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漢用百年老物件養“稀罕物”,一年收入三萬多,甜蜜又多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作為老農民單純的靠種地已然滿足不了基本的生活,所以為了生活,他們紛紛各盡其能,想盡各種辦法攫取比種地更為賺錢的門路。來自陝西省茶裡村的71歲留守老人沈定國在當地部門的執導下,就做到了,他運用百年的老物件“木鬥、籮筐”等,打造成“稀罕物”土蜂的棲息場所,將之留下來,然後獲取土蜂蜂蜜,一年下來也有著3萬多元的收入,沈定國坦言比種地強太多了。

茶裡村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小山村,這裡沒有什麼特色,除了山多就是石頭多。為了生存,村裡的年輕人都外出謀取生活,只留下一部分年買的老人。當地的有關部門在考察後覺得發展農業只能解決溫飽,而不能致富。為了給予這裡的留守老人一份“事業”,於是就想盡了各種辦法,但都被一一否定了。

其實茶樹村雖然被群山環抱,但花草樹木卻異常的多,每一年都會有著大量的土蜂前來採集蜂蜜,而一些住戶看到了這其中的“門道”,於是就在房前屋後掛個蜂桶,每年的秋天他們都會得到一部分蜂蜜。


但這隻能解決一時的“飢渴”,土蜂走了不一定還回來,所以這種“致富”只能碰運氣,完全解決不了留守老人的實際情況。而且一次性取蜜方式對蜂卵、幼蜂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使養蜂無法擴大規模,形成不了產業,從而也就談不上“致富”。

而相關部門的人員也是發現了這個特點,於是結合當地的海拔、氣候、山場面積、花源等有利條件。就決定了養殖這種土蜂。年過七旬的留守老人沈定國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兒女們為了生存和活的更好,都到大城市發展去了,想接老沈過去,但老沈覺得自己還有用,再說城市的環境自己又不熟悉,就沒有答應。

此時村裡也正值興起這種“土蜂”的養殖,所以老沈就跟著做了起來。為了搞好這其中的技巧,老沈還從村領導哪裡借來了養殖書,看的非常仔細。

沒有蜂巢,老沈就把家裡所有可用的都用上了。籮筐、臉盆、木桶、還有著百年的木鬥等等,只要是可以做蜂巢的,老沈都蒐集來了。為了便於照顧,老沈就把這些蜂巢放在了自己的門外,其實放在門外和其他地方是一樣的,因為這裡到處都是花草,自己家門口也不例外。放在門口,只是為了方便照顧。

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老沈的蜂巢就從最初的一個發展到如今的30多個。老沈說:一箱蜂一年能產30斤至40斤蜂蜜,按照50元一斤的市場價,刨去成本,一箱蜂一年能收入1000多元,30箱也就3萬多元,比著種地強太多了。老沈還說,未來他還會再加蜂巢,這樣就能賺更多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