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爺沒有封地只有工資,如何養活王府?

尹訪玉


▲醇親王府大殿

康熙皇帝在位時期,正式廢除了藩王制,王爵就只剩下就親王、郡王和郡王銜貝勒。早在順治年間,清廷就針對各級爵位制定了待遇標準,親王一年的恩俸為白銀10000兩、糧食10000石,郡王得到的錢糧則是親王的一半,郡王銜貝勒則會在郡王基礎上再打一部分折扣。同一時期,一品文官的年俸為白銀180兩、糧食180石。對比之下便能看出王爺的待遇之高,竟然達到了後者的55倍之多。

▲慶親王載振冊封金冊

為與現代社會進行對比,我們不妨換算一下。清朝的一石大致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三十斤,也就是說親王一年可以獲得65萬斤糧食。按照“米價是唯一基本不變定量”的計算原則,順治至乾隆年間的米價為每石9錢至1兩一錢左右,同治年間時漲價近一倍,白銀的購買力自然也就減半。因此經過折算,康熙年間的親王一年得到俸祿約合190萬斤糧食。按照現如今大米三元一斤的價格,親王一年得到的俸祿高達570萬人民幣,郡王減半也得有280萬元。即使是在同治年間,親王一年也能得到390萬人民幣,放在現如今也是不折不扣的高薪階層。

▲大米

此外,從順治年間開始,許多清朝貴族就開始囤地,幾乎每位王爺名下都有幾千畝至上萬畝的土地,按照當時每畝地收租兩石計算,一萬畝就能收租390萬元。“康雍乾盛世”時期,老百姓們生活比較富裕,物價波動不大,一兩銀子約合人民幣450元,一兩銀子能換一千文錢,而當時的禽肉蛋價格在二三十文錢一斤左右,也就是11元左右一斤。

同治皇帝在位時期,肉蛋類食品價格漲了一倍,而蔬菜糧油價格並沒有太大變動,一斤大約十文錢左右。雖然吃喝方面的支出增加了,但是王爺們顯然不會為了這一點兒小錢而發愁,他們大部分的錢財幾乎都花在了購置金銀珠寶、古玩字畫上,當然還有賭博與攀比。

▲慶親王奕劻舊照

想當初清朝還存在的時候,這些王爺們的生活可謂很是風光,由著自己豪華的大王府,手下養著幾十甚至上百的丫鬟家丁,每天都是山珍海味變著花樣的吃,平時沒事兒就到處遊玩,除了皇上,生活最滋潤的估計就是這些王爺了,每年享受著國家定期給的年薪,輕鬆不累還能奢華度日。從整體來看,清朝王爺年薪基本都在300萬人民幣以上,和普通工薪族相比這絕對算是富人階層了。不過要是拿清朝王爺和如今大行其道的戲子演員相比,後者的年薪早就過億,王爺們自然也都相形見絀了。

▲天津慶王府內景

更為諷刺的是,清朝滅亡後,除醇親王、慶親王和恭親王外,其餘多數親王和郡王的生活並不是很好,沒有手藝又不願意吃苦,他們只好靠變賣家產、賣房賣地來混口飯吃,有的王爺甚至由於已經賣光了祖上積蓄,只好去幹些苦力活勉強度日,不禁令人感嘆唏噓。

參考文獻:

《清史稿》《中國經濟史》


趣觀歷史


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是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長史一名;管事官一至二名;莊員處五至六名...”按溥傑給出的人員配置,一個王府最少有150多人的服務隊伍。清王公沒有封地,拿什麼給僕從發薪水!

王府內有“莊員處”,這莊園處主要替王爺收取租金——王府在全國各地都有莊園,以保證王府內的正常開銷。

雖清王爺們沒有實權,但受封為王是項莫大的榮耀,清廷上下予以高度重視,對於不同的爵封,又採用金冊、鍍金銀冊、紙冊、誥命來區分,這金冊和鍍金銀冊可是貨真價實,按照規定“親王、親王世子、親王福晉銀質鍍金冊四頁,每頁重十五兩七錢九分(約為450多克)。凡銀質鍍金金冊,每頁用赤金一錢九分(將近10克)。

對於每一個受封者,皇帝還要給與封號,如睿親王、勤郡王、定郡王等,那麼多王,見皇帝的時候,到底誰在先,誰在後。為解決這個麻煩,《清會典》規定:首禮親王、次睿親王、次鄭親王、次豫親王...

既然受封為王,就是”國家公務員“,朝廷要出錢幫王爺修王府,還要撥款給王爺,以保證王爺過得舒坦。甚至王府內的後勤人員都是帶品級的政府人員,如長史是內務府直接委派過來的,管事官具有三、四品的官銜,莊員處的人員則是四、五品級的官員。可以說一個王府相當於一個政府單位。


民國不曉生


我們來看一下清朝宗親的正常收入情況。


清朝宗室從高到低共十二級:

其中,和碩、多羅、固山都是滿語轉音:

和碩意為一方、一隅;

多羅指一角;

固山指一旗。

不入八分是指不能享受8種待遇:朱輪(紅車輪)、紫韁(乘馬用的韁繩)、寶石頂(一品用珊瑚頂上嵌寶石)、雙眼花翎、牛角燈、茶搭子、馬坐褥、門釘。

此外,清朝世襲罔替的爵位主要為鐵帽子王,其餘爵位從世襲遞降,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宗親的收入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元至220元左右,此處我們按平均值185元進行計算;一斛米合200斤,每斤5元計算。

宗室之間的差別相當大。親王郡王自然不在話下,但假設一個襲奉恩將軍爵位的八旗子弟,靠正常收入去養活上下滿府的人口,還要充面子,出入穿戴吃喝講究,那就是活受罪了。

這種情況下,出現這些貴族後代紛紛賣官鬻爵,走私投機,乃至後期沒落時的賣房典產,淪落街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再簡單看一下其他人群的收入情況。

1. 官員的收入

清朝官員的收入除了俸銀與祿米外,還有一筆養廉銀。

以一品總督為例,年俸180兩,祿米180斛,養廉銀16,000兩(接近90倍的年俸),約合317萬元,高於貝勒,低於郡王。

再看七品縣令,年俸45兩,祿米45斛,養廉銀1,200兩(接近27倍的年俸),約合27.5萬元,收入水平在輔國將軍和奉國將軍之間。


2. 平民的收入

參考清五品郎中何剛德(光緒三年進士)所著的《春明夢錄》描述:

“餘初到京,皆僱車而坐,數年後始以二十四金買一騾,僱一僕月需六金;後因公事較忙,添買一跟騾,月亦只費十金而已。”

不管他的騾子,只看僕人的月工資,6兩約合人民幣1,110元,年收入約1.3萬元。


最後是彩蛋時間

幾個八旗軍官的孩子“拼爹”。

一個孩子說:“我爸有隻白雀,叫得可響、可脆了!”

第二個孩子說:“我爸會唱戲,他登臺唱戲,下面叫的彩排山倒海!”

第三個孩子對第一個孩子說:“你家養白雀的鳥籠子,是我爸扎的。”又對第二個孩子說:“你爸登臺那回,是我爸帶人去捧的場兒。”

三個孩子一起問第四個孩子:“你爸會幹嘛?”

第四個孩子高聲說:“我爸會騎馬!”

前三個孩子一齊豎起大拇指說:“你爸最牛!”




萬里長空夜未央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各種封建體制都達到了極致。比如在中央集權方面,前朝歷代多有分封諸侯的慣例,即給予皇親國戚或者有功之臣們,爵位,封地!

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極大的權力,制官、收稅甚至於可以擁有私兵,總管一方,當然不同的朝代規矩不同。但地方威脅中央的情況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明朝,有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顛覆朝堂。或者明末福王,兼併土地,橫徵暴斂。

所以,入關後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等前朝歷代的經驗,對於王爺公爵們,只給地位榮耀,不會給與封地實權,將王爺們留在京城。

清朝的王爺分親王和郡王兩種,沒有封地,無國可就。受封之後,若沒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內。這使得清朝近三百年曆史中,沒有王爺作亂這樣的事情發生。

那麼這些留在京城的王爺們,是如何養活這王府上下的呢?

首先,王爺們是有工資的,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俸銀一萬兩。排在親王之後的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此外,他們還有和爵位品級相對應的俸米補貼。親王是1萬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這些可不是小數目,親王這一年的俸銀相當於當時數百個家庭一年的收入(英國使臣喬治·馬戛爾尼曾出使中國,他記錄下一個北京普通四口之家當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兩銀子,支出是35兩銀子。)

當時清朝文武官員每年俸銀分別是: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這就是公務員和貴族們差距,這也是清朝前期官員貪腐現象嚴重的問題根源之所在。

當然了,富人們的價值觀和咱們肯定不一樣,畢竟王爺手下需要養活的人太多,妻妾 、父母、子嗣、護衛、丫鬟、謀事等等,這麼多人衣食住行的花銷已經是比不小的數目。何況王爺還得經常處理人際關係,參加各種場合,這俸祿也並不能說寬裕。這點錢在一些王爺們眼中絕對是不夠用的,他們需要更多的收入來源。

比如皇族的賞賜,逢年過節的,都會收到來自皇上太后的紅包,那可不是小數目。還有王爺們大都會在朝中任職,他們除了爵位俸祿之外,也還有職位俸祿。當然,這背後更多的是職位所帶來的斂財之道。

由於王爺們職務和地位的關係,他們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的孝敬,清末的慶親王為了創收,甚至幹起了買官賣官的勾當。這來錢怎麼不快?


白話歷史君


清承明制,但有一樣清朝的做法與明朝完全相反。那就是明朝的王爺們都要去外地做藩王,而清朝的王爺們則一直留在京師。那麼清朝這些沒有封地的王爺們靠啥來養活一家子呢?

清朝的王爺分為兩種,一種是親王級,一種是郡王級。朝廷會每月發給他們不菲的俸祿,親王級每年一萬兩奉銀,郡王級每年五千兩的奉銀。那時,一品大員也不過是每月180兩的奉銀,七品芝麻官就更少了每月僅33兩奉銀。相比較起來,王爺們薪水都高到天上了。但是,一個王府上下多則上百口人,少則也有幾十口人,花銷也不算少,再加上王爺們出手闊綽,動輒就是一擲千金。所以,每年一萬兩的奉銀根本不夠他們揮霍,弄的他們生活常常是捉襟見肘。當然,大清的皇帝是不忍心看著這些王爺們“忍飢挨餓”,幾乎讓每個王爺都拿兩倍的奉銀。



此外,清朝的王爺不同於明朝的王爺,他們都可以在朝廷外做官的。在清朝當官可是個肥差,一個七品小縣令,尚能做到“三年十萬雪花銀”,堂堂的王爺能摟多少銀子,恐怕他自己都數不過來!最重要的是:王爺們貪汙受賄不會有牢獄之災,掉頭之患。可以放心大膽的幹,皇帝最多是睜隻眼閉隻眼。到了清朝晚期,王爺們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 大肆買官賣官,賺的盆滿缽滿。慶王爺就是通過這條路,成為王爺們中的首富。


清朝滅亡是有多種原因造成,其中有一個就是皇帝對王爺們的毫無原則的放縱。大清滅亡後,王爺們也是樹倒猢猻散,好日子終於走到頭了,很多王爺為了能夠維持奢靡的生活,先是買古董字畫,再買傢俱,後來把王府都買了。最後改名換姓,融入平民中。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清朝時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不給王公貴族封地,只有俸祿,俸祿根據等級而定。比如和碩親王歲俸是白銀1萬兩,祿米1萬斛;多羅郡王歲俸是白銀5千兩,祿米5千斛。

另外親王和群王的嫡長子在滿20歲以後,經宗人府請旨以後,也有一份俸祿,親王的世子歲歲俸是白銀6千兩,祿米6千斛,群王的長子歲俸是白銀3千兩,祿米3千斛。

對比清朝時正一品的官員每年的俸祿180兩銀子,親王和群王的這個歲俸其實也蠻高了。不過親王、群王排場也大,府邸、僕人各種開銷也大,而且實職的官員一般灰色收入高,所以對於親王、群王來說,這個錢是不夠花的。

實際上,王爺們主要收入也不是靠俸祿。雖然清朝時王公貴族沒有封地,不過還是有賞賜的旗地和田莊,這一塊收入也蠻高的。

大家熟悉的《紅樓夢》裡,有一章就是講黑山村的烏進孝送田莊上的孝敬來,除了大量的實物外,還有白銀2500兩,這還是招了天災,賈珍原來估計是有5000兩收入的。榮府那邊更是“八處莊地,比爺這邊多著幾倍”。而賈家不過是國公,尚有這麼多田地,親王、群王那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王公貴族還有一些其他收入,比如房產裡有些是店鋪,可以出租,門人出去當官也有孝敬,有些還有實職,這個收入就更沒邊了,比如清末的慶親王奕劻,賣官鬻爵,以至被人叫做“慶記公司”,收入之豐,可想而知。

至於沒什麼外快的,那麼混的就慘了,破敗的王公貴族打腫臉充胖子的也不少,平時家裡省點,出門穿光鮮點,逢年過節靠賣地啥的維持下,勉強維持。




不沉的經遠


清朝的和珅,有官沒封地,成了鉅額財富的主子。怎麼來的?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不是空隙來風。

歷朝歷代,為什麼絕大多數人削尖腦殼要去當官?

有官位還怕沒財路?

封地算個屁。孟嘗君有封地還養不活手下門客,只好麻煩馮瓘去催討高利貸。而高利貸以外還有門路呀。

所以,古代大官僚有沒有封地沒關係,因為他佔據了那官位,還怕沒財沒家沒女人麼?

這問題……提得此地無銀哈。


劉一千五


清朝吸取了“藩王”割據的教訓,不再給王爺封地,王爺沒有皇命是不允許離開京城的。所以清朝的王爺多是在京城居住,並沒有像明朝王爺那樣擁有封地。


清朝的王爺按照爵位分親王和郡王兩種。朝廷每年都會發給親王一萬兩的俸銀和一萬斛的祿米,而郡王,每年朝廷發放的俸祿是親王的一半。



看似很多的俸祿,可是較王爺那一大家人的花費,還有各類的應酬來說,是不夠的,那問題就來了,既然俸祿不夠用,那王爺是如何養活他那一大家子人的?

首先,有掌握實權的王爺,會“賣官”,例如慶親王,他便公開賣官鬻爵,各種官位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再有,朝廷有時也會給這些王爺發“雙俸”。這些王爺除了有爵位的俸祿外,他們還會在朝廷擔任官職,所以也能拿到官職崗位的俸祿,也就是崗位津貼。

其次,那就是下面人的孝敬了,什麼冰敬啊碳敬、別敬等,這些都是很大的一部分收入,王爺畢竟是王爺,是皇親貴族,那是很多人巴結的對象。

最後,那就是來自皇帝或者皇后啊太后的賞賜了。


所以,清朝的這些王爺雖然沒有封地,但是他們通過貪汙受賄、各地孝敬等等,總是能拿到很多的俸祿,完全可以很輕鬆的養活起他們的王府。


智帝輝煌


清朝王爺工資高,這是其一,其次,滿清入關前期,有圈地活動,掠奪漢民土地,王爺們的先祖,整了不少土地。比如鰲拜整死蘇克薩哈就有點這個原因,反對停止圈地活動。再有,滿清八旗制度是個公有制度,作為旗人的王爺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生孩子有錢,孩子出生有錢。另外,滿清王公作為特權階層,更容易獲得很多特權進行經營或者在商業活動中獲得額外保障,一個是自己幹,另外一個是合夥幹。都有不菲的收益。


江琯


因為滿清的政治體制如此。

王爺,不管親王郡王,除了俸祿之外,撈錢的渠道多得很。

首先,親王郡王有包衣,這些人可以被推薦出仕,形成王爺門人集團,每年都要孝敬。

其次,王爺分管牛錄,如各旗旗丁,這些人當官領兵晉升比一般人快,哪怕當軍機大臣也永遠是王爺的奴才,同樣要孝敬。

至於伸手到鹽茶的特種行業,或者絲綢瓷器的外貿交易,那就更容易賺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