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血染淞沪马革裹尸的中国士兵 他们是国家柱石民族先锋


1932年1月28日,面对日军在上海闸北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挑衅。

在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京沪卫戍司令蒋光鼐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的带领下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并通电全国“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弹一卒,绝不后退。”

战斗到2月底,日军增兵到十万,而十九路军兵力不足4万,且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均处于劣势。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路军打得日军没有讨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四易主帅。

战至3月1日,日军发起总攻,十九路军腹背受敌,不得不退守待援。最终在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下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

尽管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不得不撤退,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十九路军单扛的几乎是日本军队悉数精华。

即便日军几乎精华尽出,但也没能从十九路军这里讨得多大便宜。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伤亡1.4万以上。

当时的报刊这样评价“此次淞沪之战,则为维护正义, 争取我民族生存自由之光荣战争,沪战殉国将士之死, 亦为光荣之死, 伟大之死!”

对于这些牺牲的将士当时的挽联这样写道:“是国家柱石, 是民族先锋, 气吞倭寇, 神勇远征全世界。为正义牺牲, 为和平奋斗,血溅沪野, 忠魂长绕大江南。”

1932年2月,战死在江湾镇的中国士兵,可以看到在他的身边还有着大量的弹药和未能扔出的手榴弹。

1932年2月,中国战死士兵的棺椁。右边的这具棺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写着:“陆军第六十一师一二一旅三团机关枪第一连中士班长董力胜之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