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縣與晉國有關的地名村名

絳縣與晉國有關的地名村名

絳縣屬春秋時期晉國的核心區域,《左傳》載:“晉獻公八年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次年,“士蒍城絳,以深其宮。絳,晉所都也”。清康熙《平陽府志》載:“自獻而下歷惠、懷、文、襄、靈、成,傳至景公十五年乃遷新田”,歷八十四載。晉國作為天下霸主國家,演繹出獻公勃興、文公圖霸、悼公伐誤齊等風捲雲舒、跌宕起伏的許多社會變革,留存下許多遺址、遺蹟,地名、村名,彰顯著晉國當年的神韻。筆者查《平陽府志》《絳縣誌》《山西省石刻大全·絳縣卷》等地方誌書,基本摸清了現在絳縣與春秋時期晉國曆史和文化有關的部分地名、村名。

古車廂城:絳縣古絳鎮南城行政村南5公里處,地處中條山東段北坡。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被深約30米的東、西兩溝夾峙其間,因其形如車廂,故稱為車廂城。古車廂城是當時晉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現尚有古城牆、烽火臺、古牢獄等遺存,2016年6月公佈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郇王村:絳縣安峪鎮行政村。相傳商末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曾居住於此,後分封為郇侯,建立諸侯郇國(今運城市臨猗縣一帶),先民便稱該村為郇王村,一直沿襲至今。現該村760戶,3300口人,耕地5300畝,屬革命老區,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曹金海就是該村人。

大晉堂、小晉堂:絳縣磨裡鎮炭元河行政村兩個自然山莊,晉水的發源地。這裡山高林密,景色絕美,相傳晉國早期第二位國君姬燮當政時在此地建築行宮,逗留遊玩,便把諸侯國名改“唐”為“晉”。為紀念此舉,當地百姓把姬燮居住的地方稱為大晉堂、小晉堂。2014年,絳縣籍趙雲霞女士,看中此地原生態自然環境,先後投資1.2億元,開發出集觀賞、遊玩、訪古、消夏、餐飲於一體的“絳北大峽谷”,現年接待遊客十餘萬人次,成為晉南熱門旅遊觀光景區。

西晉峪、北晉峪:絳縣安峪鎮行政村。相傳晉文公率軍路過此地,為給兵卒解渴,拔出寶劍,掘地成泉,後人便稱此泉為“拔劍泉”,將附近村莊稱為西晉峪、北晉峪。

犯村:絳縣衛莊鎮行政村。相傳晉文公舅父、隨臣子犯曾居住此地,故得此名。明代時,村人興建規模宏大的以祭祀子犯和晉文公的“將軍廟”,現尚存戲臺和過廳,屬縣級文物。

董封:絳縣安峪鎮行政村。《左傳·宣公二年》載,晉靈公時,擔任晉國史官的太史董狐正直不阿,以禮記載“趙盾弒其君”的內容,贏得世人讚頌,孔子稱其“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晉國國君將數千畝肥沃的良田封給董狐,作為他及後代的食邑之地。為紀念此事,後人把此村莊稱之為“董封”。

小祁:絳縣郝莊鄉行政村。因該村乃晉悼公時中軍尉祁奚封地而得名。祁奚因“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倍受世人敬仰,曾被封為“周陽(橫水鎮古稱)侯”,其居住地稱為小祁村,祁奚子祁午繼任中軍尉後,曾在小祁村開闢練兵場,操練兵士。其後裔繁衍到東灌底(古稱西祁村)、下莊(古稱東祁村)等多個村莊。宋元時期,小祁村曾建有祁午將軍廟,抗日戰爭中遭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雲宮珍藏的《元始天尊造像碑》記載,竟有270名祁姓後裔參與該宮的修繕,佔捐資人的90%,足以說明祁姓後裔枝繁葉茂。 續魯:絳縣大交鎮行政村。西周早期周武王封給叔父周公的諸侯國,國都為曲阜,始封時疆域“封土不過百里”,後擴張了周邊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國。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所滅。魯國國君逃亡到當時的魏國絳縣避難,並將村名定為續魯,意思是繼續光復魯國的基業。古代該村曾建有魯王廟。(劉玉棟)

作者簡歷:劉玉棟,男,山西省絳縣退休幹部。新聞記者職稱。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作家協會會員,絳縣作家協會副主席。著有大量新聞、文學作品,出版《古絳春秋》《晉文公》《探花府》《河東大鹽商》《古韻橫水》等多部長篇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