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9年阿里本地生活生鮮夥伴大會上,口碑餓了麼宣佈,建立全新的生鮮開放平臺,通過數字化、供應鏈、配送、流量、金融等五大方式服務平臺商戶共同成長。
夥伴大會上,平臺生鮮板塊增速最快的零售品牌叮咚買菜與口碑餓了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將共同探索包括物流、營銷、售後、會員等在內的各類合作方向,成為阿里本地生活生態合作伙伴中的重要一員。
餓了麼副總裁熊斌表示:“餓了麼口碑為生鮮合作伙伴打造的是繁榮的開放平臺,讓大家都能從中獲益。”

圖/叮咚買菜與口碑餓了麼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如今,線上買菜已經成為當下年輕人高頻剛需的消費場景。過去一年,在餓了麼上買菜用戶平均年齡29歲,餓了麼生鮮整體業務量增長10倍。
數據還顯示,上海閔行區閤中菜市場2018年訂單量同比增幅達75倍。線上買菜的背後,不僅是上班族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的反映,也是菜市場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那些觸網攤販背後的故事
在上海長寧區某個菜場,菜攤上的楊大姐,自稱是菜場裡第一個“觸網”的攤販。
楊大姐在餓了麼的線上店,一天能有300多單,除了忙於線下的顧客外,她和她兒子還要去挑選訂單上的菜品,有時候甚至忙到凌晨一兩點。

圖/餓了麼外賣單據
幾年前,我們也很難想象,不必踏進溼漉漉的菜場,一邊玩著手機,一邊就能把菜買了,還有人把菜送到家門口。
買菜賣菜,怎麼看都與互聯網八竿子打不著。可沒想到,菜市場這個存在了千百年的市井煙火之地,近幾年也逐漸“觸網”。
這便是我們常說“數字經濟”,看似遙不可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而楊大姐這些“互聯網菜販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在上海靜安鉅鹿菜場,蔣偉入駐已有三四年,與其他攤販相比,時間並不長。他的主營業務為糧油調味品。
這一切,對蔣偉而言並非易事。患有小兒麻痺症的他,行動遲緩,備貨速度比其他人慢。每每揀貨,總是顫顫巍巍,幾乎是將商品“扔”進袋中。這一劣勢,也讓他平時營業額不佳。
憂慮之下,蔣偉想到把生意拓展到線上。於是,他藉助第三方運營平臺“菜公社”,在餓了麼上開起店。如今,線上日訂單數時常超過線下。
圖/菜市場場景
早在2017年,就有菜販開始有了“互聯網思維”。當時,一家菜市場內,甚至同時有三家攤販主動接入外賣平臺。“現在的小年輕就喜歡這種形式,所以在餓了麼上賣菜也是順其自然。”第一位接入外賣平臺的楊大姐表示。
上線外賣後,楊大姐生意好了不少。隨著越來越多攤販開始有“觸網”的意識,競爭也激烈起來了。每家店除了有自己的特色外,還不時地做些優惠活動,頗有商場促銷的架勢。
菜場“煙火氣”如何在線上散發?
而今,線上買生鮮,不是稀奇事。蔣偉的菜場線上生意還沒開始前,各大電商早已崛起。盒馬、每日優鮮、京東到家等等,品牌數不勝數。
相比這些出身互聯網的平臺來說,菜市場的“觸網”還只是剛開始。
圖/鉅鹿菜場
菜場本是城市經濟的末梢,是一個相對原始的消費場景,既日常,又碎片 。它常被貼上“原始”“傳統”的標籤,它不如商超便利店,沒有電子條形碼,但它仍是老顧客最喜歡眷顧的場所。
為了能讓菜市場“觸網”,打破買賣場景的時空限制,平臺與商家雙方都在不斷嘗試與創新,為了更好地讓沒有互聯網細胞的菜場入行,作為平臺的餓了麼為商戶,提供一系列的技術和運營上的支持和指導。
針對經營情況不佳的菜場,平臺也會與商戶共同分析原因。據餓了麼相關業務負責人譚先生介紹,他們曾遇到一家攤販,退貨率總是居高不下。經觀察後發現,這家店由於規模小,老闆揀貨意識差,導致貨品質量無法保證。
圖/VCG
對此,餓了麼提出了實施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解決方案建議,即接單、揀貨、配送形成標準化鏈路,商戶貫徹實施後,業績得到飛躍性提升。
除了平臺本身的指導外,如今不少企業做起來菜市場外賣的“代運營”,比如“菜老包”和“菜公社”。他們採用品牌加盟制,指導菜場攤販開展線上運營,具體措施包括生鮮包裝、定價系統、標準化流程等。
平臺開放讓生鮮數字化
線上平臺基礎設施所支持的更大服務範圍和數字化賦能指導,成功把流量和需求擴散到了次級地段。比如,對攤位地段不同的傳統攤販來說,當他們面向線上用戶時,都處在同一個無差別的“攤位”上。
對生鮮夥伴來說,接入外賣平臺不僅意味著渠道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實現在線化、數字化。
商戶可以利用平臺大數據來指導進貨、庫存管理和銷售,還能對用戶精準畫像進行針對性的營銷。
圖/餓了麼App
據“菜老包”品牌負責人何建庭介紹,生鮮是非標準品,無規則性可言,且買賣雙方對同一商品認知也不一樣。
正如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用戶無法買到兩個一模一樣的土豆。為了解決消費者和商家理解上的差距,他們在菜場設置30萬個sku(商品屬性),使線上菜品列表更加標準化、規範化。
為了讓平臺更好地銜接好商戶與用戶,阿里本地生活旗下供應鏈品牌“有菜市場”,也正在連接實體分銷網絡與中小餐飲商戶。
通過交易、營銷、履約、配送等多環節的數字化賦能,把全城菜場升級為中小餐飲商戶每日採購的線上批發市場。在提升線下菜場時效和週轉的同時,幫助中小餐飲商戶藉助一站式採購平臺實現靈活補貨,大大提高經營效率。
隨著菜場與互聯網聯繫越來越緊密,人們定會樂於接受數字化帶來新世界。正如阿里巴巴 CEO 張勇所言:
數字經濟使整個社會、商業經濟、商業元素都被數字化。人、貨、場都進行了或大或小的重構。消費者將會獲得全新的購物體驗,而對商家來說,數字化也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高了整個商業運作的效率。
數字經濟時代,這些小微商戶營業效率提升後,也帶來新用戶人群,也將更好地適應新客源,特別是年輕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在保證標準化的同時,兼顧個性化需求,給買菜的用戶送一把小蔥,滿足一頓飯的需求,也是一種線上的“煙火氣”。
與此同時,有一批像蔣偉這樣的小商戶,正在不懈努力,他們以最大的熱誠擁抱互聯網。
這些小微商戶見過凌晨4點的上海,他們代表著這座城市的經濟活力,而他們的變化也終將帶來市民消費方式的美好改變。
閱讀更多 周到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