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學校離“名校”還有多遠(原創)

特色學校離“名校”還有多遠(原創)

現時有不少地方倡導特色學校建設,但對特色學校這一稱謂,坊間認識不多,特別是它是否就是名校,百姓多有疑惑。其實,“特色學校”只是學校在辦學上形成某種優勢、具備某一亮點並藉此引領學校獲得某種程度的發展,教育部門對其給予的一種肯定而已,它不一定就是名校。所謂名校,需有長期(有時是上百年、數百年)的文化積澱,形成了卓爾不群的風骨、風貌和全方位的優勢,並能推動學校整體穩步持續發展。好比人的心臟,以每分鐘多少次的頻率持續一生的跳動,提供壓力把血液運行至身體的各個部分,源於自身的生長土壤、歷史傳統和辦學追求的學校文化,也是驅動學校發展的“心臟”。

但是,大多數學校長期以來漠視學校文化的建設,忽視自身文化內涵的積澱,走的是一條依賴外部資源的發展道路,不少學校陷入“搶生源”、“拼地緣”、“傍大款”的泥淖:有優質生源、坐落在優勢地域或者掛上一個名校牌子,都能一夜暴富,一舉成“名”,但這種“名校”不少是外表風光、腹中空空,缺乏真正名校所應有的精氣神,更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在筆者看來,特色學校那面“銘牌”要嬗變為含金量十足的“品牌”,一定要有“立得起,用得著,傳得開,留得下”的學校文化,即價值追求和行動準則。

學校的“心臟”如此重要,而當前我國中小學的“心臟”培育卻未如人意,“沒心沒肺”、“假心假意”的情況相當普遍,“真心實情”的情況實屬不多。“沒心沒肺”指學校辦學處於一種隨大流、得過且過的狀態,沒有一種自我意識和價值追求。“假心假意”則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靠“閉門造車拍腦袋”,如某地高中學校,絕大多數是在等級學校或辦學水平評估時“拍腦袋”拍出了其“辦學思想體系”;有的“辦學思想體系”明顯是抄襲模仿拼湊而成,連自己都不知其意,甚至連文字也不通順;還有不少學校是“商家磚家幫忙做”,或故作高深,晦澀難懂,繁瑣之至,或放之四海而皆準,說了等於沒說。當前為數不少的學校,其辦學理念、一訓三風(校訓和校風、教風、學風),幾乎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大話、套話甚至是假話。

“真心實情”指學校基於自身現實和發展需要,通過長年精心培育形成的適合自身生長需要的文化。外省如寧波效實中學。這所百年老校一直以來秉承“求適務實”的辦學理念,堅持不追名逐利,不拔苗助長,培養了我國15位兩院院士和我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屠呦呦教授;廣州如執信中學,在孫中山、蔡元培為之奠定的文化基礎上,堅持傳承與發展,形成了今天“執德至弘,信道至篤”的價值追求。

特色學校雖然並非就是名校,但如果能繼續保持特色和優勢,還有一顆洋溢青春活力的健全“心臟”,成為名校就不會是夢。

(原文發表於羊城晚報2015年12月11日,上文有增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