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巨亏40亿欧元的smart,李书福图什么?

前一天才传出吉利要收购smart品牌50%股份的消息,隔天吉利控股便官宣与戴姆勒组建合资公司联合运营smart。合资公司预计将于2019年底成立,双方各占一半股份。

接盘巨亏40亿欧元的smart,李书福图什么?

可以,这效率很“李书福”。

近十年来,吉利的海外并购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先后收购沃尔沃、宝腾、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以及戴姆勒,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吉利入主smart,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人意外——

自2018年2月李书福收购戴姆勒近10%的股权成为后者最大股东以来,双方已经结下不解之缘,同年10月在中国合作成立网约车合资公司随即成为顺理成章之事。但此番揽下smart这个全球销量一年不到13万台、据称已经累计巨亏超过40亿欧元的烫手山芋,李书福到底图什么?

为何接下这个烫手山芋?

这次吉利控股入主smart并非直接收购股权,而是以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实现持股50%,殊途同归。

接盘巨亏40亿欧元的smart,李书福图什么?

像以往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以及戴姆勒一样,李书福态度很坚决,办事很高效。

但与收购沃尔沃取得技术、借宝腾开拓东南亚市场、通过路特斯布局超跑领域所不同的是,李书福这次接下的并非鲜美肥肉,而是一个每年亏损5亿-7亿欧元的巨坑。

smart的销量实在寒碜,2018年全球销量只有12.88万辆,只有竞争对手MINI销量的约1/3。

为此,戴姆勒此前在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smart品牌。即使吉利控股的钱袋里装着2700亿人民币资产,有钱也不能这样任性。

李书福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其实目的有三:

一是借smart布局有望迎来快速增长的微型车甚至更大级别的电动车市场。

“小快灵”的微型车与中国人买车追求容量大、有面子的消费需求背道而驰,这让A00级、A0级车的市场在过去两年明显萎缩,销量增长率从2017年的-2.9%扩大至2018年的-16.4%,远远低于整体车市-2.8%的增长率,“小车之王”铃木去年就因此被逐出中国市场。而在微型电动车领域,新能源补贴的退坡以及完全取消,已经让知豆这个一度靠着低端廉价微型电动车成为市场排头兵的企业濒临死亡。

开疆拓土的先烈们下场很惨烈,但不代表微型电动车没有机会。

工信部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首次将微型电动车纳入到新能源汽车范畴,同时提出要推进微型电动车标准制定,这表明国家和各级政府已开始重视微型电动车。随着高铁迅猛发展,长途汽车市场逐渐萎缩,中短途微型电动车有了大施拳脚的机会。一旦有了国标,生产、销售管理得以规范化,微型电动车将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与此同时,全球排放法规近几年愈发严苛,也让Smart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另一方面,长城和宝马成立合资公司国产MINI所带来的效果,对吉利也是一种刺激。吉利选择smart,多少也有效仿之意。

接盘巨亏40亿欧元的smart,李书福图什么?

二是帮助戴姆勒摆脱盈利大幅下降的困境。

财报显示,戴姆勒2018年全年销量虽然增长了2.4%至340万辆,但净利润只有76亿欧元,相比2017年的106亿欧元下降28%。通过收购戴姆勒9.69%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后者最大股东,并承诺长期持有股权的李书福,自然不会对戴姆勒盈利能力明显下滑视而不见。

于是乎,无论成立网约车合资公司还是组建合资公司盘活smart,都是水到渠成,这才很符合李书福主张通过“合作与协同”实现共赢的思路。

三是吉利与戴姆勒共同成立的高端专车出行公司有车源需求。

对于一家定位高端的出行公司来说,smart的微型电动车产品正投其所好。国产化之后的smart成本更低,由smart为网约车合资公司提供车辆,既能控制出行公司的成本又解决smart的销售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smart能给吉利带来什么?

对吉利来说,smart能带来什么?显然不仅仅是每年数亿欧元的亏损。

虽然吉利曾推出不少电动车型,但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一直屈居北汽新能源和比亚迪这两个大神之下。同时,吉利旗下的康迪和知豆销量严重缩水,如今已濒临死亡边缘。通过与戴姆勒的合作,吉利可以迅速切入电动车领域。

正如上述所说,李书福对微型车市场一直有着无法熄灭的热情。虽然吉利曾经营过康迪、知豆等微型车品牌,但知豆“老年代步车”的低廉形象显然已无法跟上消费升级趋势。而smart能给吉利带来良好的品牌背书和技术,毕竟它是奔驰旗下品牌,别的主机厂能做出与smart相同理念的车型,却做不出这个品牌。

吉利的新闻稿上有两个关键词值得玩味:

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

接盘巨亏40亿欧元的smart,李书福图什么?

设计交给奔驰,工程研发交给吉利,这样的合作必定是双方经过仔细斟酌后确定的大体方向,毕竟smart有着底盘设计方面的优势,而吸收了沃尔沃精华的吉利在工程研发上游刃有余。

值得注意的是,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早在吉利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出行公司之时,业界就预计双方未来的合作将充满更多想象空间。借smart由下而上布局A00、A0乃至A级电动车市场,为未来的电动化战略铺路,正符合李书福一贯的扩张思路。

大事君观察:吉利缘何能赢得国际巨头尊重?

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书福,总能走出一条旁人无法复制之路。此次与戴姆勒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在国家放开合资股比的限制下依然拿下50%的话语权,说明吉利确实具备与国际顶级汽车巨头谈判的筹码。

在戴姆勒的电动化战略中,smart将是第一个全面转型的品牌。吉利虽然在新能源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始终无法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相比。巧的是,后两者也是戴姆勒在中国重要的合作伙伴。

戴姆勒愿意将一半smart交到吉利手中,看中吉利什么?

不得不说,吉利2018年能够实现150万台销量、126.7亿元净利润,单车利润是长城的1.7倍,优秀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基于中国市场的产品规划能力居功甚伟,而这些都是smart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吉利有着其他自主车企无法学习的资源整合能力,实现1+1>2的效果。完美融合沃尔沃,使沃尔沃起死回生成为威胁BBA的存在,并从中赚走100多亿美金的经典收购案例,让戴姆勒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找不到比吉利更理想的合作对象了。

另一方面,戴姆勒与吉利合作开拓高端市场,尤其在网约车和共享出行领域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这也促成了本次在smart品牌上的合作。

中国显然是smart向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市场。不过,smart较高的品牌溢价令其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其电动车国产化后的定位、规划、设计和营销策略,都是未来对合资公司的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