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始末

(一)文帝時兩王叛亂

劉邦建國之初,分封同性諸侯王,本意是讓劉氏子孫在封國鞏固中央,以血緣關係作為政治支柱。但分封制度因為其歷史的落後性,結果反而越來越成為漢朝大一統的阻礙因素。

諸侯王國建立之初,各國經濟力量薄弱,而且各諸侯王年齡尚小,根本無法與朝廷抗衡。劉邦死後,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休養生息,各諸侯國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經濟實力非常雄厚。

文帝即位之初,雖然諸呂已經被誅滅,但他入承帝統是以藩王身份,故威信未立,羽翼未豐,而其他劉氏諸侯則已屢代藩封,基礎牢固。他們擁有廣大的國土,可以自由任命丞相以外的官吏。並且掌握著地方財政、軍事大權。羽翼日益豐滿的諸侯王勢力,終於在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公開與朝廷對抗了。

第一個起來對抗的就是濟北王劉興居。劉興居是劉肥的兒子,劉章的弟弟。在誅滅諸呂的過程中,劉章、劉興居出力多、功勞大。平叛後曾擬定封劉章為趙王,封劉興居為梁王。但漢文帝即位後,文帝對這兩兄弟當初曾想立齊王劉襄為帝的事耿耿於懷,只從齊國割出兩個郡作為他們的封地,這一舉動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一年後,劉章病死,劉興居起來造反,結果兵敗自殺。

三年後,淮南王劉長也起來造反。劉長是文帝的異母弟弟,是劉邦的第七個兒子。此人一向驕橫恣肆,作惡多端,但文帝對他比較寬仁。公元前177年,劉長殺了朝廷最信任的大臣審食其,對此文帝並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平時,他對文帝都是“大哥”相稱,對此文帝也沒有追究他的不守君臣之禮之最。可是,文帝的一再寬容,他不僅不感激,反而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他在自己的封國內,趕走朝廷命官,自立丞相,自行封爵,對此文帝寫信進行勸誡。他不僅不聽,還在公元前174年,公然糾結人馬,準備在谷口(今陝西淳化南)發動叛亂,並派人與匈奴密結。結果事情敗露,文帝免了他的死罪,罷了他的封號,將他發配到蜀地。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文帝的隱忍和對諸王所採取的種種退讓,都顯示了當時中央政權衰微而諸侯王勢力日大的現實。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深感這一社會病態的嚴重性。建議縮小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們的勢力。但是,當時的漢文帝立足未穩,正致力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式還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

公元前164年,一個機會來了。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漢文帝於是分最大的齊國為六國。其中封劉將閭為齊王、劉志為濟北王、劉賢為菑川王、劉雄渠為膠東王、劉印為膠西王、劉闢光為濟南王,加上劉喜再封為城陽王,齊國實際被分為七國。不久,文帝又把劉長的封地淮南分為三國:即劉安為淮南王、劉勃為衡山王、劉賜為廬江王。但這根本解決不了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

(二)七國叛亂

文帝死後,景帝即位,主張強力削藩的晁錯受到重用。晁錯,穎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輕時曾向一個叫張恢的人學習法家學說,後在做太常掌故期間,又到濟南伏生哪裡學習儒家經典《尚書》。學習回來後,他想文帝講述《尚書》,以及自己的一些看法。文帝賞識他的才華,便任命晁錯為“太子舍人”,後又為“門大夫”(這兩種都是太子的屬官),再升為“博士”。之後文帝又拜他為太子家令(太子府內一個比較重要的屬官)。大家都稱他為“智囊”。

晁錯的才華不僅得到了文帝的賞識,也深得太子劉啟的喜愛,他的言行對劉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文帝時期,他就多次提出削藩的建議,但文帝都沒有采納。到了景帝劉啟時,他的很多建議被景帝接受,並很快被升為御史大夫,位僅次於丞相。

做了御史大夫不久,為了幫景帝解決諸侯王的問題,晁錯呈上一篇《削藩策》,景帝看了後,覺得此建議非常有道理,就積極準備施行。但是群臣和各諸侯王對此建議堅決反對。

公元前154年,景帝正式開始削藩,他以各種罪名先後削掉了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的六個縣。面對景帝的削藩,諸侯王非常震恐。吳王劉濞知道憑己之力根本無法和漢朝抗衡,但是如果能同各諸侯王聯合起來,那麼他們的力量增強了,勝算的可能性就大了。

為了掩人耳目,他致書諸侯王,聲稱起兵的目的是為了“清君側”,即誅“賊臣”晁錯,以恢復王國故地,安定劉氏社稷。在他的影響和策劃下,楚王戊、膠西王印、膠東王雄渠、濟南王闢光、淄川王賢、趙王遂等先後加入,於公元前154年正月同時起兵,史稱“吳楚七國叛亂”。

(三)周亞夫一舉平叛

周亞夫

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始末

七國叛亂開始,吳王劉濞先率兵西渡與楚軍匯合,然後向西挺進,攻打景帝的弟弟梁王的封地梁國。劉濞來勢洶洶,梁王一面迎敵一面派人飛奔長安奏報。

接到消息,朝野一片震驚。景帝立即在軍事上做了部署: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將軍為主力,進攻吳楚軍;曲周侯酈寄攻打趙軍;將軍欒布攻打齊諸軍;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監視齊趙方向,作為後援。

在這期間,梁國重城棘城(今河南柘城西北)被吳楚叛軍攻佔,梁王只好退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等待朝廷援軍。

景帝雖然下了命令,但吳楚叛軍打得太突然,太兇猛,景帝方寸大亂,對是否攻打劉濞還是搖擺不定。而梁國的危險處境也讓景帝很頭痛。不得不重新商議平叛之策。群臣議論紛紛,眾口不一。晁錯冒死建議讓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晁錯的處境本來就很危險,而他的這個建議不僅增加了這種危險,而且還給其他人提供了攻擊自己的機會。

攻擊他的人就是袁盎,袁盎原是吳王劉濞的丞相,與劉濞的關係十分密切。他對晁錯成見很深。據說兩人雖同朝為官,但從來沒有一起說過話。景帝即位,晁錯被升為御史大夫就派人告發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賄賂之事,將他貶為庶人。吳楚叛亂髮生後,袁盎終於逮住一個報仇的機會。袁盎對景帝說:其實吳楚叛亂不是因為朝廷,而是被削藩令所逼。只要陛下能殺掉晁錯,恢復他們原來的封地,那七國叛亂就可以平息了。

接著,丞相陶青、廷尉張歐、中尉陳嘉聯名上了一份彈劾晁錯的奏章,要求把晁錯腰斬,並滿門抄斬再拋屍街頭。景帝為了求得一時苟安,不顧多年的君臣情分,昧著良心批准了。

一天早上,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傳達皇帝命令,騙他說皇上有要事相商即可入宮。晁錯沒多想,穿上朝服就跟著中尉上車走了。當車經過長安東市時,中尉忽然停車拿出詔書,這個忠心耿耿為劉氏天下操勞的晁錯,就這樣被腰斬了。

晁錯已殺,景帝派袁盎告訴吳王劉濞這個消息,讓他退兵。但從前線回來彙報軍情的校尉鄧公說:吳王謀反,是他精心準備策劃了幾十年的事了,要求誅晁錯,只不過是個藉口。他是想謀取大漢的天下,自己稱帝啊!聽了鄧公的話,景帝非常後悔殺了晁錯。

此時,景帝決定以武力解決這場叛亂。派遣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大軍迎擊叛軍。周亞夫率軍到達昌邑,就派兵切斷叛軍的糧道,在昌邑城南挖深溝,築高牆,遏制吳兵進軍。吳兵發現不能北進,改打梁國睢陽梁王幾次求救,周亞夫都置之不理,他推斷,梁王的軍隊能撐下去。就這樣,吳國的軍隊攻打梁國打了兩個多月,還是沒能拿下,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吳軍幾次挑戰周亞夫,周亞夫就是不迎戰。

終於,周亞夫看準了反攻的好時機,立即命令精銳部隊四路出擊。把吳楚聯軍打得落花流水。吳王劉濞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幾千士兵往江南逃跑,投奔東越,企圖繼續頑抗,最後被東越國王所殺。楚王劉戊也被迫自殺。

聲勢浩大的七國叛亂,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平息了。漢景帝將吳、趙等諸侯國分割成幾個小國。同時規定諸侯王不得“治國”,並將王國官吏的任免權收歸朝廷,又裁減王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等官職,剝奪和削弱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力。從此,諸侯王王國勢力幾乎與郡縣相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