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建立新式軍隊的重要性。1895年12月8日,在奕訢、榮祿等重臣聯名奏請下,光緒帝正式批准袁世凱前往天津編練新式陸軍。袁世凱到達天津後,大膽採用西方先進技術,聘請外國教官,強調治軍從嚴、賞罰分明,並模仿德國制訂了完整的近代陸軍制度,最終訓練出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新式陸軍,史稱“北洋新軍”,成為清末國防的中堅力量。由於北洋新軍的訓練場地位於天津東南70裡的一個鐵路站,因此史稱“小站練兵”。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小站練兵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相繼死去,3歲的宣統皇帝繼位,由其父攝政王載灃掌權。載灃上臺後,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將袁世凱罷黜。袁世凱表面稱自己回鄉頤養天年、不再從政,實際上每天派人暗中觀察政局,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廷無力調動北洋軍,被迫將軍政大權交予袁世凱。袁世凱一面被清廷委以重任,另一面又受到反清勢力的拉攏與海外華僑的擁戴,最終臨陣倒戈,以逼清帝退位的方式換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10月6日在北京當選正式大總統,標誌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北洋政府大致可分為袁世凱統治時期、皖系軍閥統治時期、直係軍閥統治時期、奉系軍閥統治時期4個階段。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後與各國使節合影

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

袁世凱上臺後,改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12—1913年上半年,以中國同盟會為主體改組的中國國民黨和以前清立憲派舊官僚為支柱的進步黨兩大政治勢力的對峙,形成中華民國史上一個短暫的特殊年代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佈《中華民國約法》,實行總統制,獨攬大權 。

袁世凱自1915年春籌備改行帝制,於同年12月12日宣佈恢復帝制,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建立“中華帝國”,廢除民國紀元 。袁世凱稱帝后遭到全國人民一致反對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堅持反袁,組織中華革命黨與中華革命軍發動起義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首義,護國戰爭爆發,得到全國響應 。在全國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 。6月6日袁世凱病死 。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

皖系軍閥統治時期(1916-1920)

袁世凱之死揭開了軍閥割據時代 。北洋派內部分裂為直皖兩大系,同時奉系在東北崛起 。皖系軍閥段祺瑞以國務總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實權,但他不能緩和北洋派與其他派別以及北洋派內部的矛盾 。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廣州,發起護法運動 。此時,直、奉兩系的擴展尤為迅速 。直系首先在與南方軍政府作戰問題上與皖系發生矛盾,並在前線自行停戰,迎合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的爆發,導致皖系軍閥統治結束 。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

直系統治時期(1920~1924)

直皖戰爭爆發,直系與奉系結盟,未及半月,皖系即敗下陣來,直系曹錕、吳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是打著反對皖系武力統一的旗號上臺的,然而當他們上臺後,就以中央政權的名義實行武力統一政策。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的反對,紛紛以“民主”、“自治”、“聯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種名義對抗。首先與之發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雙方起先共同控制著北京政府,但因勝利果實分配不均,在組閣等問題上互相指責,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發了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果直系擊敗奉系,獨佔了中央政權。

直系擊敗奉系之後的直系先打著“恢復法統”的旗號,恢復國會,逼徐世昌下臺,迎黎元洪覆任大總統。繼之又對黎元洪“逼宮奪印”,接著直系便高價收買國會議員,於1923年10月通過賄選,收買“豬仔議員”,讓曹錕當上了大總統,搞得舉國譁然,喪盡民心。反直的一方,奉系敗退出關後,宣佈“閉關自治”,銳意整軍經武,實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圖捲土重來;南方的孫中山準備北伐,也在尋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孫、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內部則因爭權奪利而四分五裂,馮玉祥部自成一派,且與反直一方暗通款曲。1924年9月,以江浙戰爭為前奏,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大舉進攻,直軍作戰不利。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直系腹背受敵,吳佩孚南下失敗,直係軍閥統治時期告終。

奉系統治時期(1924~1928)

直系垮臺後,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權。他們抬出皖系首領段祺瑞為臨時執政,實際則在背後操縱。段祺瑞提出召開“善後會議”,但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各派軍閥之間爭權奪利,縱橫捭闔,敵與友之間根本無一定之分。北方的奉系與馮玉祥國民軍系首先發生矛盾,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與吳佩孚重新攜手,共同反馮,1926年初將馮部擠出華北。奉系內部,郭松齡於1925年底聯合馮玉祥倒奉,由於日本的干涉而失敗。同時,東南孫傳芳與奉軍激戰,一躍而為五省霸主。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臺,其後奉、直兩系在圍攻後起造反派國民軍的共同目標下“聯合”起來,暫時建立了他們在中國中部和北部的統治,並組成直系和奉系軍閥勢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這個政府由內閣“攝政”。

這時,南方國民革命興起,經過五卅運動,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廣東革命軍的北伐時機成熟。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先打吳佩孚,再攻孫傳芳,最後擊張作霖,各個擊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國半壁江山。

北洋軍閥政府在面臨失敗的最後關頭,仍不願意自動退出歷史舞臺。1927年6月,張作霖在北京組織安國軍政府,自任大元帥,企圖聯合各派軍閥,進行最後掙扎。蔣介石、汪精衛先後進行“清黨”、“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頓,給北洋軍閥以短暫喘息之機。然而為時不久,國民黨各派再度聯合繼續進行所謂後期北伐,張作霖見大勢已去,遂於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帶,向東北收縮。他本人在回瀋陽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8日,國民黨軍隊進入北京,北洋軍閥政府在中國的統治最後結束。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全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北伐戰爭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北洋政府時期國旗

北洋政府建立的始末!

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