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研发无人区的小米,能否靠红米独立拯救小米颓势?

卢伟冰刚刚从金立来到小米,在3月18日的Redmi发布会上就直接怼了一波友商:“一定要在中国市场反超荣耀”。

小米与荣耀的竞争,不论是荣耀方面还是网友们都已司空见惯。在月初出席公开活动时,荣耀总裁赵明曾表示,2019年手机行业趋势会更艰难。当被问及对于此前雷军的“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出位表态,他表示理解友商压力之下,将枪口对准前排奔跑的对手,“这个是营销的需要,你成为领先者的时候,别人就会围着你打”。但同时也认为,市场最终要看产品与核心技术能力,竞争要回归理性和正常,希望小米以技术为重。

但显然小米在博眼球的道路上已经产生了惯性,究其原因:一方面,刚刚拆分的品牌和新品都需要流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荣耀在中国市场上,在高端牢牢压制住小米向上攀升的可能,在规模上又不断抢走自己的市场份额。赛诺与IDC数据均显示出,从去年Q4以来到今年1月,小米已经掉落国内第一梯队,线上距离不断拉开,线下身位也被越甩越远。

压力之下,卢伟冰这位市场老将、小米新兵从雷军手中拿到的军令状,便显得格外沉重了。

红米系列所处的中低端机型销量一度占据小米手机总销量近8成,是小米手机业务毋庸置疑的基本盘。在国内行业洗牌的大环境下,能否稳住红米,是小米能否在市场下滑、股价下跌的危机中得到喘息的关键。

问题是,没有守住金立的卢伟冰,在凛冬已至的市场大环境下,能帮雷军守住小米的基本盘吗?

研发无人区没有小米

小米从成立之初就打出“性价比”标签。但行业发展至今,这一标签却变成魔咒。中国手机品牌已经到了比拼科技研发实力的阶段,仅仅拥有供应链水准的研发能力是不足以支持当下激烈的差异化竞争的。更遑论当5G和折叠屏时代到来前,要进行的大规模研发与商用投入。

正如荣耀总裁赵明此前接受采访时所说,“行业研发已经走入无人区,意味着要去主动探索,用自主研发能力去带着整个产业升级。”

小米未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苦于性价比标签贴上容易,撕下却容易撼动整个基本盘。所以,小米想通过品牌分拆来解决这一基因难题。让红米承担性价比标签,小米负责继续向上探索中高端市场。

但核心研发问题并不是通过品牌分拆就能够简单解决的。进击高端市场需要大规模投入研发资金,除了高端配件的应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专利技术储备与自研能力,以深厚技术底蕴为基础做到用户体验的极致优化。小米公布2018年财报。其中研发开支57.77亿元,占比销售总额3.3%;而用来销售及推广支出达到了79.93亿元,占比则为4.57%。与此同时,财报公布了小米硬件综合税后净利润小于1%。3%的研发投入和1%的净利润如何支撑长期巨大的研发投入?

而在2019年引领性的技术趋势中,以屏幕解决方案为代表的Punch Hole技术,5G时代到来前的网络通信解决方案,拍照性能代表的4800万像素之争,乃至于备受期待的TOF技术…….小米既拎不出在行业内领先的自研技术,也无法再现有的解决方案中做到最佳。依托供应链资源整合,小米会处处限于被动之中。

左右互博,小米的基本盘充满不确定性

“红米疯起来,连小米都打”——这一句网络流行的调侃语,背后反应出来的,是市场对小米品牌分拆的担忧。从产品定位和发布节奏来看,红米很大程度上分流的还是小米原有的用户,实际上与母品牌小米形成了掣肘之势。

缺席研发无人区的小米,能否靠红米独立拯救小米颓势?

小米上市之前,中国证监会官网公布的小米CDR招股书显示,价格低于1299元的红米手机,在小米全部手机销量份额中占比近8成,收入占比总收入一半还多。而在海外,特别是印度市场,小米也依靠低端的红米机型是保持市场份额。2018年Q2,红米5A、红米Note 5 Pro和红米Note 5在印度的市占率分别是9%、6%和5%。

未来,小米与红米的品牌区隔若无法完成,那么最终就还是“左右互博”。品牌拆分到头来就是无用功,小米甚至还将因此滑入others阵营。

缺席研发无人区的小米,能否靠红米独立拯救小米颓势?

毕竟,小米目前就已经非常危险了。赛诺2019年1月数据显示,国内市场头部阵营两大梯队格局成形,华为、vivo、OPPO和荣耀组成第一梯队,小米(含红米)掉入第二梯队(500万以下),与前者销量差距不小。

2019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寒风依然凛冽。在高度饱和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是一个品牌的制胜之钥,是市场增长的关键。同时,良好的市场表现,又为持续的研发投入提供了保障,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红米依旧走上了小米当年的老路,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喊出的口号依然是“性价比”,但核心竞争力却完全没有凸显出来。独立后的红米,将面临市场更冷酷的洗礼,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作为小米的基本盘,红米前景的不明朗,也势必影响到消费者与资本市场对小米的信心。

总之,红米的独立与卢伟冰的临危受命,对小米的整个链条而言,虽然重要但不应是关键性的。如果想真正拯救颓势,小米应该在与友商良性竞争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通过技术创新造福消费者,这才是一个企业的成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