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當前,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全社會更加聚焦農村,關注農村,立足解決農村的根本問題。但是農村的根本問題到底是什麼?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中國農民農村農業的問題由來已久

100年前,也就是上世紀初,三農就是關注的焦點。當時,經過晚清農民運動、鴉片戰爭、殖民統治、軍閥混戰近百年的動盪,農村已經急速破敗,農業經濟瀕臨崩潰、農民苦不堪言,掙扎在死亡線上。因為當時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而農村經濟佔全國經濟總量的70%!所以農村的問題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問題。因此,當時的國民政府以及一大批工商界愛國人士、學者、專家都在研究農村的問題,急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其中以蔡元培、梁漱溟、費孝通和晏陽初等為代表的專家們,不僅做出了一些理論研究,同時還分別從不角度、不同領域進行了具體的實踐。其中,晏陽初在河北定縣進行的“平民教育運動”實驗,應該是最典型、最系統也最有效的。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100年前,中國農民的問題是“愚、貧、弱、私”

晏陽初認為,農村的根本問題還在於農民。他說:“在定縣,我們研究的結果,認為農村問題是千頭萬緒。從這些問題中,我們又認定了四種問題是比較基本的。這四大基本問題,可以用四個字來代表它,所謂愚、貧、弱、私。”

“愚”就是愚昧。當時的河北定縣,甚至全國的農村,80%都是文盲,同時還有封建迷信、宗族勢力、鬼神之說盛行,陳規陋習坑害人們,對新事物充滿著排斥。

“貧”是主要的問題,不僅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路不通電不通。同時,農村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農民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每年都有餓死的人。主要的作物產量不高,靠天吃飯。

“弱”就是體弱。一是傳染病盛行。每到春天,大型的瘟疫經常發生,一次瘟疫就能死很多人。二是新生兒的成活率低。因為農村普遍都是用接生婆來接生,方法落後並且還摻雜著愚昧的做法。據金陵大學統計1929-1931年,農村新生兒死亡率竟然高達千分之150——200。三是平均壽命很低,一度降為35-40歲。是名副其實的“東亞病夫”!

“私”就是自私。家家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比如說,瘟疫的盛行是源於農村的公用井沒人管理,井口和地面持平,垃圾堆就在附近,那麼一到大雨,垃圾堆的垃圾衝到井水裡面造成了汙染,所以人們喝了這個井的水,自然就得一些傳染病,這麼明顯的問題就是沒人去管。自私的更大的後果是導致農民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識,可說是“一盤散沙”。所以很容易就受到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的盤剝。

“愚貧弱私”的問題可以說精準的概括了當時農村農民的根本問題,也是根本難題。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今天的農村面臨什麼樣的問題

因為工作的緣故,這些年,我開始關注三農問題。我曾去過江浙滬一帶的農村,非常令人震撼。那裡有比較發達的工業文明,農村人多地少,在工業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很多城鎮村已經集中成片。尤其是前些年,南方很多省在農村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很大,極大的改變了農村的面貌。近幾年農村電商的發展,加速了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收入增長很快。很多新農村從盆景到園林,越來越現代化。

然而,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中西部欠發達的省份,農村並不是這個樣子。同我一樣生長在東北的人都知道,最起碼東北的農村還不是這樣。

東北本來地廣人稀、土壤肥沃,相對來說日子比較好過。我一個表哥家在農村,家裡三口人一垧多地,主產的是玉米,好的時候一垧地能賣到3萬塊錢;他們兩口子在外邊打零工,每年也能收2萬塊錢。孩子們呢,都只念到初中或中專,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花銷,日子過得還算可以。但是前段時間,表哥突然跑來找我借錢,我就愣住了。

我詳細瞭解情況後,發現問題非常嚴重。表哥是典型的農民,從他身上的經歷和所思所想所為,我感覺到了今天農村農民的嚴重問題,還是“愚、貧、弱、私”!

一是新的愚昧問題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後,農村人的知識已經提升了,但是知識不等於文化。農村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出現了新的愚昧,各種陳規陋習、封建迷信甚至一些邪教開始滋生並不斷蔓延。表哥的母親前年去世,葬禮竟然搭起了靈棚!還僱了些會說唱的藝人,吹吹打打,擺了三天的宴席,支起高音喇叭,附近十幾個村子都能聽見一片哀樂。整個葬禮收的禮錢不到2萬,卻花了2萬5,過後一算,還賠了5千。我後來聽說,在葬禮上竟然還專門僱了一些人哭場。更可氣的是,按照當地風俗要求,長子必須要在下葬的那天一步一跪。結果當天一共五里的路程,我這個表哥不到一半就跪暈了,後來還抬到醫院去了。

我也是在這個村子裡出生的,在那次葬禮上還見到一個小學同學,多年沒見彼此都認不出了,經人介紹才想起來。表哥跟我說他家前幾年還不錯,養大車掙了不少錢,但現在完了。我問表哥為什麼會這樣,表哥說是他媳婦信了一種教,天天不幹活去祈禱,最後把家底都敗光了,不管打罵都不聽!

二是相對貧困問題

這些年,農村人的日子確實好過了,冰箱、彩電、手機等等現代用品都搬進了家裡邊。但農民永遠是弱勢群體,農村永遠是弱勢地區,農業仍然是一個投資長,見效慢,靠補貼而生存的產業。農用生產資料的農機,包括種子、化肥等等都和糧食的價格不對等,導致農村仍然相對貧困。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我也深入到農村,親眼看到現在仍然有很多村沒有水泥路,如果趕上下雨天家裡發生什麼事,救護車都開不進去。關鍵是這個村離省會城市直線距離還不到30公里,條件卻天差地別!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在城市的近郊村,因為土地的溢價收入,農民相對得到了一些實惠,但是放眼全局,廣大農村的農民仍然是弱勢群體。很多大企業下鄉之後和農民簽訂土地流轉經營協議,都把價格壓到最低,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經過中間商和各種渠道的盤剝,真正的利益所剩無幾,一些專家經過統計之後都說我們欠農民的太多了。農民的收入提升程度遠遠落後於城市化的程度,也落後於GDP增長的速度。

三是身體健康問題

現在是困擾農村發展的首要問題,甚至超過了“貧”的問題。通過精準扶貧,我們瞭解到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因病致貧。好好的日子一旦有個人得了大病,全家都會被拖垮。這些年,農村的各種病越來越多,一方面是由於農藥、化肥等工業用品和化學用品的濫用,導致食物不安全,氣候不正常,從而引發慢性病。另一方面,很多農民出去打工,去幹最低級、最艱苦的活,傷力傷身,雖然能掙很多錢,但只要一朝得病,治病花的錢遠遠超過之前賺的錢,得不償失。還有就是農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作息規律,多鹽多糖多菸酒的壞習慣,都是導致他們健康狀況下降的主要原因。農村人現在的平均壽命是在增長,但是去各大醫院看一看,別說是鄉鎮的醫院,就算是省會城市的醫院,甚至區域性的中心醫院都人滿為患,其中大部分是農村人。表哥的一個親戚剛查出病來,就是要借錢去北京。

四是自私的問題

這一點我有更深切的感受。大家都看過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吧,馬向陽作為包村的書記,一心帶領村民致富,幫助農村修路。雖然是為老百姓辦好事,但只要觸碰到村民的一丁點蠅頭小利,他們也會拼命阻撓,不允許佔自己一塊地,甚至出爾反爾,毫無信義可言。當下很多農村都存在一個現象,就是換屆選舉的時候花錢成風,為了獲得選票私自為別人許下利益。現在全社會都聚焦農村,很多人都想去農村施展抱負,工商資本、社會資本也陸續進入農村,但在進入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土地方面的麻煩。很多老百姓漫天要價,一些項目因此不能順利開工。現在新興起的農民合作社是激活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動能,但實際上很多業主也苦不堪言。我去農村問過一些人,他們說這裡每個人只適合包100到150公頃左右,這樣兩口子都能幹的過來。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擴大規模,他們說擴大規模之後,僱的人就會偷懶耍滑,反而得不償失,時間久了管理不過來也看不住,老百姓還要去禍害,形成惡性循環。

如今在農村基層工作的很多同志都有怨言,他們說現在不管用什麼方法,都很難把老百姓真正地組織起來,發動起來,農村的集體性活動也越來越少,凝聚力越來越低。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100年前,晏陽初是怎麼做的?

1926年,晏陽初開始在河北定縣搞試驗,稱為“平民教育實踐”。他根據“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中國古訓,將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聯環相扣、整體推進,創造出“一大發現、兩大發明、三種方式、四大教育、五個結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並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一大發現,是“腦礦”。“腦礦”是指中國人自身的血脈裡有強大的致富圖強的基因,就是未能開發,它比什麼“金礦”、“銀礦”都重要。

兩大發明,一是開發腦礦的工作,即“平民教育”,二是“鄉村建設理論”。

三大方式,即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

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治“愚”,培養平民的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治“貧”,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養團結力。

五個結合,即教育與農民生活、鄉村建設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學與農村實際相結合,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個人與集體相結合。(是不是感覺到很熟悉喲)

從1926到1936年的十年裡,在定縣,晏陽初帶領“平教會”的知識分子們用最接地氣,最簡潔有效,農民能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開展教育實踐。比如編寫了1000常用字的識字讀本,組織歌詠比賽、農村劇社,舉辦各種文藝活動。選編了包括鼓詞、歌謠、諺語、故事、笑話等民間文藝資料,蒐集民間實用繪畫、樂譜等,累計達600萬字。他們進行農業科學研究,創辦實驗農場,改良豬種和雞種,開展技術培訓,還開展信用、購買、生產、運輸方面的經濟活動。他們實施衛生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衛生習慣,還創建農村三級醫藥衛生制度,村設保健員,聯村設保健所,縣設保健院,實行了“赤腳醫生”制度,引進助產士取代接生婆。他們深入開展公民意識和合作精神教育,培養團結力。號召青年人返鄉,組織各種農民自助社、合作社、合作社聯合會,並逐步試行村民自治制度,對農村進行民主改造。晏陽初還在定縣領導建立了鄉縣議會組織,通過招募一些積極熱心的人組建公民服務團,讓農民進入鄉鎮的公民大會,或縣、鎮裡的管理委員會以及農村改造委員會,通過介入公共管理培養他們的公共意識。

十年的努力,成果顯著。建國之後統計,定縣在中國第一個實現了“無文盲縣”,消滅了天花。“赤腳醫生”制度被聯合國譽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定縣實行的“憲政精神”框架下的縣級自治,推而廣之,河北省也成為“自治”模範省,形成了現在全國村級組織自治的雛形;而平教會當年引進的良種豬、優質白楊和良種蘋果,到今天依然是該地區的主產作物,享譽河北,致富於民。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放眼未來,農村的出路何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又是個繞不開躲不過的敏感問題,關係著國計民生的根本。中央連續十四年的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十九大又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都體現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性重要性。

回顧這些年來,農村變化最大的時候應該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年的五條標準“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歷歷在目。但是,農村的根本問題是否真正解決了呢?

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下鄉也成為了趨勢。尤其互聯網進入農業,從生產領域到流通領域以至於到前端的研發都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農業生產更加智能、產品更加貼近市場、科技應用更加廣泛、流通更加便捷,農業越來越體現出多功能性。傳統農業開始發展為生態農業、休閒農業、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精緻農業和文創農業。應該說,看到了農村的希望所在。

當然 ,現在還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體現了對農村農業的憂慮,不敢放心大膽的投身農業。主要原因應該還是對農民沒底,對農村不懂,尤其對農村的根本問題不瞭解,從而對農業沒有信心。

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臺,通過制定一系列重大規劃、出臺一系列重大政策、實施一系列重大行動,問題找的更精準,目標定的更明確,提出的很多措施更為著實,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廣大農民歡欣鼓舞,也帶起了新一輪聚焦農業,投資農業的熱潮。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解決農村的根本問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為期不遠!


鄉村振興,必須重視解決“三農”的根本問題——“愚貧弱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