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馮氏墓田


山東青州:馮氏墓田


山東青州:馮氏墓田


堯王山距青州城西北五公里。登臨堯王山巔,但見:蒼松翠柏遮蔽日,怪石嶙峋芳草鮮。遙望東海蓬萊處,俯瞰山下麥浪翻。在堯王山東北,北陽河西岸,原有大地大畝四十畝。這就是馮家墓田。

馮氏墓田是馮裕置辦的,大約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左右,墓田南北長,東西短,墓地有數量極為壯觀的石牌坊、石碑、石馬、石虎、石羊等。還有參天大樹,古松,大橡樹、大白楊。各種叫不上名不計其數。大體分三部分,一是馮裕墓,二是尚書墳,三是馮溥閣老墳,組成整個馮氏墓田。

一、馮裕墓


馮裕墓是墓地的重點,他在墓地的中間偏南,中間便是馮裕始祖的大墓,墓田的面積也最大,直徑有5米。北面是“四馮”的墓,每墳都是大供臺、大石碑、石馬石翁仲。再往後還有三世、四世的墓,樹木繁多。

山東青州:馮氏墓田


馮裕,中進士後,知華亭縣,治務廉平。民交走言狀,事白,猶改知蕭縣。蕭故羯羠,新中盜,閭虛無人。鋤強扶弱,民乃安。遷知晉州。滹沱河自城北南徙,北地瘠而賦如故,為其更額。遷南京戶部員外郎,督儲中都。與留守中貴人抗,中貴人陰伺間中之,卒無所得。稍遷郎中。久之,遷知平涼府,以後期改知石阡。凱播酋相攻,為正疆界,計所殺傷償之,如其俗,遂不復為亂。遷按察副使,見謂不勝任,大計時,予致仕。歸,親仁善鄰。有召飲輒往,盡醉,以私請則辭。好為詩,晚結詩社,所倡和多傳於人。嘗謂:“希寵者負君,媚人者負己,謀身者負人”,生平蓋“三無負”矣。年六十有七,卒於嘉靖三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成人有五子,其中四人俱知名:伯惟健,仲惟重,叔惟敏,季惟訥。

惟健,字汝強,從父遊南都。方弱冠,有聲於南部。父罷官,家徒四壁。惟健拮据生業,供養無乏,弟妹婚嫁以時。舉於鄉,屢試南宮不第。弟惟重卒廬江,方歲晏,觸冰雪歸其喪,有反其妻孥京邸。卒於弘治14年,享年53歲。所著《陂門集》,學士大夫亟稱之。子子鹹。

惟重,字汝威。十歲屬文,觀書數行俱下。有會於心,輒手錄之。弱冠,補遼東廣寧衛庠生。故清河令蔣某異其文,以女妻焉。尋從父歸臨朐,改郡庠。齊魯間,執經為弟子者日眾。豐頤修幹,談說風生,常挹遜為矜奮之容。飲酒鬥許不亂,起整衣冠、滌器,則有酒所矣。刻意為詩,無大曆以後語。書遒逸,有晉人筆。父嘗語諸子曰:“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醫巫閭也,先人邱墓寄焉。以道路之不易,誰往省者?”惟重請行。於時,虜數如寇,行旅斷絕,匹馬烽火中,月餘達廣寧。展墓,芟榛蕪,繚垣,拵(zùn)之以棘,勒石而識之。乃還報命,父大喜。舉進士,授行人。肅皇帝南狩,奉命告湖湘,一切饋遺無所受。走烈暑中,及廬江,疽發於背。卒於嘉靖十八年,享年36歲。

惟敏,字汝行。總角時,父官石阡,力不能攜家,獨惟敏從之行。暇則讀六經、諸子史,含咀英華。為人閎肆,萬言可立就。晉陵王慎中督學山東,自謂於書無不讀,猶遜其才也。尋舉於鄉,既屢上南宮不第,結茅冶水上居焉。放舟上下,浩歌自適,望之如神仙中人。久,謁選,授淶水縣事。縣所食用取諸俸,稍不以煩裡甲。出則簞食壺漿自隨。繕學宮,浚城隍,樹以榆柳,行道之人歌詠之。縣民富者為將軍、為校尉、為力士、為執金吾、為中貴人,兼併地無算,多逋租。惟敏摘其最負者懲之,貧民以為德,而豪右謗四起矣。坐謫鎮江教授。聘典雲南試,錄文多出其手。稍,遷判保定府,奉檄修府志,陳郡利害十六事,皆中窾綮。尋在遷王官,遂歸。構亭冶源之上,命之曰“即江南”,日與朋輩觴詠。無何,遘疾卒,享年68歲。卒之日,侍者以朱衣進,搖首曰:“不當服此,時有期喪”雲。其文不為刻削,語情事若指掌上,填詞尤號當家,西北人往往被之絃索。孫瑗,亦成進士。

惟訥,字汝言,六齡就外傅誦書,聲朗朗如成人,質問敢言。父名之惟訥,自是謹厚沉毅矣。少長,授毛詩,與仲兄同舉於鄉。舉進士,知宜興縣。捕諸豪牟租者治之,得數萬金報郡。郡守以為能,大愛重之。部使者乘間行邑,適有他期會不得見,坐蜚語,調魏縣。虜犯塞,畿南震恐。增築邑城,城雙井鎮,功成不愆於素。遷知蒲州,州多強宗大姓,其政情法相得,眾鹹服。遷揚州府同知,以父喪歸。服除,遷南京戶部員外郎、郎中。曹務簡,日手不釋書。以母喪歸,服除,除兵部車駕郎。未幾,遷陝西按察僉事,分巡隴右。番虜雜處,民勞為甚。至則繕城隍,謹斥堠,懲貪墨,平政令,四民安業。凡五年,遷河南右參政。尋遷浙江督學副使。士習浮靡,轉相承效。首與諸生約:文正體,敦德行,以興化。未幾,遷山西參政、按察使、陝西右布政使。清屯田,得萬餘頃。事聞,有金幣之賜。遷江西布政使,覆上貢瓷器浮費,令民以地為率,畝出一錢僱役,民大悅,肖像事之。入覲,評騭官屬,與太宰廷辯,無依違語。事竣,疏請老,太宰惜其才,以光祿卿致仕。愛海浮山之勝,營菟裘其中,逾年卒。嘗輯上古以來六朝,為《詩紀》百卷,藝林極珍之。性密靜有思,其為詩文,斌斌然弘博之君子也。

子履(惟重子),字禮甫。舉進士,為固安令,縣無留事,請寄不得行。簡麾下驍壯者,勒習騎射,捕大盜三百人,桴鼓不鳴。卒於萬曆二十四年,享年58歲。

二、“尚書墳”


“尚書墳”部分在墓地的西南角,“尚書墳”很大,足有直徑五米以上。大供桌、大石碑、石馬,石翁仲、皇帝祭奠後留下的六根盤龍柱子,就像現在東夷文化園一樣樹木茂密。

山東青州:馮氏墓田


▲馮家墓田原址位於堯王山東北、北陽河西岸

馮琦(1559~1603)字用韞,號琢庵,益都(今屬山東青州)人,馮裕的曾孫。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在朝期間,由於他力挺立太子,僅有三日,就將大典儀注草擬出,而大典期迫,中官掌司設監者卻欲從中作崇,以眉鄭妃。就以“供費不給”為辭,馮琦知朝中諸皇子爭立,恐事久生變,夜長夢多,便抗言:“禮為重,不可與爭。”這時,其堂弟馮媛任戶部主事,正率兵押運遼餉銀4萬兩出都,馮琦立追還,給費乃克濟。肇事者見馮琦、馮媛二兄弟相濟,便不敢妄動,冊立東宮大典遂順利進行,後卒於官。其著作有《宗伯集》81卷,內收詩歌300餘篇,如《遊冶源記》、《遊石門山記》等。馮琦長期官居顯位,涉政事,因而留下不少向皇帝進言的奏章,成為馮琦作品中帶有深刻政治見解和思想內涵的組成部分。其《肅官常疏》,陳述當朝官場腐敗之風,指出“士大夫精神不在政事,國家之大患也”。列舉禍患之表現,條陳貪汙之手段,分析治理之不易,診所確鑿,說服力強,並提出治理腐敗的具體措施,向皇帝直言進諫:“有才無守者,不得濫與薦章;已列髒跡者,不得止擬降調。……後來勘問,定須明正法典,勿致曲為寬縱”,其匡世濟民思想和敢於針砭時弊的精神,同樣反映在《礦稅疏》、《中釀釁疏》等篇章中。“精忠報國”是他的主要家風。在《宗伯集》序中對此大加讚賞。卒於萬曆三十一年,享年46歲。

三、馮溥“閣老墳”


“閣老墳”在整個墓田的北面。馮氏家族的第六世馮溥去世後,萬分感念馮溥的康熙皇帝,特賜予自己的恩師馮溥予以厚葬。並在此建立了高大精美的石牌坊,著令所有經過此地的文官要下轎、武官須下馬,以表達對馮溥的敬意和懷念。這座代表著康熙時代碑刻藝術風格的石牌坊,石碑、石馬、石虎、石羊、石翁仲群等獨具一格。

馮溥(1609-1691)清初大臣。字孔博,號易齋。卒諡“文毅”,益都人,馮裕六世孫。清順治三年(1646)進士,初授編修,後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間為刑部尚書,拜文華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卒諡文毅。所著《佳山堂集》,有王士禎、陳維崧、方象英等十幾人為之作序,讚揚其文風“承累家學,繼文敏公之後,涵蓄演迄為巨儒。”馮溥於康熙六年(1667)和十八年兩次任會試考官,在清初文壇上據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馮溥是馮氏文學世家中官階最高者,他生當明清交替之際,順應時勢,入仕清廷,歷順治、康熙二朝。他處事雖機敏圓潤,但也持正敢言。康熙年幼登基,鰲拜等四大臣專權朝政,驕橫跋扈,任意誅戮大臣,朝廷官員盡緘其口,惟馮溥持正不阿,敢於諫言,酷嗜圖籍,家有名山佳處曰:偶園、萬柳堂。藏書樓有“佳山堂”,藏書中善本頗多。曾編撰《佳山堂書目》1卷,著錄古籍900餘種,其中除了四部分類之外,另分有韻書、佛書、醫書、道書、雜記、家刻等。乾隆間,山東藏書家李文藻曾訪其藏書處,得到數種精槧,並借錄過不少藏書。清道光間藏書家劉喜海曾在道光二年、三年(1822~1823)兩訪益都,登“佳山堂”,遊相國故園,已成廢井頹園。刊刻圖書有《山堂詞稿》、《宗伯遺稿》、《風雅廣義》、《文毅公年譜》、《文敏公奏疏》、《詩經》、《萬柳堂唱和詩》等15種,多為自著之書,著有《佳山堂詩集》、《山堂詞稿》等。

他還屢陳富國安民之策。在軍事上,他指出,古時邊防將士不帶家口,到期輪換。今皆攜家眷,十萬之師,便有百萬之眾,不僅物資供應困難,而且將士為家室所累,一旦軍情緊急,很難令到即行,應當改變將士攜眷戌邊的狀況。在任命官員上,他指出當時吏部選人規定年限的弊端,主張選官授職,不應僅按資歷,而應重視對其真才實學的考察。康熙八年(1669),江南發生捕役誣陷良民,並施刑致死一事,他上疏建議,為使百姓安居樂業,要省刑、薄稅。因馮溥所獻之策,皆切中時弊,多被採納,成為康熙所倚重的朝臣,所以在他64歲上疏乞休時,康熙帝仍不批准,曰:“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直到74歲才準他致仕歸鄉,並賦詩相贈。84歲卒。

整個墓園的四周,為青磚花牆環繞,園內翠柏青松掩映,磚鋪的墓道,曲曲彎彎,一直伸到墓田深處。墓道兩側立著石羊、石虎、石馬、石翁仲。在420多年的時間內,有上千位馮氏安葬與此。1955年,修龍虎山水庫,墓地遭破壞,大供桌、大石碑、石馬,石翁仲、石虎、皇帝祭奠後留下的六根盤龍柱子,均遭破壞,有的就直接推到了水庫的大壩裡。馮氏祖塋規制之宏大,名播遠近。誰能曉得,在這堤壩下究竟埋藏了多少明清時代的精美碑刻藝術和歷史文化信息?

附:馮氏祖塋平面圖

山東青州:馮氏墓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