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张骞”!到达酒泉后寸步难行。评价中国人是“堕落的农民”

01

悲壮的探寻之旅

公元1605年,这是明王朝统治中国的第238个年头了。

初春季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春寒料峭。

客店里,一个高鼻深目、自称是亚美尼亚商人的欧洲人没有感受到一丝春天的气息,他陷入了困顿。

欧洲“张骞”!到达酒泉后寸步难行。评价中国人是“堕落的农民”

葡萄牙人鄂本笃

他叫鄂本笃,葡萄牙人,耶稣会修士。

年轻时,在印度当过水兵。他天资聪慧,精通印度语、波斯语,熟悉中亚的历史、地理以及风土人情。

鄂本笃受罗马教廷和葡萄牙国王的委派,从印度出发,历经三年跋涉,遭遇多次劫掠,穿越高山沙漠,九死一生,终于来到这里,却发现寸步难行了。

他拿不出重金购买入关的名额,也没有钱贿赂官员。

雪上加霜的是,他患上了重病,卧床不起。

滞留客店半年多,异国他乡,陷入困顿,病榻上的鄂本笃一筹莫展。

当终于收到来自北京的耶稣教会同事利玛窦的信函时,他跪在床上,面向东方,双泪长流,不能自已。

11天后,鄂本笃溘然长逝。

鄂本笃的离世宣告了西方世界对于陆上丝绸之路探索的终结。

他走过的地方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有欧洲人经过。

02

东西方的遥望

为了探寻东西方之间彼此陌生的世界,历代有为君主们孜孜以求。

公元前112年十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领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最后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

欧洲“张骞”!到达酒泉后寸步难行。评价中国人是“堕落的农民”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秋季的黄河汹涌澎湃。

汉武帝向着西方极目远眺。

此时的汉朝,已经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通道,文经武治,大力拓展,成为和罗马比肩的伟大帝国。

几乎同时,汉帝国向西开拓,罗马帝国向东经略,在两个帝国之间,是安息和贵霜这两个生机勃勃的王朝。

两大文明何时才能看清面容?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二次,他的使团曾经到达里海。

东西方两大帝国已经嗅到了对方的气息。

六百年后,一位崇尚秦皇汉武的帝王隋炀帝杨广,经略区域远超从前,谱写了一幅壮观的历史大剧。

当年,汉武帝仅仅是在黄河岸边向西远眺,而隋炀帝将成为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

隋炀帝亲自率领着他的十几万大军,西出阳关,一举击溃了盘踞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吐谷浑人,并在张掖举行了那场气势恢宏的“万国博览会”。

在《隋书·帝纪》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

这是个史无前例的国际大聚会,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参加,演出、商贸、交流,庆典持续六天。

欧洲“张骞”!到达酒泉后寸步难行。评价中国人是“堕落的农民”

隋炀帝丝绸之路行

在出征途中,隋炀帝写下了著名的长诗《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诗中品读到当时隋炀帝的万丈豪情。

在张掖盟会期间,隋炀帝杨广登临焉支山的峰顶参天禅地。

这一年,杨广40岁,刚刚登上皇位五年的时间。

不幸的是,“万国博览会”是杨广政治生涯的高峰,也是他滑落的开始。

如果不是他急于求成,耗尽国力;如果他的帝国能走更长的时间,也许他能打通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世界历史也许就此改写。

隋炀帝的经略,商路的开通,也许东西方之间已经近在咫尺,可惜又一次失之交臂。

13世纪初叶,骁勇彪悍的蒙古人三次西征,一度打开了中国和欧洲交往的陆上交通。

但明王朝建立后,出于对蒙元残余势力的顾忌,国防战略采取收势,逐渐在中国的西北方向收缩布防。

与此同时,由于中亚地区的众多国家各自为政,战乱频频,而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又阻隔了欧洲到亚洲的通路,西方世界向东方国度的探索几乎中断。

03

一封信起始了东方探寻之旅

公元1596年10月,耶稣会罗马总会会长收到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件。

他在信中写道:

根据我的观察和推测,中国很可能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说的神秘美丽的王国“契丹”。

长期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称呼五花八门。中国“最古老的名称是Sina,那在托勒密的时代即已为人所知。后来,马可·波罗这位最初使人颇为熟悉这个帝国的威尼斯旅行家,则称它为Cathay。然而,最为人所知的名称China则是葡萄牙人起的,根据是“交趾人和暹罗人都称它为Cin”。中国的不同称呼令西方人困惑的原因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国号,如夏商周、汉唐明,中国人在不同朝代也就成了周人、汉人、唐人或大明人。而且,中国周边的国家对中国称呼也不一样,日本人称唐、鞑靼人称汉、穆斯林称之为契丹……于是,从海上来经过交趾支那,中国就成了支那(China),而从陆上来经过中亚穆斯林地区,中国就成了契丹。

利玛窦从中国首都发回的信函激起了罗马教廷和葡萄牙国王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决定派出一个可靠的人前往东方探明真相。

于是,精明干练的鄂本笃被教廷选中去完成这次不平凡的远行。

欧洲“张骞”!到达酒泉后寸步难行。评价中国人是“堕落的农民”

鄂本笃

也许你会说,鄂本笃是从印度出发,而不是地中海,怎么能叫“欧洲张骞”呢?

我们说鄂本笃是“欧洲张骞”,主要是因为他是受罗马耶稣会和葡萄牙国王委派。

1602年10月,鄂本笃整理行装,从印度出发,经阿富汗徒步前往中国。

为了安全起见,他把自己打扮成亚美尼亚商人(16-17世纪,亚美尼亚商人可以在亚洲腹地的穆斯林居住区自由通行,扮成亚美尼亚商人可保证沿途安全),他还按照亚美尼亚的习惯易名为伊撒·阿布杜拉。

鄂本笃的行装中有各种货物,可以售卖谋生。随行的有两名希腊人和四名回教仆人。

大多数仆人因为畏惧前途险恶离他而去,只有一名叫做依撒克的亚美尼亚仆人始终跟随着他。

这个商队经过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一路东行。

经过三年跋涉,鄂本笃终于看到了雄伟的嘉峪关。

在等待了几十天以后,鄂本笃经过嘉峪关,到达肃州卫,也就是今天的酒泉。

在肃州卫,鄂本笃终于确切地知道了,自此一直向东的土地全部属于中国明王朝。

鄂本笃历经3年的艰辛旅程.终于证明了利玛窦的推测,“契丹”就是中国。

然而在肃州卫,鄂本笃被困住了。

当时,明朝有严厉的朝贡制度,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必须派遣使者带上“贡物”进行“朝贡”,明朝政府以“赏赐”的方式,发放进入中国的名额,这是与明朝进行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

商人为拿到“名额”,展开激烈竞争,并且向有权处理此事的商队队长赠送厚礼。

于是,鄂本笃必须争得寥寥无几的“使者”名额,才有可能前往北京。

已经克服千难万阻走到了这一步,却受限于这样严苛的“朝贡制度”,鄂本笃感到愤懑。

航海时代已经开启,世界格局正在巨变,“朝贡制度”透露出明朝政府的陈腐僵化,看似依旧繁荣的河西走廊,已经开始走向衰落。

实际上,在不久的将来,被世人称为“白银帝国”的明朝即将失控,一步步在经济崩溃带来的种种灾难中走向灭亡。

当鄂本笃在酒泉进退两难时,他曾经努力自救,向远在明王朝首都的教会同仁利玛窦写了两封信。

第一封信发出后等了很久杳无音讯,他不知道的是,那个信使迷失了道路,信函没有送到。

在等待回音的过程中,鄂本笃观察着河西走廊上的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并用日记记下了珍贵的材料。

他在日记中写到:“中国人的德行有优点,但基本上是些‘堕落的农民’”。

一年后,鄂本笃又鼓起勇气写了第二封信,托付给一个进京的商人。这封信终于送到了利玛窦手中。

利玛窦欣喜万分,立即派修士钟鸣礼去接鄂本笃前往北京。

公元1607年3月,钟鸣礼到达肃州,然而眼前的景象却令他心痛。

此时,鄂本笃已经入选成为去北京的“使臣”,但他却为此花光了所有钱财,还患上了重病。

当病榻上的鄂本笃见到来自北京的同事时,嘴唇颤抖,激动不已,他已经病入膏肓。

钟鸣礼多方寻医,精心照料,仍不见效。

11天后,鄂本笃去世了。

肃州卫,也就是今天的酒泉,成为了鄂本笃付出全部努力,可以到达东方的最后地点。

在肃州卫城外,钟鸣礼埋葬了这个勇敢的探险家。

04

探险家的“遗产”

临终时,鄂本笃把探险考察和所见所闻整理成信件让钟鸣礼带回。

钟鸣礼将鄂本笃忠实的仆人依撒克,以及搜集到的鄂本笃遗物携返北京。

根据鄂本笃的日记和依撒克的口述,利玛窦整理写成《鄂本笃访契丹记》三章,收入《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成为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鄂本笃是元朝之后有记载的第一个由陆路到达中国的欧洲人。

鄂本笃之后的欧洲对东亚地理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

鄂本笃在丝绸之路上的历程充满了艰险磨难,后代的旅行家无不对这位勇敢的先驱表示钦佩。

他在“张骞”之后1500年,开启了由欧洲向东方的探寻,陆上丝绸之路也会镌刻下“鄂本笃”这个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