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披露上市首年业绩,实现营收59.5亿

易居中国交出了港股上市后的第一份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在2018年其实现营收59.5亿元,同比增长28.4%,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41.3%,归属于公司拥有人核心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63%。年报显示,易居目前有三项主营业务,分别是一手房代理、房地产数据及咨询服务、房地产经纪网络服务,其中一手房代理业务居主导地位,全年营收47.6亿元,占总收入80%。

易居于2018年7月20日在香港上市,根据招股书披露,包括恒大、万科、碧桂园等在内的26家百强房企是其重要股东,其中恒碧万各持股15%,上市前还引入了阿里巴巴、恒基兆业、华侨城、城市发展四家基石发展投资者。在地产圈超豪华团队的加持下,易居敲响了港交所的钟。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服务生”,易居借力2018年的东风,实现业绩稳步增长。虽然市场出现调整,但是全国房地产成交量在2018年仍然达到15万亿新高,30家房企突破千亿门槛,这直接拉升了易居在新房代理业务方面的业绩。财报显示,2018年新房代理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1.1%至47.6亿元,成销总金额5315.5亿元,同比增长22.8%。在规模快速扩张的2018年,易居的代理业务也实现市场规模和占有率的进一步提升,截至期末,易居覆盖城市为204个,已签未售的储备项目面积达2.8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6.9%,这将增强未来代理收入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然而伴随去年房地产行业资金面趋紧,代理机构就要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即应收账款的大幅提升。资产负债表显示,2018年非流动资产中应收债权1.29亿元,这笔款项在2017年未有体现,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为41.64亿元,同比上一年度增加25.88%,其他应收款项17.94亿元,同比大增239%。

对此,易居董事局主席周忻表示,公司应收账款增加确实受到一些资金面趋紧的影响,但更大的原因在于经营规模的扩大所致。

易居CEO丁祖昱也表示,公司历史以来的坏账率都很低,投资人不用担心该等款项无法收回。

在房地产咨询方面,易居的影响力还在进一步提升,截至期末,易居房地产数据库及分析系统录入超过96809个住宅项目、21549个商办项目、843513块土地资料,涵盖387个城市,期内实现营收7.733亿元,同比增长22.9%。

同时,易居也在加大对房地产经济网络服务的投入,2018年实现破万家房友门店网络,共覆盖56个城市,期内开始开拓一二手联动业务,通过房友系统为开发商销售20728套新房,成交额347.2亿元。然而由于前期研发成本的投入和门店的投入,2018年这一部分录得亏损9439万元,亏损额度较上一年度有所收窄。

虽然国内房地产市场前景未明,但易居却有着较大期许,其始终坚持服务B端、只做服务、平台开放的战略,为开发商、中介机构及资产所有人提供企业服务,服务于交易工作而非交易本身,并打造开放、链接的服务平台。2019年房地产经济网络将启动30000+战略,即10000+门店、10000+渠道和10000+社区,进一步做强联动,构建广泛的合作网络,意在打通从房源端、渠道端、到社区乃至消费者的全流通领域。同时,在新房代理业务之外,还将重仓布局存量资产市场,房地产数据及咨询服务也将从住宅向租赁、物业等房地产其他方向延伸。

丁祖昱认为,长期来看,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更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预计2019 年房地产市场成交将企稳,但整体仍然保持高位运行,总量上不会比2018 年有大的回落。

业绩会上,周忻表示,易居的整个业务架构已做好了合理的布局,包括“短跑、中跑以及长跑”。短跑是指讲究覆盖率,为开发商的交易做服务;中跑是指易居从布局开发市场到布局存量市场;长跑是指从房地产开发到资产管理,从房产到不动产的布局。同时,周忻强调易居的轻资产本质,他表示,易居是实实在在是轻资产的公司,如果易居不做轻资产,就不会有那么多地产商和他们合作。未来,易居会坚持做轻资产,布局大开发,迎接存量时代、大资管时代,实现对B端的服务战略。“等规模做大了以后,在资金量、时间充足的情况下,会尝试发行一些债券,但易居依然是轻资产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