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會怎麼樣?

心靜如水195169207


讓書法家不用宣紙,是一樣可以寫出好的作品的,我們現在使用的宣紙它出現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大概在明朝末年才出現的,同時出現的還有羊毫毛筆,這兩個工具配合起來絕對是絕配。

宣紙相對於以前的草紙,它的特點是發墨能力比較強,一筆寫下去能夠寫出不同的墨色的變化來,我們所說的“墨分五色”,濃淡乾溼焦,就是由宣紙的特性造成的。

由於宣紙發墨很好,他的吸水性也非常強,狼毫筆的蓄墨量是很有限的,一筆下去就沒有墨汁了,所以用宣紙一定要有一支蓄墨量比較大的毛筆,羊毫筆也與此同時誕生了。


羊毫筆和宣紙的出現,給書法領域帶來了很大的變革。

首先是用筆上,以前都用狼毫筆寫小字,更加註重筆尖的運用,突出字體的細節,現在有了羊毫筆和宣紙,可以寫大尺幅的作品和大字了,大字更加註重的是氣勢,筆肚用的比較多一點,筆法自然的就發生了改變,也同時出現了很多新的筆法,比如王隊的“漲墨法”。

第二、而這種羊毫的大字,給碑學的產生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清代的碑學書法,就是以宣紙和羊毫筆為工具的,既能夠寫出大字,也能夠展現不同的用筆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當代的書法。


第三,在章法上也影響了現代書法,有了這兩樣工具,書法不再是隻能寫手札和長卷了,可以書寫大字豎幅作品了,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的去表達了,如清代的王鐸、傅山、張瑞圖等等。

假如現在不讓書法家用宣紙,只要有羊毫筆在,用毛邊紙也能寫出好的作品,只是在墨色上可能沒那麼豐富了。

你覺得呢?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點個關注啦。


不二齋


書法家不用宣紙照樣能把字寫好,這是多年苦練的結果,跟工具關係不大。同樣的筆墨紙硯一個書法家拿來寫字和一個普通人拿來寫字,寫出來的字絕對不一樣,書法家的肯定好。同樣書法家不用宣紙,就用普通的筆墨和紙,也比普通人拿最好的筆墨紙硯寫出來的字好。所以,能把字寫好不是那些傢伙事,而是工具後面的手和腦子的配合。

好的工具能錦上添花,但起不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同理你說一個沒學過攝影的人,有錢買了一個最好的照相機就能拍出好作品嗎?肯定不能啊,對吧。關鍵是相機後面的那個腦袋裡裝的東西。

對於書法家來說,好的筆墨紙硯能讓作品增色不少,但不會讓書寫的能力增加。而且歷史上很多流傳下來的佳作都不是宣紙寫的,宣紙也是近幾百年的產物,在王羲之的那個時代用的紙跟現在的肯定不一樣。王羲之沒有用宣紙照樣寫出了傳世佳作《蘭亭序》。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講究的是筆法、字法和章法,筆法是指書寫的時候筆的運筆之道;字法說的是字的結構是否美觀漂亮;章法說的是字的大小、墨的濃淡、筆勢的呼應,還有落款、印章等等,講究的是整篇的配合問題。這些其實跟是不是宣紙沒關係。

我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家裡窮買不起宣紙,就是在廢報紙上練字。公園門口的大爺們拿個海綿筆和水,在地上照樣寫的不錯。所以,學習書法初期不比太介意工具的問題,等真正要創作作品時,再去講究一下筆墨紙硯,好的筆墨和紙張的配合,一定會讓作品增色不少,本來十分的作品,配合好的筆墨紙張能創造出十二分的效果。


翰墨今香


如果讓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會怎麼樣?

製作宣紙的造紙廠會倒閉。而書法家們不會因沒有宣紙而無法寫字,相反,會有其他更好用的紙寫出更好的字。

古代書寫用的材料,有絹、帛、麻紙,皮紙,蠶繭紙。最廣泛的書法用紙為麻黃紙和皮紙。現在存世的古代經典書法作品,基本上都是這兩種紙。絹、帛其價值的原因,不是一般的人能夠承受,即便是富貴人家,也不會大量使用。麻紙與皮紙,是比宣紙更適合用於書寫的紙。宣紙作為書法書寫用紙,是在明代晚期以後,才被廣泛應用於書法作品的書寫運用。



古代書法,是以實用性為主。字以小楷和小行書為主。書寫要求不能洇墨。現在的書法以觀賞為主,字也比較大。大字在不會洇墨的紙上書寫,墨汁不入紙,一是堆積的墨汁流淌,破壞了字跡。二是幹了以後,會形成墨塊,時間一久便容易剝落。宣紙則能夠把墨吃透。寫大字非常適宜。書法作品作為裝飾物張掛於牆壁上,始於明代。宣紙便漸漸取代了麻紙,成為了書法作品的專用紙。


如果不用宣紙,現在還有一種廣泛用於練習書法用的紙可以替代宣紙。就是毛邊紙。毛邊紙也是一種非常適合書法書寫的紙。手工毛邊紙的紙質,甚至比宣紙還要好用。現在還有仿絹紙,從外觀到書寫體驗上都比宣紙更勝一籌。還有用於茶葉包裝的棉紙,其書寫效果也不比宣紙差。


子衿書法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依由宣紙的誕生髮展及應用來說。

一,宣紙的初期

大家都知道紙是東漢蔡倫發明創造的,且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有關於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唐朝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淚》中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但其中說到“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個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把宣紙做成熟宣,熟宣具有不太吸水的特性,主要是用於摹寫。摹寫什麼呢?就是給古代的經典書畫作品做高品質複製品。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武則天時期出來的王氏家族的《萬歲通天帖》及其它經典名帖就是唐朝時期拿名作做的高清晰摹本。

王羲之.蘭亭序

二,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用於書畫的宣紙基本都是熟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顏真卿《祭侄文稿》,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宋朝蘇東坡《寒食帖》等都不存在大面積的湮墨情況,筆跡都是相當清晰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


楊凝式.韭花帖


蘇東坡.寒食帖

三,明清及往後

生宣是在明朝中期開始大量應用到書畫作品中來的,由此給書畫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生宣的應用把書畫引向了大寫意這條路上,幾乎成了中國文人書畫的核心。中國書畫開始擺脫精美一路而直接走向直抒胸臆表現個人強烈意識的道路上來了。其中代表人物有明朝的徐渭,八大山人,倪元璐,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王鐸,董其昌等,到清朝至民國也產生了一大批這樣的大家如何紹基,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

王鐸作品(請注意其中多處墨湮開)


黃賓虹書法作品,正文通篇墨都處於湮開狀態


四,回到最初

回到問題的最初,在宣紙誕生之前,中國墨跡書法的承載材質主要是木牘,竹簡和絹帛,這些材質大都具有不太吸水的特性,墨不會湮開太厲害。


先秦青川木牘

漢朝敦煌漢簡


馬王堆帛書

我想,如果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大概就會是這樣的效果。這種效果與字體沒關係,只與書寫出來的效果有關係。不湮墨,墨色變化少,基本不會出色墨分五色這樣的情況。


五,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當然,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各種材質的特種紙都有,比如打印紙,銅版紙,拷貝紙,牛皮紙等等,這些紙也基本不怎麼湮墨,大體效果與宣紙誕生之前有點類似。當然,各種紙也有細微的區別,但總體來說是相差不大的。最後附上兩幅本人用卡紙寫的書法作品,以供效果參考,來結束這篇回答。



謝茁康書法


如果是實力派書法家,用什麼紙張都可以寫出經典作品。宣紙做字更好是因為筆觸的良好感能給書寫者帶來更好的體驗,還有就是能夠更好的體現文字的藝術形態。

普通紙張比如卡紙或者銅版紙,膠板紙等,這些紙張不容易表現運筆的疾澀等技法,寫出來的字也不能因為用墨等技法表現出良好的層次感。但是有實力的書法家可以根據用筆速度的調整,調鋒處理等實現這些微妙的變化,且在普通紙上的書寫如果發揮得當的話也可以寫出靈動的書法作品。當然功底很重要。以下這些小字是我個人在膠板紙上書寫的,雖不足很多,但是也印證了一些理論辯證吧。大家可以自己體驗一下。


其實平時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多在普通紙上進行一些單字或者線條的練習,因為在體驗不同材質寫字的時候,我們會仔細體驗和感覺運筆過程中的很多微妙之處,比如尖鋒的控制,藏鋒應該如何調整,捻管與轉筆的不同環境調整等。這些都會給自己提升控筆能力,以達到無論什麼材質,什麼筆,或者不同環境的自然書寫能力。

無論你個人臨摹功力如何,這隻能代表你會畫字而已,並非體驗書學內在的涵養。這個內在是什麼?外形可以多觀看,多用眼默寫。實踐下筆不要太多。要多體驗作者如何進行控制筆鋒的。筆鋒的控制就是書法及線條優質的保證。



書法影響力


宣紙起源於唐代,大約宋代末期才大量生產,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古帖,包括陸機的《平復帖》、前不久在日本展出的《祭侄文稿》等,都不是寫在宣紙上的。


在古代,紙張是貴重之物,宣紙更少見,故人們都很節約用紙,字寫得很小,所以古人作品尺幅都很小,明代起大尺幅作品才開始流行。

宣紙因為是將稻草的短纖維和青檀樹皮的長纖維揉合在一起,經過一百多道工序,有機物都已去除,故其拉力強,保存時間長,吸墨性強,故宜於書畫。

但並非所有的字都必須用宣紙,尤其是生宣。比如小楷、小行書,生宣洇作性強,字太小,墨洇化後就糊,所以這些字要用熟紙。

再比如董其昌的字,他善用淡墨,在熟紙上墨色的變化才能表現出來。

但另一類字,比如王鐸的字,他善用漲墨,追求那種墨氣淋漓的意境,那非得用宣紙不可,否則那種洇化的效果出不來。

其實,現在很多書法家的作品已不僅限在宣紙上創作,有用桑皮紙的,有用枸樹皮紙的,我還見過將牛皮紙信封折開後在上面創作的,別有一番風味。


所以,是否一定要用宣紙,與你所寫書法風格有很大關係。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就藝術創作而言,書法家用宣紙寫字,就像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一樣,會讓藝術綻放出更燦爛的花朵。

當然,離開毛筆、宣紙,書法家會運用多種材料來代替進行創作,指書、吹書、鐵汁書......,或巖壁上、或沙地中、亦或人體之上,仍然能讓書法藝術展現出迷人的魅力!就像表演藝術家走下舞臺、摘下行頭,仍然能在田間地頭、生產一線乃至塞外邊陲為廣大人民群眾、戍邊英雄們帶去一流的現場藝術表演👍

如上所述,外部條件只是輔助,自身藝術造詣才是優秀藝術創作的根本💪💪💪

@新鄉同 新 新 事 鄉 禹 鏡 筆 網 鄉 2 小





出彩新鄉


上圖為楚帛書十二月神

不用宣紙寫字就會直接寫出千古名帖來。當然,前提是真的是書法家。

北宋書法大家米芾的傳世名作《蜀素帖》就不是寫在宣紙上的。米芾用的“蜀素”是蜀地出產的素絹。宋哲宗元祐三年,湖州郡守林希邀請米芾到太湖近郊的苕溪遊玩。米芾遣興抒懷而賦詩數首。於是林希以自己珍藏的蜀絹為紙,米芾一揮而就寫成《蜀素帖》。

米芾寫在絹上的字不只有《蜀素帖》,還有書於絹上的《離騷》。

帛書是中國古代書法的一個大類。“帛就是指白色的絲織品。”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楚帛書,記載了楚地的神話傳說以及楚地風俗,包括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的古代文化思想。馬王堆漢墓就出土過大量的帛書帛畫,帛書內容豐富,保留了豐富的文化典籍,帛畫也記錄了漢代生活面貌對於今人來說是重要的研究資料。


沅汰


‘書法家’只是現代的這個時髦用語,現時代‘書法家’遍地開花,無處不是。如果這樣的話,那麼清朝以前的秀才以及上過私孰、寫過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等的學童都可以稱上為‘書法家’了,他們常用的書寫工具就是毛筆,他們難道說比現在的‘書法家’寫的水平差嗎?他們平常都用宣紙嗎?那肯定不是的。他們不用宣紙照樣可以寫好字。宣紙只是能提高藝術效果,體現出墨在紙上感染力,體現出墨的層次感,體現出墨的韻味律,保存的時間長久一些,其它的作用就沒啥了。現在所謂的‘書法家’如果你不讓他用宣紙來書寫,那他乾瞪眼,他是不會給你寫的,他只是借用宣紙的作用,來給你胡抹亂塗,讓你眼花撩亂,不辨是非。如果給他換成普通白紙或其他硬質紙張,寫出來的字,普通人一看,就會說這是瞎胡畫,狗屁不是。當然宣紙是好東西,用好的話如虎添翅膀,用不好則形如墨豬或狀如干裂之皮膚。真正的書法大家,他們離開宣紙一樣可以把字寫好,寫的完美。只要你有真功夫,真本領就可以不擇筆,不擇紙。當然寫楷書或小楷是要用精緻的毛筆,大寫意畫是要用優質的生宣了。現在宣紙為了‘書法家’的需求,為搞活經濟,生產廠家也多,用起來也很方便,但作為使用者,你不要浪費資源,不要辜負了‘宣紙’的原意。在古代只有官宦人家才能用上,窮困的名人書畫家,他們惜宣紙如金,見一片宣紙如得寶貝。

練真功夫,學習真本領,珍惜善待‘宣紙’,才算有德的書畫之士。


捨得書屋王永江


如果這樣,恐怕很多人會“露餡了”。不是基本功不紮實,是筆性手感適應能力方面的原因。

宣紙確有獨特的渲染效果。同樣,在絹上寫,或在其他材料載體上書寫,也是別有韻味的。前提是,不僅有很好的書寫技藝能力,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見過,在廣場上玩兒水寫地書的,他們在地面上用海綿頭蘸清水寫出來的字看上去挺好,而在室內案子上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就不行了。這個現象說明,單純會一般的書寫技法是不夠的,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深入研究筆性轉換方法與技巧,這樣才能適應各種各樣的書寫條件。

其實,小楷、大楷、榜書,以及各種字體之間,也都存在著適應性問題。

以上是個人一孔之見。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54869405f399f07d58b8d7e33f781c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