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易县

地情提要

易县古称易州,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端东麓,地理坐标为北纬39°02′30〞~39°35′50〞,东经114°51′05〞~115°38′12〞。县境东西跨距67.7千米,南北跨距61.7千米,总面积2534平方千米。东与涞水、定兴县,南与徐水区,西南与满城区、顺平县,西与涞源县,北与涞水县相邻。县政府驻地(县城朝阳西路23号)南距保定市区界60千米,西南距石家庄市区界170千米,东北距北京市区界110千米,东距天津市区界180千米,东南距雄安新区管委会驻地60千米。过境的京原铁路和国道112线,省道京赞线、保平线、良顺线、易定线,以及张石高速(易县段 67千米)、荣乌高速(易县段43千米)、京昆高速(易县段7千米),构成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大交通网络格局。南水北调中线易县段全长45千米,经过8个乡镇、46个行政村。

易县最早的人类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的北福地(行政村,隶属高村镇)史前文化。公元前21世纪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繁衍生息。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在今县城东南部建立燕下都。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在燕下都东南建固安县。汉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置固安县,属涿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在北易水北岸置易州;开皇十六年(596年)于州东二里置易县;大业九年(613年),改易州为上谷郡,易县属上谷郡。唐代,易县隶属河北道易州,开元年间析易县地置五回、娄亭、板城三县。五代时,易县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周,期间一度归辽。北宋属河北路易州,宋代和金代属河北西路易州。元代隶属于保定府易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易县省入易州,易州领涞水一县,隶属保定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易州为直隶州,辖涞水、广昌二县。1913年降易州为易县,属直隶范阳道。1928年6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易县属河北省。1939年1月建立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7月,易县地分建为易县、龙华二县,先后属冀西区第三专区、晋察冀边区第三专区、冀察区第一专区。1946年4月,恢复易县区划,隶属于察哈尔省。1949年8月以后,易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专区。1958年10月,定兴、易县、涞水三县合并后统称易县。1960年2月,保定专区建制撤销,易县隶属于保定市管辖。1961年5月恢复保定专区建制,易县又隶属于保定专区所辖。同月,易县与定兴县分县办公;1962年1月,易县恢复三县合县前的区划。1995年1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建立新保定市,易县从此隶属于保定市管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