隋唐人物之羅士信

隋唐人物之羅士信

在評書《隋唐演義》中,羅士信被塑造成力大無窮,天生飛毛腿,但智力存在問題(半傻)的人物,秦瓊的異姓弟弟,綽號“今世孟賁”,[孟賁是戰國時期齊國(一說衛國)的勇士,力大無比。]是隋末時期的“第一猛”,手使鐵槍(一說為鐵棍),多次為瓦崗山立下大功。 羅士信(約600年—622年),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隋末唐初時期一員猛將。 隋大業七年(611年),王薄與同郡孟讓發動起義。大業九年,王薄、左才相、孟讓攻打齊郡,齊郡通守張須陀率軍征討,羅士信以十四歲請求出徵。張須陀曰:“汝形容不勝衣甲,何可入陣?”(《舊唐書·忠義傳·羅士信》)羅士信怒而身披重甲,帶兩副弓矢上馬。張須陀非常讚賞,准許出戰。 不久,兩軍在濰水(今濰河)交戰,對方剛剛列陣,羅士信即縱馬衝入敵陣,連刺數人,並斬一人的首級拋向空中,再用長矛接住,在陣前巡走。敵軍驚懼不敢上前,張須陀乘勢猛攻,大破敵軍。羅士信追擊,每殺一人就割下鼻子,回軍後以鼻子的數量表示殺敵人數。張須陀大為讚賞,把自己的戰馬賞給羅士信,留他在身邊。以後每次作戰張須陀率先陷陣,羅士信跟隨左右。隋煬帝遣使慰問他們,又命畫工畫下張須陀、羅士信的戰鬥場景,親自觀看並存留於內史省。 大業十年(614年),涿郡賊帥盧明月駐軍在祝阿(今山東禹城西南),張須陀率軍萬人進擊,兩軍對峙十餘日,張須陀的軍糧耗盡,在將要退兵時設下一計,準備乘敵軍傾力追擊時襲敵軍營。他問眾將“此誠危事,誰能往者?”眾將不敢應聲,只有羅士信和秦叔寶請戰。於是張須陀後撤,羅士信、秦叔寶各率千人埋伏在蘆葦叢中,待盧明月追擊時,羅士信、秦叔寶率軍突襲他的大營。“柵門閉,二人超升其樓,各殺數人,營中大亂;二人斬關以納外兵,因縱火焚其三十餘柵,煙焰漲天。”(《資治通鑑·隋紀六》)盧明月只得率部還救,張須陀回軍奮擊,斬獲無數,盧明月僅率幾百名騎兵逃走。大業十二年(616年),張須陀被瓦崗軍擊敗戰死,羅士信改隸裴仁基麾下,大業十三年隨裴仁基歸降李密,任為總管,統領本部兵馬隨李密同王世充做戰時被俘。王世充知道羅士信驍勇善戰,對他大加封賞,還同吃同睡。后王世充得到邴元真等,不再單獨重視羅士信,並奪去羅士信的駿馬賜給侄子王道詢。

武德二年(619年),羅士信率部千餘人歸降唐朝。“上聞其來,甚喜,遣使迎勞,賜帛五千段,稟食其所部(由朝廷供養羅士信的部隊),以士信為陝州道行軍總管。”(《資治通鑑·唐紀三》)十月,羅士信乘夜進襲洛陽外城,縱火焚燒清化裡,不久又攻破青城堡(今河南洛陽西北)。在圍攻慈澗時,羅士信將前來救援的王世充之子王玄應刺落馬下,幸被部將救回。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東征洛陽王世充,羅士信進圍千金堡,守軍堅守不降,並大罵羅士信。羅士信連夜派出一百多人,抱著幾十個嬰兒到千金堡下,讓嬰兒啼哭,那些人詐稱:“從東都來投羅總管。”又相互議論:“我們弄錯了,這是千金堡!”然後離開。守軍以為羅士信已經撤退,這些人從洛陽逃來的難民,於出兵追趕。羅士信實際已伏兵在路邊,趁堡門打開的機會殺入,將守軍全殲。這次智取千金堡,體現了羅士信的用兵韜略,證明他不是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武德四年,王世充投降,羅士信因功被封為絳州(今山西臨汾、運城一帶)總管、剡(yǎn、shàn,此處讀音未知;《資治通鑑》作“郯(tán)”。國公。 武德五年,李世民討劉黑闥,王君廓守洺水城,劉黑闥於城東北築二條甬道攻城。李世民多次率軍增援,都遇阻擊無法接近。“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諸將謀之,李世勣曰:‘若甬道達城下,城必不守。’行軍總管郯勇公羅士信請代君廓守之。”(《資治通鑑·唐紀六》)李世民於是登上洺水城西南方的高坡,以旗語招引王君廓。王君廓突圍而出,羅士信率二百人入城堅守。劉黑闥晝夜急攻,因天降大雪,唐兵無法救援,八日後城破,羅士信被俘。“黑闥素聞其勇,欲生之,士信詞色不屈,乃殺之,時年二十。(後人推算應為二十三歲)”(《資治通鑑·唐紀六》)。“太宗聞而傷惜,購得其屍,葬之,諡曰勇。”(《舊唐書·羅士信傳》 )

諡法曰: 勝敵壯志曰勇;率義死國曰勇;致命為仁曰勇;奮身為義曰勇;持義不撓曰勇;知死不避曰勇;率義共用曰勇;以義死用曰勇;臨事屢斷曰勇;臨難不懼曰勇;見義必為曰勇。 羅士信因封郯國公,諡號勇,故世稱“郯勇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