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若道光皇帝启用林则徐,结局会如何?

余建陶


首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林则徐还在任,并未被“革职”,林则徐被“革职”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打起来之后的事。而若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帝没有把林则徐革职,而是一直重用,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认为,道光帝若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重用林则徐,结局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动,单单只是林则徐一人不大可能会改变这场战争最后的“结局”。下面就叙述一下原因:

原因一:林则徐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道光帝年间,在当时呢,英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种“商品”输出,这个所谓的“商品”就是鸦片。鸦片是属于毒品,长期吸食鸦片,会导致人体产生难以挽回的损害甚至死亡,而英国对当时的中国进行大量的鸦片输出,使得当时的中国人深受这种毒品的摧残,严重危害当时的中国社会。
而林则徐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受命为钦差大臣,进入广州实行禁烟。林则徐到了广州后,从卖鸦片的动手,勒令“外国烟贩”交出鸦片,并且让他们承诺不再“贩卖鸦片”,否则就严惩不贷,而且,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虎门销烟”。
也正是这场“虎门销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而被英国当做借口,从而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且英国对于这场战争,显然是有备而来,不只是有战舰,还有如医疗船、运输船等有着后勤作用的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并不是非常顺利的,首先,在英军进攻广州时,林则徐的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如愿;并且,在英国军队进攻时,除了清政府官方的抵抗之外,英军还受到了民众抵抗。


虽然有着抵抗,可是清政府方面,有着“议和”的念头,而在这种时候,“林则徐”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因为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以“虎门销烟”为借口,而英军的步步紧逼,再加上有些人对林则徐的诬陷,最终,道光帝就把林则徐这个“罪魁祸首”给革职查办了。但是,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并没有停止这场战争。而当时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最后也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反而签订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原因二:英国和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不管是国家发展还是军事实力,都不是当时的中国所能比的。英国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原料,而且需要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进行商品输出。当时的中国,恰恰符合英国的需求,可是当时的中国呢,是“闭关锁国”的,虽然也对外贸易,但范围不大,就相当于当时的中国“大门”是禁闭的,对外只开了一个“窗户”。这个情况,对于英国来说,在正当生意上根本满足不了英国的胃口。于是乎,就有了“不正当的生意”,就是对中国进行鸦片输出,当时的鸦片输出,使得英国没少获利,当时的中国在鸦片上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可是,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靠鸦片牟利的路子就给断了。


于是乎,就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虽然是这场战争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英国想要借这场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使得英国能在这个辽阔的中国市场上谋取利益,所以,哪怕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也会有其他的理由发动类似的战争。还有就是,当时不只是英国对中国有觊觎之心,其他国家也对当时的中国虎视眈眈。后来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随之而来的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不过是开了第一枪而已。

总结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一个借口。而林则徐本人对于这场战争结局的作用并不大,哪怕道光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重用林则徐,也不大可能改变战争的结果,毕竟当时的中国与英国之间,是国家实力上的差距,更何况当时的清政府还有“主和派”,并非都是一心抗击侵略的。


說与山鬼聽


古语常说,一力胜十巧,就是说在绝对的力量差距面前,任何技巧和意志都是没有意义的。所谓的计谋和战术是在大家水平和实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奏效,一旦力量差距过大,基本上都是力气大的赢。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大家基本上无时无刻不打仗,但是所谓以少胜多的案例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即使那几个以少胜多的案例也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促成,不是单靠将帅的主观计谋就能成功的。

具体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与英国对战,这个已经不单单是可以靠人数和将帅的能力能打赢的了。古代那些以少胜多的案例大家都还是同时代,装备再好也就是刀更快,骑兵更多而已,但是到了鸦片战争时代,中国和英国的差距虽然大家同处一个时空,但是在技术上却差了一个时代。


一个朝气蓬勃的工业国对打一个暮气沉沉的农业国,这种战斗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就拿中英双方的火炮来举例,在鸦片战争前,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虎门布置60门新铸造的大炮,但是在试炮当场就炸裂了十门,靠这样火器和英国人开战,可以没等英国人开炮,自己的士兵就被自己的大炮炸死了,试问这样的装备质量怎么和英国人打仗。

靠这样的装备,林则徐在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林则徐能保证火炮不炸膛吗?首先火炮的安全性不过关,即使是林则徐手下的士兵被感召敢去开这样的火炮,它的射程也不够。


当时的清朝铸造工业落后,为了能把炮弹射出去,火炮铸造的粗大笨,但是炮弹极小,这样炮弹和炮膛空间大导致漏气,所以炮弹根本射不远,而且精度奇差,反观英国火炮的炮膛和炮弹贴合紧密,射程是清朝火炮的两倍,精度还非常高。


有了这个差距,在战场上结局就很明显,英国可以把船停在清朝火炮的射程之外开火,英国人打的到清朝军队,清朝军队打不到英国人。

面对这样的武器差距,战斗还怎么打。林则徐能让炮弹增加射程吗,估计他做不到。


落后就要挨打,这个不是哪个将帅能改变的历史铁律,别说是林则徐,就是诸葛亮孙武这些人复生,面对鸦片战争中船坚炮利的英国人,照样招架不住。


西山讲历史


毫无疑问 如果道光始终重用林则徐,让他全权指挥抗英战争,结果必会完全不同。中国极有可能最终赢得鸦片战争!

我知道我此言一出,好多崇洋媚外的英粉美分们必对我狂喷不止说什么英国制度先进、国力强盛、船坚炮利等等。但是,不要忘了鸦片战争中国是正义反侵略战争。战争性质好坏与最终结局有极大关系。这是其一。历史上好多正义的一方尽管以弱胜强、但是最终却战胜强敌。

我知道,大家都会说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不能说我是正义一方就一定会胜利。但是,英国所说优势明显,可是他的劣势弱点也非常明显。说到英国弱点,1英国离中国太远,他运兵困难,后勤供给更困难而且他的东印度公司也是侵占印度靠高压维持殖民统治。英军到中国来他海军船坚炮利,但是你和中国打仗,中国是大陆国家,你不可能不上岸。你一上岸你的军舰优势会逐步弱化。

中国军队人数、战场广阔本土作战在气候与地形均占优势这是中国能够取胜此为其二。

毋须讳言清军总体在鸦片战争表现的非常垃圾要不就空虚不设防要不一触即溃要不将帅无能妥协投降这也是英军胜利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问题只要朝廷君臣一心誓死不屈坚决抗英。这些问题对于林则徐为主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妨碍。对于军纪废弛丧失战斗力部队果断裁撤。提拔能打胜仗将领。同时大力发展以平英团为主的群众武装,以持久战总体战相结合战略战术击败英国侵略军完全能做到。当然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大。中国会付出很惨重代价。可是中国能最终胜利代价再大也值得。

我说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信。但了解当时历史的人都知道一开始林则徐广东抗英时英军并不顺利接连受挫。在福建也没得手,在台湾更是遭到重创。如果再不信,当时英军在祖鲁阿富汗尽管起初取胜,可最后都输掉了战争。

最后一句话总结,如果道光始终如一重用林则徐抗英。道光就变成了康熙、郑成功第二。中国会最终赢得鸦片战争的胜利!


星星月亮7


清朝的积贫积弱和封闭自大是其失败的最大原因,面对英国的强枪利炮,晚清不做出改变无法成功,即使用林则徐可能会有小小的胜利,但对中国的根本不会造成改变,况且,英国人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以此想打开中国的市场,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林则徐对此情况也缺乏认识和准备,所以凭他个人之力改变不了中国。


yuping461


林则徐为什么死心塌地的效忠异族侵略者?英国强盗和通古斯满鞑子侵略者开战,正是我炎黄子孙驱逐鞑虏侵略者,恢复中华的大好机会啊


香烟155532950


那时候的清政府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不是靠一个人和一群人,而是所有国人。可那时国人早都麻木了,国家易主而已,谁当皇帝都无所谓,所以大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