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另一面”丨科學史

編者按:1727年3月31日,牛頓逝世。除了科學家,牛頓還在其他領域頗有建樹,我們邀請到中科院科學史所樊小龍來講述牛頓在金融領域的奇聞異事。

1696年3月19日,時任英格蘭財政大臣蒙塔古寫信給牛頓,推薦其擔任皇家造幣廠督辦,言明此一職務收入不菲,且“無需花費太多時間,閒暇時光悉如尊意”。牛頓爽快地同意,並迅速走馬上任。

當時,造幣廠實行督辦、審計官和廠長三人分頭管理。其中,廠長掌握實權,而督辦只是一個虛職。然而,牛頓並不打算尸位素餐。事實上,他很快便越俎代庖,行廠長之實權。1699年聖誕節,亦即自己57歲生日當天,牛頓順利升任廠長並擔任這一職務直至去世。

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

英格蘭皇家造幣廠舊址:倫敦塔(1647年)

一、白銀危機

17世紀中期以來,英格蘭出現了顯著的貨幣短缺危機。造成這一危機的一方面原因在於金銀兌換率失衡所引發的貴金屬投機貿易。另一方面原因在於金屬貨幣的貶值和偽造。當時英國同時流通兩種硬幣,一種是1662年以前手工打造的硬幣,另一種是新的機器製造的硬幣。舊幣普遍遭受了切削和貶損難於流通,新幣則被大量儲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通貨緊縮。歷史學家麥考利勳爵在一份貨幣狀況的報告中寫道:在危機達到頂峰時,國庫的每100英鎊稅收中,好的先令不足10枚。而在需求方面,除了正常的商業貿易之外,英格蘭戰事頻仍,僅在1695年與法國的戰爭中就投入10萬之眾的軍隊,這顯著增加了白銀耗費。1694年,英格蘭經濟出現嚴重問題,政府決定開展大重鑄。

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

中世紀的造幣作坊

二、大重鑄

1696年5月4日,財政部徵稅時正式停止接收手工舊幣,並委任皇家造幣廠在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裡熔化並重鑄近700萬英鎊的硬幣,這對於當時造幣廠的實際情況而言簡直無異於天方夜譚。要知道,這一數字比此前三十年鑄幣的總和還要多。

幸賴牛頓,他的勤奮嚴謹的作風與貨幣鑄造及其管理活動完美契合,使“大重鑄”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僅舉一例,牛頓發現:如果壓幣機每分鐘撞擊50到55下,人和機器就可以一口氣數小時地連續作業,牛頓由此確定了整個造幣廠的運行節奏。在重鑄的高潮期,一週除了週日之外,每日凌晨4點準時開工直至午夜。這樣,到1699年6月,皇家造幣廠在牛頓的指揮下,完成了全國銀幣的重鑄,總計684.719萬英鎊。

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

十七世紀後期採用的壓幣機

三、貨幣中的數學原理與金本位制度

儘管重鑄事宜本身獲得成功,但是在貨幣政策上遭遇了失敗。銀子繼續從英吉利海峽流失,1715年時,1699年鑄的新幣大多消失了。1717年,牛頓就此問題作了細緻研究,他在其向財政部的報告中指出,黃金在中國和印度比在歐洲要便宜的多,這種不平衡不但吸納英國的白銀,而且吸引著整個歐洲大陸的白銀,這是另一種“超距作用”。牛頓建議將1基尼金幣的價格定為1英鎊1先令,或21先令,這一提議的獲准與施行終於化解了英格蘭的白銀危機,與此同時,也促使英格蘭的貨幣基礎從銀本位轉向了金本位,為英格蘭崛起為世界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礎。

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

1715年牛頓提交英格蘭上議院財政委員會的報告剪影

有人說牛頓生在世上與其說是生存不如說是思考,當他將投向自然的目光轉而投向人間之時,便洞見了經濟活動當中的規律。數字21確定了金銀鑄幣之間的數值關係,從而將貨幣和經濟學研究置於牢固的理性基石之上,在貨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與偽幣制造者鬥法

依據法律,造幣廠督辦應盡保護國王貨幣之職。也就是說,除了鑄幣以外,他還要負責制止或抓捕那些膽敢切削或偽造貨幣的人。令人驚訝的是,牛頓迅速完成了從一名學者到一位集刑事偵探、審訊和公訴於一身的全能警察的角色轉變。最終,他將數十人送上法庭,併成功使之獲罪。

牛頓所遇到的偽幣制造者中最難纏的對手名叫威廉•查洛納。此人是個心狠手辣、見多識廣而又膽大包天的無賴。其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惡行甚至指向了最高權力者:1688年,威廉三世登基伊始,為提防新近廢除的詹姆斯二世復辟活動,懸賞揭發。查洛納瞅準時機,先是指派人散發具有煽動性的傳單,進而告發,從而自國王那裡哄騙了1000英鎊的賞金。查洛納因此志得意滿,卻絲毫不關心被他忽悠之人的死活。而在其與牛頓鬥法的高潮階段,查洛納同樣兇相畢露,對皇家造幣廠極盡誣衊和誹謗之能事,並公開指責新督辦不稱職,甚至說後者在造幣廠的管理中有欺騙行為,從而同牛頓對簿公堂。然而查洛納終於栽到了牛頓手裡。1699年3月4日,這個選錯了對手的無賴被宣判絞刑。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
牛顿的“另一面”丨科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