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內,遊人正在採摘二月蘭。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清明前後是踏青出遊的好時節,北京各公園陸續迎來大批遊客。據新京報報道,挖野菜“大軍”也湧入了公園。
早春時節,很多植物還沒有露頭,耐寒的二月蘭成了主要採挖對象。記者走訪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東壩郊野公園發現,大片的二月蘭被“掐尖兒”。植物專家表示,野菜的營養價值沒有傳說中那麼高,脾胃虛寒的人並不適合吃野菜;公園裡澆灌植被使用的是中水,不符合飲用標準;部分野菜還有毒性。
看到這個新聞,想到我家陽臺上曾經曬著的蒲公英,頓時有一種膝蓋中槍的感覺……沒錯,誰家還沒有一個愛挖野菜的長(po)輩(po)呢?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很火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視頻發生在澳洲,女主人介紹,來自中國的丈母孃悄悄拔光了澳洲洋女婿花園裡的所有花草,然後種上了各樣蔬菜……實際上,從2015年廣受熱議的耶魯大學留學生父母種菜,到當下很多社區毀綠種菜,國人的“種菜天賦”經常成為輿論調侃的話題。
“左手種菜,右手挖野菜”,這兩項技能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應該並不陌生。實際上,在營養價值之外,和種菜一樣,“挖野菜”更被賦予了健康、鄉愁、傳統、親情等複雜而又細微的情感。
以我為例,能包水餃的薺菜,蘸醬吃的苦菜,泡茶喝的蒲公英……每一樣都是長輩們的“心頭好”。春和景明、乍暖還寒的春天,去野外挖野菜、捕魚抓蝦是他們的童年回憶。這種習慣於他們而言,溫情而強大。
但再溫情,也不能成為“挖野菜大軍”在公園挖野菜的理由。時空變幻,城市綠地的公共空間與“無主之地”的野外當然不能相提並論。
公園是供公眾遊玩、休息、鍛鍊身體的公共綠地,不管是二月蘭等觀賞植物,還是蒲公英等野菜、野草,供人欣賞、美化環境才是他們存在最本質的意義。
如報道中所言,“挖野菜大軍”為一己之私,無視警示牌提醒、不顧工作人員勸阻,不顧時間、地點在公園挖野菜的行為,不僅破壞了公共空間的秩序,於公眾的利益和權利而言,也是一種侵害。
事實上,無論是從“營養價值沒那麼高、脾胃虛寒的人不適合吃野菜”養生的角度,還是從“公園裡澆灌植被使用的是中水,不符合飲用標準,部分野菜還有毒性”健康的角度來看,去公園挖野菜,都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
“去公園挖野菜”事雖小,背後暴露出的有些人常識的貧瘠、對公共秩序的無視、公共空間觀念的缺乏,卻是大問題。近些年來很多頗具爭議的社會現象,根源亦在於此。
在此語境下,在公園加強管理,對“挖野菜大軍”挖野菜加以警示外,“維護公共空間的秩序、輸出得體的公共行為”,比鄉愁、回憶和養生更值得我們珍視、傳播和建立。這需要從你、我做起,也需要從你我的長輩做起。
□其松(媒體人)
編輯 陳靜 實習生 葛書潤 校對 郭利琴
閱讀更多 新京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