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般的纳税人,有大量的进项但出项很少,该怎么处理?

轻风万里扬


一个公司的税务问题,是和公司的实际业务密切相关的。

一般纳税人采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算增值税,每期应缴纳的增值税额 = 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比如,当月开票确认收入,销项税额10万,当月采购认证进项9万,那当期应申报的税额就是1万。

通常情况下,多数公司的销项和进项应该是比较均衡的(感谢有朋友的补充,这里的均衡是指两者间的比例均衡,跟公司的毛利匹配,不是说进项和销项相等)。如果公司有大量的进项却销项很少,通常是处于特殊行业,或者有特定的业务。简单总结起来,大概有这样一些情形:

1、公司是重资产租赁行业。典型的比如融资租赁业务,购买设备的金额很大,但租赁收入要逐年慢慢才能收回来,就会在账面大量的未抵扣进项。

2、公司在新建阶段。比如,要建设新的工厂,至少要两年以上才能完工,前期要大量采购设备和工程材料,但工厂还没有生产,没有销售,也会让账面有大量的进项。

3、 产品生产周期比较长的行业。我去过一家工厂,有一台核心设备是从制造工厂定制的,花了两年时间才生产出来,之后在车间调试又用了半年时间。类似这些产品生产周期非常长的公司,也常常会出现大量进项待抵扣的情形。 类似的,还有库存占比很高的行业或者产品滞销严重,也可能会存在进项多余销项的情形。

4、还有就是建筑行业的BT项目。属于为政府单位承建,全部完工后才能确认收入。

进项大于销项,是常说的“倒挂”现象。从纳税的角度,进项多,销项少,表示当期不用缴纳增值税,看起来较划算的事情。但是,从公司运营效率看,进项其实是企业的一项资产,待抵进项越多,意味着资金占用成本越高,大量的资金被留在账面上,不能流动起来,创造利润。所以,需要尽可能地让进项能更快地流动起来。

结合上面的几种情形,大约有这样一些思路:

1、关于融资租赁公司进项的问题,蓝敏老师提供了一种思路,就是让承租方先把进项税买回去,当然这要在合同中进行详细的约定。相当于把融资租赁公司多于的进项提前卖给了承租方去进行抵扣。还有一种思路是,采用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把租赁变成贷款性质,融资租赁公司就不存在进项问题了。

2、关于新建工厂的进项,可以考虑以母公司的名义先开展项目,再进行重组,当然也会有涉税环节,需要整体考虑。

3、产品周期长的情况,则可以考虑和购买方协商合同签订方式,分阶段支付。

4、至于政府BT项目,可以将BT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计税,提前将进项抵扣,但这从项目成本核算来说又是很不好的,需要权衡。

总之,还是需要具体业务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归根结底就是,进项是资产,长期留在账面很不划算,所以才需要好好筹划。

大概就这些,您还有补充的场景吗?


康愉子


作为一般纳税人,有大量进项但销项很少,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我认为这种情况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

首先来看什么情况下造成进项多于销项。

一、企业处于创建初期,购进的固定资产进项即使是分期抵扣,金额也比较大。

这种情况,在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进项表时,表上有专门的栏次填写固定资产进项抵扣的情况,在计算税负的时候,要剔除这些数据进行计算。这是我询问税局以后得到的答案,所以进项大也没关系,关键看进项的构成是否合理。

二、因未开具发票,也没在账上确认收入,造成的进项大于销项就要注意了。

一定要注意,成本和收入是相匹配的关系。就是购进时取得了发票,能证明购进成本的存在,销售时不管是否开票,都要确认收入,不确认收入就会造成无法结转成本,无法结转成本,库存商品就不能减少,库存就会虚高。税负高,进项大,库存账面金额大于实际库存,那么税务就有理由怀疑单位存在不开票收入了,再结合企业的现金流来查账,一旦证实是事实,补税,罚款,滞纳金是少不了的。所以,取得进项有个发票核销的问题,有成本必然有收入,不管是挣钱还是赔钱,没有收入,那货物应该还在库存里。

所以,根据以上分析,还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使企业的税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以免引起关注,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简净轩语


作为一个正常经营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抵扣的进项和销售时开具的销项专票应该是匹配的。但是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也属于正常的:

1、企业成立初期,大量购进固定资产,办公用品,货物或原材料,此时进项多,销项少,属于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

2、企业购进货物有抵扣的专票,销售时下游客户如果多为不索取发票的个人消费者,如大型商场、超市等,此时企业对外开具的销项票少一些也很普遍;

但是,不管进销项是否成比例,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1、票货一致。即进项票不管多少,必须和销售,库存相对应。不能有虚抵现象;

2、销售时不管购买方是不是索取发票,但必须对销售收入进行纳税申报;

这两种情况,一种可能涉嫌虚开、虚抵增值税专用发票,另一种涉嫌偷逃税款,都是严重的违规违法行为。

现行的税收监控系统比较厉害,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被税务风险监控系统发现,稽查或评估人员就会找上门来约谈和调查真实的情况。总之,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小蔡说税


非请自来。

先把题目的“进项”与“出项”捋一下,或许提问者的认知与我的理解不一致,那就很尴尬了。

此处的“进项“是指进项税额吗,那”出项“应该可以理解为销项税额。题目中大量的”进项“是如何产生的,”出项“很少又是什么原因呢?如果属于正常的生产经营,增值税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形成留抵税额,无须特别进行处理。

先不论是制造业还是商贸企业,如果企业预期销量可观,大量购进材料或商品,但事与愿违,结果销售不畅造成产品滞销,销量少或价格低使得销售收入较少,对应的销项税额也少。前期购进业务的进项可能大于销项,这在实际工作中很常见。

另外,还可能是销售收入未开具发票或无票收入未进行申报纳税,也是原因之一,这部分可以开具发票或进行无票收入申报即可。

至于“该怎么处理“,不知道问的是税务处理还是经营管理,若问税务处理,大概如上所述。

如果提问涉及生产经营问题,显然该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具体情形应该很复杂,恕无能为力,爱莫能助也。

限于已知的条件,大概分析就是这样了。如果想得到更详尽的解答,可以随时提供更具体的资料进行咨询,欢迎留言讨论。


龙门账


有大量进项不要紧,关键是库存有吗,能与进项符合就高枕无忧了!


高山流水164813048


这要看什么企业了,如果是生产企业初期的话这还算正常,而作为商贸企业的话就不太正常了,如果长期存在大量的留抵税额的话会被税务局提取问题数据进行严查,另外还要综合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税负,所以如果没必要的话可以先不要认证,反正有360天的认证期。


何处可至彼岸


都库存了?!只买进不卖出?搞收藏呢?小朋友你不好解释了哦!


偷眺007


很正常啊!特别是如果购建固定资产,当期当年进项会很大,销项相对少,没关系的,现在好像留抵太多还可以退,也是扶持企业发展,补充流动资金,但没具体接触过到底好不好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