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刺和马努,相遇是彼此的福分

马刺和马努,相遇是彼此的福分

今天马刺正式退役了吉诺比利的球衣,我们还是从数据和场面的角度,来聊聊这究竟是一个多么特别的球员。

我还记得马努刚刚入行那阵子,大家看球根本没什么数据分析的理念。但一因马刺战绩骄横,二因马努球风华丽,很多人会把他归到“数据无法反映实力”的那一类去。毕竟马努从未在单赛季做到场均20分,如果放在早年的所谓“四大分卫”,以及稍晚入行的韦德身上,是绝难想象的。这大概也是为何他整个生涯,总共只进了两次全明星。

现在回过头去看,原因自然很好理解:马努的出场时间始终被波波维奇严格控制着。我们以他2004-05赛季首次入选全明星为例,当时他年仅27岁,在后来的总决赛里功劳绝不亚于FMVP邓肯。但马努常规赛场均只打多长时间?29.6分钟。在少打一节左右的情况下,你不可能去要求他和艾弗森(42.3分钟)、科比(40.7分钟)、麦迪(40.8分钟)等人拼场均。

在著名美国媒体ESPN《2008年马刺球员报告》中,霍林格也提到说马努是“联盟最具统治力的外线球员”,“单位时间效率与MVP级别球员非常相似”。实际上一直打到退役,马努生涯每36分钟仍然能得到18.8分5.0个篮板5.4次助攻。霍林格当初一心要设计PER值,以及各大数据网站都会有每36分钟的数据查询选项,初衷也在于避免忽视这类球员。

​​看到这里你大概会问,就算马努单位时间效率这么高,谁能保证他真的每场打36分钟,也有相应的输出?老实说这个问题确实没有答案,倒不是说马努的能力有天花板只能打这么久,而是从生涯履历来讲,他抗伤病确实不太好。这也反向证明了波波维奇有意保护他是合理的,“少吃多餐”的用法反而延续了他的职业生涯。

以比较典型的药罐子麦迪为例,他整个生涯其实要比马努少打100多场常规赛,却会多出将近4,000分钟左右的出场时间,结果在32岁的年龄就退出NBA了。换言之马努就是典型的quality型球员。有很多quantity型球员,如德罗赞光靠常规赛更耐操的属性就会比他好用。但如果明晚是季后赛抢七只需要短程赛跑,他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具体来讲,马努在能打的时间里,可以做到4个“兼顾”。首先是得分产量和效率的兼顾,直到退役24.5%的回合占有率和58.2%的真实命中率都相当体面。要知道21世纪初期,仍然是一个得分手们沉迷于中距离干拔的时代,而马努已经掌握了出手性价比的精髓。他对长两分没有丝毫兴趣,生涯场均造5.5个罚球,68.6%的出手来自篮下或者三分线外。

其次是得分和助攻的兼顾。他常年有着侧翼里最顶尖的助攻率,如果考虑到得分产量一贯不算顶级,这种平衡就更加难得。马努的突分可以确保他作为替补出场时当成核心后卫来用。(有趣的是,霍林格在马努的新秀赛季批评过他爱冒险传球,说随着生涯推进会有所改善,结果这个毛病倒是贯穿了他整个生涯……)

既然有突分有三分,马努对有球和无球的兼顾自然不在话下。巅峰马刺因体系太过流动,对空间需求没有站桩型球队那么大。但也必须承认和帕克这样的无三分控卫搭档,马努能转无球仍是相当重要的技能。他俩的关系有些类似现在的沃尔和比尔——比尔需要在搭档沃尔的时候予以配合,沃尔下去的时候又能独自carry,绝对是需要做出更大改变的一方。

最后就是进攻和防守的兼顾,有鲍文、格林、莱昂纳德等几任侧翼大锁在,马努并不需要扛起最重的盯防任务,反而能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贡献。霍林格当初称“马努拥有一双从未见过的好手”,“大部分人都是靠预判传球线路和包夹突破线路来抢断,马努就是靠臂展和时间感去强行掏球,不会以失位为代价”。文章写于2004年,而2017年他仍有相近的抢断率。

其实现在的眼光去评价马努,你会感觉他除了球风比较异类外,好像仍然更接近普通全明星而非巨星的水平。马刺也不是一支巨星向的队伍,不是到了逼不得已的程度,在出场时间和球权上都不愿意过于依赖某个人。这会导致我们无处假设马努身处火箭雷霆之类的队伍,单核作战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准。

但这恰恰也是马努和马刺细思极恐的地方。在NBA根本没那么注重海外人才库挖掘的时候,马刺已经用次轮总第57顺位把马努选进来了。在NBA仍然狠操巨星,完全没有“衔接段”概念的时候,马刺已经说服马努打替补并且严格控制出场时间了。在NBA不少巨星们为了无限开发进攻机会,并不注重效率、无球、防守的时候,马努已经是兼顾最好的一个。

在这里马刺一贯以数年不变的铁军形象示人,实际上他们在引领联盟潮流,勇于创新的路上始终是走在前面的。但光有创新的理念也不行,还要有球员在场上践行出来。这个角度来讲马努和马刺会相遇也是彼此的福分。与其纳闷马努和真正意义上的巨星有多大不同,倒不如感叹一句“巨星居然还能这么用?”这对宾主就像是知道未来篮球长什么样子,再坐时光机回到21世纪初大杀四方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