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一版《倚天屠龙记》都不拍郭襄上少室山,何足道挑战少林寺那一段?

郝兆霞


这里面涉及到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的一个语言差异的问题。


改编也好,翻拍也好,是文学作品在前,经典影视在前,也就意味着大部分观众,对于作品大概的剧情是已经了解了的。书中主人公是谁,男主是谁女主是谁,他们大概的故事梗概,观众都是很熟悉了的。哪些桥段精彩,哪些桥段只是次要人物铺垫,观众都了然于胸。

《倚天屠龙记》的主角是张无忌和四美,郭襄只是引子,只是铺垫。如果前面几集要拍郭襄、拍张君宝、再拍张翠山,那可能十集过去了,张无忌还没出来。这对观众是一个耐心的考验,毕竟你不能一直吃冷菜不给上主菜啊?对吧。


从制片投资方来说,你花了最多的钱请了男主角女主角,(虽然张翠山基本上可以和张无忌同一个男演员),当然是希望这笔投资片酬能够换回利益最大化。假设总共50集,有10集都是没有男主角的,然后等他长大碰到赵敏周芷若小昭出场,又10集过去了……这笔生意不划算啊,对吧。


那为什么金庸小说可以这样写呢?你看《天龙八部》快一半了男主萧峰虚竹才出现,《笑傲江湖》女主任盈盈半本书了才以婆婆的身份出现,《倚天屠龙记》赵敏、成年周芷若都是很晚才出现。这就是一个问题。


金庸写小说的时候,因为谁也没读过故事大纲,谁也不知道谁是主角,就像看《射雕英雄传》我还以为丘处机是大男主呢。始终是有悬念的,环环相扣,精彩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点点引出男主。同样,《笑傲江湖》大家都以为林平之才是主角呢。


书就可以慢慢写,但是影视没办法这样拍。所以央视许晴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第一集就让圣姑出场了,你总不能让许晴戏份就几集吧?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学语言可以用文学的美来吸引人。哪怕你知道郭襄、张君宝不是倚天屠龙记的主角,但是读金庸的文字,描写打斗、故事情节,我们都会读得津津有味。但是拍成影视作品,制片不会花大钱请一个女明星来演不重要的郭襄(除非黄衫女子那样有刘诗诗这样的客串),观众基本上就会盼着这段剧情快进快进。


本质上,还是文学和影视语言的问题。毕竟,用旁白交代,比花钱拍好几集还是省事多了。而且观众基本上熟悉这个背景,即使不拍,也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一个表叔


这个问题可以先看看原著。大部分的武侠小说都是讲述一代人的故事,当然有的会讲述两代人的故事,比如《射雕英雄传》,而《倚天屠龙记》十分另类,它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这在武侠小说里是很罕见的。

三代人的故事是如何分布的呢,《倚天屠龙记》三联版一共四十章,其中前两章讲郭襄张三丰,后面八章是张翠山殷素素,接下来五章是讲张无忌小时候,到后面才开始讲成年张无忌的故事,而女主角赵敏出场已经二十三章了,整部作品已经过了一大半。很显然,这部作品主要故事讲得还是张无忌,前两章讲述的是少年郭襄和少年张三丰的故事,与主角张无忌已经相差了七八十年,可以说几乎对张无忌后面的故事没什么直接影响。前面两章其实主要是交代武当派、峨眉派的由来,如果拍成电视剧,完全一句话就可以交代。因为在中间还有张无忌父母的故事,如果从张三丰郭襄开始拍起,这个节奏脱得就有些太长了,不知道有多少观众愿意这样等下去。

实际上在拍电视的时候,不同版本都做了不同的处理,比如说早期马景涛版本,就把张翠山殷素素的故事放大了,在书上这部分占据了五分之一的篇幅,而电视里呢,五十集的电视剧有十四集是讲他们的,还特别突出了杨逍纪晓芙的爱情,整个篇幅四分之一还多。到了苏有朋版本里呢,四十集的电视剧有五集是讲张翠山殷素素的,大概只有八分之一的篇幅,又比原著中要短一些。不同的处理其实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就好像马景涛版本里,很多人对于杨逍这个角色津津乐道,不仅是因为演员比较有型,估计跟他占得篇幅较多也有关系。



其实如果真的要拍张三丰和郭襄的年轻时期,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这样会显得比较突兀,比如说拿出两集拍他们,结果到了下一集就是张三丰变成一个老头子,郭襄已经过世多年,这样观众看起来也会觉得十分懵逼。实际上,年轻的张三丰和郭襄的故事完全可以独立出来,自成一套,比如说以前有个电视剧,叫做《金毛狮王》。这个就是把谢逊的故事单挑出来,金毛狮王在倚天里面是张无忌义父,是明教法王,是重要的线索人物,他的经历也十分离奇,有些人觉得完全可以制作一个独立的电视剧来演绎。张三丰郭襄的故事也可以参照这个来进行,成为一部独立的影视剧。单独拍张三丰的影视剧其实不少见,虽然那里的张三丰跟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已经大不相同了,但是单独拍郭襄的剧却从来没看到,倒是蛮遗憾的,也许跟金庸先生版权有关系?

现在古装剧以宫廷玄幻为主,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大女主,里面的女主往往从底层开始,一路打怪升级,有多名护花使者庇佑,最终达到人生巅峰。这样的情节其实用在郭襄身上倒也是蛮相符的,毕竟在神雕里面,郭襄一出场,气势甚至直接盖过了女主小龙女,可以说是天生做大女主的料。



只可惜,现在武侠剧已经不吃香了,不然的话,郭襄的故事真的可以好好演绎一番呢。


一览众河小


《神雕侠侣》小说结尾和《倚天屠龙记》开篇两回,能称得上是相连贯的两段故事情节,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了承上启下。集中解释了“九阳神功”的来源和分化,以此引出峨嵋武当两派的立派,还有少林武学的复兴,为《倚天》的主线故事做了铺垫。因此,这两段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假如没有《神雕》结尾后半段和《倚天》开篇的两回,所交代的前因,相信我们看《倚天》中的主线故事,一定会一头雾水。不过这两段情节,在影视作品中却很少有被提及。



《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小说中,最容易被删掉的两段故事情节。

《神雕侠侣》结尾,一众人员上华山拜祭欧阳锋和洪七公,并推选出了新五绝,之后却遇到了追着在少林盗经的尹克西和潇湘子上华山的觉远与张君宝师徒,被盗的武学宝典《九阳真经》,也在觉远大师的讲述之下闪亮登场,只是这《九阳真经》却被潇湘子和尹克西两人为了躲避追讨,被缝进了一直苍猿的腹中。而通过杨过当时所想,觉远大师的内功修为已可比媲郭靖和一灯大师,此话更是奠定了《九阳真经》可与《九阴真经》并驾齐驱,各擅胜场的武林地位。因为真正从《九阴真经》总纲出发修炼内功的,后五绝之中就只有郭靖和一灯大师,两人皆已是将“九阴神功”练到了登峰造极之境。

杨过见了那僧人的身形步法,暗暗称奇:“这人的轻功未必在龙儿和我之上,但手上拉了一少年,在这陡山峭壁之间居然健步如飞,内力之深厚,竟可和一灯大师、郭伯伯相匹敌。怎地武林中从未听人说起有这样一位人物?”新修版《神雕侠侣•终章》

不过在历版《神雕侠侣》电视剧中,这一段情节都没有得到过拍摄。一般剧版的结尾,就是以“神雕侠侣”告别众人,从此归隐江湖为剧终。


《倚天屠龙记》开篇两回,主要讲的是郭襄与少年张三丰(张君宝),各自得到残篇《九阳真经》的故事。郭襄为找杨过上少林,重遇张君宝送给了他一对“铁罗汉”。张君宝因之练成“少林罗汉拳”,并在“昆仑三圣”何足道挑战少林时,出手以十招不败为约胜了他。何足道留下尹克西所托“经在油中”(实际上是经在猴中)之言代传与觉远,飘然离去,但是张君宝这一出手,却已经犯下了少林在“火工头陀事件”之后,所定下的服事僧人“未得师传,不得私自学武”的寺规。此事既解释了《射雕》和《神雕》中武林缘何没见到少林派的身影,也解释了《神雕》结尾,已有内功有成的觉远师徒缘何在对阵尹克西和潇湘子时毛手毛脚,而张君宝还要杨过传授四招才能与尹克西放对的原因。

就在少林上下欲将张君宝捉拿,以正法典之时,觉远奋力一搏,将郭襄与张君宝救出少林,然而却因为这一战真气耗尽,在逃出少林之后就圆寂了。觉远始终未能参透“经在油中”之意,因而圆寂之前将《九阳真经》全部背出。当时在场的除了郭襄和张君宝,还有帮助他们逃难的少林无色禅师,他们三人虽未得全篇,但也是各有所得,各有所悟。从此《九阳真经》一经缘分三脉,便是后来的少林、峨嵋、武当各派的“九阳功”。留在猴(苍猿)腹中的《九阳真经》,因当年那只苍猿被尹克西和潇湘子二人带到了昆仑山,也给后来的张无忌留下了一个莫大的机缘。

加上算上最近热播中的一版,《倚天屠龙记》至今已被翻拍了八版电视剧。在羽菱君看过的版本中,只有TVB86版(梁朝伟版)和01版(吴启华版),还有大陆09版(邓超版),这三版都有涉及拍摄过《倚天》小说前两回,郭襄上少室山和何足道挑战少林这一段情节。其中86版是按照小说作为开篇来拍,而01版和09版则都是穿插在剧中张三丰在解释《九阳真经》的回忆片段里。


那么究竟为何那其他的好多版本的《神雕》和《倚天》,都不将前面所说的这两段情节拍摄出来呢?羽菱君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保持影视剧作品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影视创作者忍痛割爱的一种表现。

影视剧为了主线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对原著作品都会进行正常的删改。

《神雕侠侣》的故事其最佳的结尾,便是正反两派最后一战的“襄阳大战”,出色的男主角杨过立下大功,最终在“第三次华山论剑”,加冕“西狂”一绝的称号,功成身退,“神雕侠侣”双双告别江湖。也是暗合了小说开始,杨过与小龙女二人从古墓而出,最终双双返回古墓,退隐江湖的戏剧性。而觉远师徒上华山追讨经书一节,可以说完全是《倚天屠龙记》故事的前传,跟《神雕侠侣》实际上属于两个故事线。而且,一个故事线已然完结,但另一个才刚刚开始。

既然《神雕侠侣》已有完整的故事,那么再在结尾拍摄这一段,无异于是画蛇添足。影视剧不比小说,将一个新的故事线加入结尾,通过文字的衔接,以作后作的铺垫,能够不显突兀。但在影视剧中,将两个不同的故事线放在其中一个故事的开始或者中间,两条线索并行发展,或许还不会出现问题。可在结尾放入一条全新的故事线,除非是上下两部紧密连续,上下相承的故事,就像《射雕》与《神雕》,在《射雕》结尾拍出刚出生的杨过,既说到了穆念慈的结局,也引出了新的故事主角,又或许像《包青天》那样由原班人员继续出演的单元剧,每个单元结尾总喜欢引出新的案件那样,不但不会突兀,还能继续引人入胜。倘若放入的新故事线既非与原故事线关联紧密,又非原来故事线的延续,不但是影响了原来故事的完整性,必然也会让观众莫名其妙,看后在苦等下一集或者下一部未果之时,更会感觉还被放了飞机。


实际上假若《倚天屠龙记》整一部讲的都是郭襄与张君宝(张三丰)的故事,那么《神雕》结尾这一段完全有必要拍摄,毕竟郭襄本来就是《神雕》后半段的女主角。可惜《倚天》讲的是张翠山和张无忌父子俩的故事,与《神雕》原来的故事线相隔太远了。因此,为了故事的完整性,这一段在几乎所有的剧版《神雕侠侣》中没被拍摄就再正常不过。相比于这一段被删是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倚天》开篇两回很少被拍,则是为了故事的连贯性。

正如前面所说,《倚天屠龙记》中主要讲的是张翠山和张无忌父子俩的故事,小说中开篇两回,明显也是跟这个主线故事相隔很远。第二回张三丰上武当山潜修之时,才十六岁,但到小说中再次出场已经是九十岁高龄了,这期间足足相距了七十四年,能拍三个《神雕侠侣》的故事时间线。毕竟杨过出场时虽只有十三岁,到结局他也才三十四岁而已,中间只有二十几年。

这两回的情节是有作用的,但对整体主线故事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唯一对张无忌的人生有影响的就是,因为张三丰所得的“武当九阳功”并非完整版的“九阳神功”,因而治愈不了张无忌身上的“玄冥寒毒”,为此他曾带少年张无忌上少林求经,还放低身份给峨嵋派的灭绝师太去信,想交换她们的“峨嵋九阳功”。但是这一些,在张三丰对张无忌讲述起《九阳真经》的起源之时,是几句台词就能解决掉的事,实在用不着大动人力物力去将这段情节拍摄出来。比如01版和09版的剧版,虽有拍摄,但就不是全部拍出,还是以剧中张三丰回忆的片段呈现出来而已。

而像86版那般,在一开始就将这两回全部拍出,用作开头,很可能会让第一次观看的观众误认为,这一版拍的其实是郭襄与张三丰的故事。影视剧作品不比小说,不同故事即便是时间跨度极大,都能用文字表达,加以衔接。影视剧中,倘若出现时间跨度大的剧情,一般也会转换镜头,以“多少年之后”作为表达,但是却必须是同个人物或同个故事线的表现。就像《倚天》中张无忌在昆仑仙谷中修炼“九阳神功”,便是一下子过了五年,03版电视剧便是以释小龙扮演的少年张无忌潜水抓鱼,一出水冒头就变成了苏有朋扮演的大青年,来表现这个过程。无论是五年前还是五年后,讲的都是张无忌这个人物的故事。


但假如拍完前两回故事,出现个七十四年后,又或者将张三丰一下子从少年变成老人,接下来的故事若是讲的还是张三丰的故事还好,不然观众定然是大呼防不胜防,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毕竟这两回的故事,跟后面张翠山父子的故事,一点都不连贯。也是有鉴于此,因而在86版之后的翻拍中,即便有拍出这一段故事,也是不会作为开头,而是穿插在剧中,多以张三丰的回忆片段播出,以保持故事的连贯性。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主线故事的完整性还是连贯性,影视剧对原著作品做出忍痛割爱的删减和改编,都是正常和自然的,这种事情司空见惯。金庸先生有过编剧的工作经验,他的小说作品也极具影视化效果,因而翻拍他的作品,删改都算是较少的,一般删掉没拍的也会通过像台词的讲述这样的表现手法去呈现出来。像古龙和梁羽生两位大家的作品,很多都是被删改得面目全非,毕竟有些小说情节就像诗词的意境,是拍不出来的。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羽菱君


说到《倚天屠龙记》我一下想到更多的是张无忌赵敏和周芷若,为啥?因为他们是主角,一部武学作品花心思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的不同作用,像郭襄在这部作品中本就是一个衬托。

剧组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无非就是两个目的:

节约成本

对于剧组来说,成本绝对是非常重要的考虑点。电视剧不是公益表演,他们想的是如何赚钱,钱嘛!当然是越多越好,假如要把这一段拍清楚,肯定要花费更的时间和人力投入。并且演员不能选择太差,毕竟作为一部戏的开篇,必须要能吸人眼球,一个好的开端如果要用画面表达清楚,成本不低。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剧喜欢语音播报。


剧情需要

一部好的电视剧除了有一个好的观赏性之外,若还能给观众一个想象空间或许会更好。而作为衬托的郭襄,剧中只需要稍稍提及就能达到如此效果。如果与此有关的每一个人物故事都全部拍清楚,那我们的主角可能也就凉了。金庸作品本身很多人物武功都有一定的关联性,根本就扯不完。

结语

无论是现在剧组的角度还是观众的角度,如果把这一段加进去都有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郭女侠的故事已经可以单独拍一部戏。比起题主问的问题,个人更加关心的是,为何没有导演来拍一部关于郭襄的江湖故事。

END: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没长書》可欣赏更多精美图文内容~

没长书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观点:电视剧改编于小说但不等于小说。

什么意思呢?小说,特别是系列性的小说,它更讲究一个行文逻辑和故事情节的一个承上启下。而郭襄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就相当于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小说中她是必须如此出现的。

可是电视剧不同,它会保留大部分原著的情节,但也会根据电视剧的特性做出一定的改变。比如可视性等。如果在电视剧中呈现的剧情不够紧密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而关于郭襄和何足道这一情节不足支撑起剧情的爆点,所以放弃不写是很有必要的。


华山老猫


邓超演的拍了

我认为最尊重小说原著的一个版本。


沧海4979


郭襄的一生是神雕侠侣的结束,也是倚天屠龙记的开始,承上启下。神雕中风陵渡口结识杨过,从此天涯思君终身不忘,倚天中又遇爱慕她的何足道,更有张君宝为她不再眷恋俗世,一遇杨过误终身,一遇郭襄误百年。简单的描述根本不足以说清道明,长篇大论又对剧情毫无意义。

我更期待有人拍一部郭襄传。


幽默下饭菜


有几不还是拍了的,梁朝伟版的拍了

还有邓超版的也是拍了的。

新版的就不太清楚了。


三鼎网络娱乐


吴启华版的拍了这一段呀


屠苏小王子


郭襄,何足道,都是那种让人惊鸿一瞥、眼前一亮的人物,如果找一般演员来拍这段儿,必然没有亮点和效果,但如果找比较大牌的明星来演,一是喧宾夺主,二是浪费资源,毕竟在原著中只占很小的篇幅。

早年间读倚天,心目中便有了诠释郭襄和何足道的人选,正是青春年少时的周迅和黄磊,只是后来周公子演了黄蓉,黄磊变成了胖大叔,再没了当日的印象。

其实当时自己心目中适合倚天的演员还有几位,比如朱旭老爷子演张真人,李雪健老爷子演空见神僧,游本昌老爷子演觉远大师,刘晓庆老师演灭绝师太……

现在想起来,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