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创新强磁场,引来“哈佛八剑客”!

一个创新强磁场,引来“哈佛八剑客”!

走读长三角·城市发展启示录

【合肥故事】

目光长远支持基础研究打造创新“强磁场”

合肥西北角,大蜀山脚下,有座半岛三面环水,绿树成荫。这座岛的原名已无人提起,新名字却越叫越响——“科学岛”。

因为,这2.65平方公里的岛上只有一家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10个研究所镶嵌在一片葱郁中,千余名国内顶尖科技人才就是这里的快乐“岛民”。

科学岛不大,魅力着实不小。自2009年以来,王俊峰、刘青松等8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纷纷告别美国,先后投奔科学岛。他们成就了一段“哈佛八剑客”的佳话,也引发外界强烈的好奇心:8个人里没有一个安徽人,他们都在美国打拼多年,是什么让这些海外英才,不远万里奔赴合肥?

原来,最吸引他们的是岛上的一套大科学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对于科学家来说,大科学装置不仅是“国之重器”,也是科研取得突破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过去,国内没有类似大装置,很多科学家只能去国外进行前沿研究,现在,美国虽好,回国更好。于是,“别了,波士顿!你好,科学岛!”

“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几年,总感觉差点什么。合肥科学岛上的科研伙伴、科学装置、工作氛围,包括岛上的自然环境,都很吸引我,我感觉在这里更能发挥所学。”“哈佛八剑客”之一的任涛说。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没有错。回国短短几年,“哈佛八剑客”不仅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其中4位科学家还发起成立了一家新药研发公司,不仅打破国外垄断,建立起世界最大的激酶靶点检测细胞库,还研制出25种新药,目前已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

“从基础理论研究,到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我们和合肥市创新模式、搭建平台,已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创新链条。”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人教处处长吴海信说。

又岂止是“哈佛八剑客”,岂止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目前,全国一共建成15项“大装置”,合肥就包揽3项,计划中还将建成5项,这将使合肥未来继续稳居全国科创“第一方阵”。

“这些基础性研究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带来效益,但我们深刻认识到它对顶尖科技人才的集聚效应,近年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合肥市发改委副主任程宗好说。截至目前,合肥为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已投入近60亿元,去年还设立3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包括大科学装置在内的科研项目建设。

事实上,快速发展的合肥,凭借丰富的科教资源,浓厚的创新氛围,不断提升的产业实力,正如一个“强磁场”,对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形成越来越强大的磁吸效应。

系统创新优化“养人”环境涵养人才“生态圈”

引种热带植物,就要为其打造热带生态。同理,集聚创新人才,也必然要打造好人才集聚的“生态”。

当下各城市都求才若渴,但人才真正需要什么?“对科技人才来说,基本的生活条件不可或缺,但最有吸引力的还是优质的科研条件,要让人才生活有保障、干事有平台、创新有氛围、创业有条件。”中国科大科研部副部长朱霁平坦言,硬环境、软环境都必不可少。

为了打造“养人”的环境,合肥已持续努力十几年。

首先是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环境。说起合肥的逆袭,很多人都会提起2005年这个关键年份。就在这一年,合肥启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拆违”与“大建设”,痛下决心要让合肥从内到外脱胎换骨。合肥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以年均超过400亿元的大投入,大拆大建、修路架桥、规划新城、绿化美化、开建地铁……破立之间,一个崭新的“大合肥”横空出世。

2011年,合肥再次扩容升级:地级市巢湖降级成县级市划归合肥,800里巢湖整个变成合肥的城中湖,合肥城市版图一举扩至1.14万平方公里。从“三五城市”到真正的“大湖名城”,这需要何等魄力!

硬环境打造不易,软环境更是系统工程。近年各个城市人才之争不断升级,人才政策也当升级。为最大程度发挥对创新人才的“磁吸力”,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银投入,“十分舍得”。合肥“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等一线城市:5年内实施人才发展“6311”工程,力争新引进培养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国家级领军人才600人、省市级领军人才3000人、高级人才10000人,集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少于10万人。

为确保“人才新政20条”落实到位,合肥在许多方面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仅以财政而言,5年内市财政将安排不少于2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重点人才项目建设,对单个项目支持最高可达1亿元,“双引双培”资金奖补力度已与沪宁杭等地相当。

此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在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人才落户等方面享受优待,高达50万元的住房或租房补贴、5年免费人才公寓、买房“不限购”……在“政策高地”的支撑下,合肥正朝着“人才高地”的目标加快迈进。

院地合作力促成果转化催生城市“核聚变”

缺少资金、不懂市场,加上科研压力,以往,即便大装置里能淘出大把成果,哪个科学家愿分精力去冒着市场风险搞产业化?

“着眼平台、资金、环境、人才等,全要素地推进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到改革创新,全链条式地推进产学研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陈伟说,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就是给人才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依托各大科研院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合肥近年重点建设了十几个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商”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化、松散化、单项化向长期化、实体化、系统化转变。例如,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国科大四方共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已建设联合实验室50个,孵化科技企业200多家。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可或缺。作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市,合肥在全国率先出台“1+3+5+N”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效应,建立重点产业推进机制,为处于孵化期、成长期、壮大期等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量身定制”支持政策。

产业基金、专项资金、创新贷、电子服务券等,在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提供资金支持,鼓励科学家创业。例如合肥支持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的天使投资基金,投资允许30%的容错率。而合肥高新区已募集总盘子500多亿元的各类产业基金,逐步建立起类似美国硅谷的“城校互动+金融支持”模式,打造“东方硅谷”。

创新上营造生态,事业上搭建平台,经济上决不亏待,生活上做好服务,合肥,这个“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一步步构筑起吸引海内外英才的“强磁场”,加速催生着创新之都的“核聚变”。

【嘉兴启示】

各地在“抢人”

嘉兴更要“养人”

近几年,国内不少城市高调加入“抢人大战”,人才竞争已经愈演愈烈。“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以房留人”……各城市人才新政不断加码,水涨船高。

因为各个城市都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在创新驱动的城市竞争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与发展、创新并列“第一”、相互支撑,有什么样的人才,城市就有什么样的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未来。

从一个“三五城市”蜕变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留下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大创新人才、引进越来越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人才高地的打造中,合肥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比如,人才不是靠“争抢”,而是靠“吸引”。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要真正集聚人才,就要把城市打造为一个创新的“强磁场”,一个真正“养人”的地方。

打造“养人”的环境注定不可能单点突破、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高层次的人才需要高品质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能级、提升城市品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即使大拆大建要经历阵痛,但唯有痛下决心,才能赢得明天。

城市渴求人才,人才渴求什么?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是成长的舞台、干事的平台、发展的空间。“常格不破,人才难得。”我们唯有时刻对标先进城市,进行人才政策最优化对比,抓住人才创业创新的痛点,量身定制扶持政策,真金白银舍得投入,真情服务保驾护航,才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嘉兴当厚植优势,补齐短板,用优越的创新环境、城市环境、人文环境“养人”,才能适应“抢人”后的“养人”新常态,一伞撑开碧海天,炼就人才工作的大格局、大气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