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黄陂人!创立京剧、楚剧、湖北大鼓、扬剧四大国粹

黄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截至2018年,黄陂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7项、市级24项,区级61项。“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民间文学木兰传说、曲艺湖北大鼓、和戏曲楚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黄陂人一手奠基的中国传统戏曲有京剧、楚剧、湖北大鼓、扬剧四种。

京剧

谭志道(1808—1887),同治、光绪年间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之父。湖北黄陂人。由业余爱好戏曲(汉戏)而转为职业演员。应工老旦,但亦能演老生。因声狭音亢,犹如鹨鸟叫,鹨鸟俗称“叫天子”(有说即云雀),遂得“叫天’之艺号。

谭鑫培是一位综合各家的京剧艺术大师。他继承了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等前辈的艺术,并且更广泛地向昆曲、梆子等剧种吸取养分。他把京剧老生艺术提高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创立了京剧中的第一个门派“谭派”,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前贤。在当时的北京,他有“伶界大王”的美誉。

了不起的黄陂人!创立京剧、楚剧、湖北大鼓、扬剧四大国粹

楚剧

江秋屏(1886~1945年),艺名小宝宝。黄陂泡桐店祝家湾人。12岁在湾里唱灯戏,崭露头角。16岁搭职业班,随师江长玉到汉口唱戏。与夏世燮等在英租界辟美观茶园,挂衣演唱,因年轻,唱工好,扮相秀丽,为戏迷所倾倒,往往一场演出,不及卸妆又赶另一茶园,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已成为汉口租界花鼓戏茶园中的佼佼者。

李百川(1896-1943年),擅演小家碧玉,声腔流畅清新,采用黄陂方言,显示地方特色,所创鼻音小花腔独树一帜 ,新腔“西江月”传唱至今。1934年,汉口各楚剧班子竞相上演有机关布景的连台本戏,李遂以通俗小说为素材,相继编写《天宝图》、《三门街》等20多部连台本戏。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参加战时歌剧演员讲习班学习及劳军公演、七七献金义演等活动。日军侵占武汉,未及撤离,仍以演戏谋生。1942年在汉口美成戏院(今清芬剧场)演出全本《杨家将》,以古讽今,借剧中角色四夫人之口,痛骂日军与汉奸,受到日伪的“警告”。

湖北大鼓

王鸣乐(1920年—1980年)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黄陂人。先后在黄孝河书棚、罗家墩、蔡甸、新沟和武昌、汉阳、汉口的茶馆演唱鼓书和说书,1951年参加曲艺分会。1953年参加武汉市曲艺队,专业演唱湖北大鼓。王鸣乐演唱的大鼓曲调悠雅,具有汉韵、汉腔的特点;表演生动、幽默风趣。曾多次参加武汉市、湖北省和全国会演并获奖。是南路子大鼓的代表人物。

了不起的黄陂人!创立京剧、楚剧、湖北大鼓、扬剧四大国粹

扬剧

金运贵,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扬剧“金派”(金调)创始人,本名刘秀卿,又名王继芬,曾用艺名新善贞。生于1907年,卒于1970年,祖籍湖北黄陂,出生在上海,幼年学艺,初学京剧后改学扬剧,先工丑后专工生,1925年在上海正式登台演出,成为扬剧第一代女演员。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她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扬剧一百余种常用曲调中的“梳妆台”、 “数板”、“补缸”、 “道情”、“鲜花”等几十种曲调进行改革,仅“梳妆台”就创造变化出多种唱法,其弟子筱荣贵后又创造出女腔“金调梳妆台”,使“金调”唱腔更深入到扬剧各行当之中。

了不起的黄陂人!创立京剧、楚剧、湖北大鼓、扬剧四大国粹

扬剧界公认的流派有“金(运贵)派 ”.“高(秀英)派”.“华(素琴)”派。其中“金派”是唯一经文化部备案的扬剧流派!扬剧届曾经有“十生九金”的说法,也就是说十个小生九个学唱“金派”。可见“金派”在扬剧界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