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血染淞滬馬革裹屍的中國士兵 他們是國家柱石民族先鋒


1932年1月28日,面對日軍在上海閘北對中國軍隊的進攻挑釁。

在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京滬衛戍司令蔣光鼐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的帶領下中國軍隊奮起反擊,並通電全國“為衛國守土而抵抗,雖犧牲至一彈一卒,絕不後退。”

戰鬥到2月底,日軍增兵到十萬,而十九路軍兵力不足4萬,且武器裝備,人員素質均處於劣勢。

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19路軍打得日軍沒有討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四易主帥。

戰至3月1日,日軍發起總攻,十九路軍腹背受敵,不得不退守待援。最終在5月5日,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下了屈辱的《淞滬停戰協定》。

儘管一.二八淞滬抗戰十九路軍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不得不撤退,但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十九路軍單扛的幾乎是日本軍隊悉數精華。

即便日軍幾乎精華盡出,但也沒能從十九路軍這裡討得多大便宜。

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傷亡1.4萬以上。

當時的報刊這樣評價“此次淞滬之戰,則為維護正義, 爭取我民族生存自由之光榮戰爭,滬戰殉國將士之死, 亦為光榮之死, 偉大之死!”

對於這些犧牲的將士當時的輓聯這樣寫道:“是國家柱石, 是民族先鋒, 氣吞倭寇, 神勇遠征全世界。為正義犧牲, 為和平奮鬥,血濺滬野, 忠魂長繞大江南。”

1932年2月,戰死在江灣鎮的中國士兵,可以看到在他的身邊還有著大量的彈藥和未能扔出的手榴彈。

1932年2月,中國戰死士兵的棺槨。右邊的這具棺材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寫著:“陸軍第六十一師一二一旅三團機關槍第一連中士班長董力勝之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