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乱象:谁提议谁干!谁能干谁干!……

为什么有的人只要打卡上班,就会有干不完的工作,甚至要加班,而有的人却好像很悠闲?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上面的提问中就能找到,那就是有人闲着,所以才有人会很忙!

这里面既有分工不同的客观原因,也有统筹兼顾的主观原因,更有一些事职场“潜规则”,下面我们梳理一下。

谁主张的谁就多干

在职场中,很多领导和老板会重视下属提出的一些建议或者执行方案,而一些责任心强的员工也勇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工作氛围对于职场人来说是非常积极、阳光的,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但是,往往在工作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事例分析:

企业策划某一商演活动,在筹备阶段,作为参与者之一的你提出了一些很独到、很重要的建议,经过商讨后,决定按照你的思路和方案执行。这本来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事情。但是,伴随着你的方案提出,往往是领导会把这项工作交由你负责。

这是组织的信任。但是恰恰是这种信任和肯定,打破了原有的责任分工。

原本这并不是你主要负责的工作,同时,你还有其他要做的工作。当这项任务落到你身上的时候,势必导致你更忙,责任更大。而原本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则会相对闲下来。

长此以往这,总会有一些“小聪明”的人找到“窍门”,那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共组偶环境下,“少说一句是一句”、“少说一句话就少一点责任”。这种逃避工作的态度会导致很多好的建议不会再出现在桌面上,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工作氛围。

谁有能耐谁多干

能者多劳,这是公认的职场铁律,能力出众的人自然会在工作中承担更为重要的人物,自然会多做一些事情。但是能者多劳的延伸是“多劳多得”。

但是,在现实中往往不是这种情况。

事例分析:

你是一个HR,不管是出于个人爱好,还是职业需要,你的文案撰写能力很出众。基于此,就会有业务部门、行政部门的人来找你写一些业务方面、行政方面的文字材料。甚至是一些部门的工作总结、领导的讲话稿、演讲稿等等。这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别人觉得你写的好”!久而久之,这边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因此你无形中便多做了工作,别人少做了工作,而你的酬劳并未因此获得提高。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紧急的材料,当别人向领导提议让你写的时候,为了突击工作,为了保证材料的质量,往往领导都会同意让你做。于是,在以后的时间里,这样的额外工作都会落到你的头上,越写越多,越写越能写,越能写越写!

当你有一天写不了,或者不能写的时候,别人就会说“不是一直都是你写的吗,你不写让谁写?”。

这种情况在职场中,绝不是个例,反映出的是职场责任担当的问题。各司其职是职场最基础的原则。对于个人来说,原本属于你的工作你做不了、做不好,这不是你让别人做的理由;对于企业来说,既然这个人干不了这个工作,为什么还要让他在那个位置上待着?换一个能干的了的人不就把问题解决了吗?

所以,能者多劳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样让多劳这能够多得。最怕的就是:有硬活儿了看本事,谁有本事谁干;有提拔重用了看资历,谁够年头谁上。

谁好说话谁多干

好说话的同事能够获得大多数同事的喜欢,这样的人会时不时的给别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总有一些“情商”比较高的人喜欢“琢磨”你的好说话,用他的“小聪明”把你的好说话用到极致。

事例分析:

某部门负责人写不了工作总结,于是他找到你,让你来代写,一堆好话,一堆软磨硬泡,最终你应承了下来,并出色的完成。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会一直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他的目的,甚至有些简单的材料能写他也不写。在他的潜意识中,自己写的话既费时间,又伤脑筋,反正有你这个“劳工”,不用是一种浪费。

这种情况下,你的“好说话”成了别人逃避工作的“东风”,那么,你多干就成为了习惯现象。如果有一天你拒绝一次,就会有人说你变得自私了,变得不近人情了。

这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各司其职的问题,更深层是一个职业道德和职场规则的问题。一个人遇到困难求助同事时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不能把这种求助精于算计,不能把这种求助当成理所当然!

这三个坑,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能者可以多劳,但是要保证多劳多得才可以。

这些坑,会像蚁穴一样,在无形中摧毁一个能者思想,摧毁一个企业的文化。如果企业或者老板不能很好的平衡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之间的关系,就会让组织限于“小算计”的工作关系。未来,能者心伤了,也变看淡了,消极或者离开则变成了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