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天子駕六”銅雕

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是河南洛陽。

在此之前,人們多以長安(陝西西安長安故城)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其實,西漢武帝在公元前138年派遣張騫“鑿通”西域時的都城雖在長安,但僅僅過了163年,至公元25年東漢政權建立後,就把都城東移至了河南洛陽,洛陽自然也就此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聯繫的中心。因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也就自公元25年始,從長安東移至洛陽,直到唐末,長達880多年。洛陽與長安,也從此開始了一個作都城,另一個就作陪都或別都的歷史。有時則將洛陽稱東京,而將長安稱西京。在中國的都城發展史中,沒有哪兩個城市能象洛陽與長安這樣形同姊妹,互相交替、互為補充。更似鑲嵌在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兩顆明珠,互相輝映、互為陪襯。從這個意義上說,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應該是長安——洛陽。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絲綢之路的繁榮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的伊洛河盆地,地跨黃河中游兩岸。地處中原,山川縱橫,東臨嵩嶽,西依秦嶺。西出函谷是關中秦川;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土地肥沃,地形險要。西扼關中,東控中原,“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由於夏、商、週三代王朝的核心在黃河中游,所以洛陽一向被視為天下的中心,在全國的政治軍事地位僅次於長安。自古以來,洛陽既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也自然成了歷代帝王建都築城的理想場所。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出土夏代銅爵

洛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從我國第一個王朝夏代起,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1500餘年的建都史,使洛陽成為中國有史以來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延續時間最長的古都。夏、商、東周、漢魏、隋唐等五大都城遺址舉世罕見;“河圖洛書”被譽為華夏文明之源;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原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佛教寺院。此外,中國古代許多重大科技、教育、文化成就和許多典章、典籍的制訂也都與洛陽有著不解之緣。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新安函谷關遺址、龍門石窟、絲綢之路石壕古道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以及隋唐大運河遺址等均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出土西周青銅方座簋

洛陽建都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夏代,那時的洛陽一帶是夏民族建邦立國的腹地。據《逸周書》和《竹書紀年》等載,夏王朝建立後,太康、仲康及帝桀相繼建都斟鄩。據《史記》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其南,羊腸在其北。”由此可知,斟鄩正處於這個位置。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洛陽市偃師縣二里頭發現一座夏代大型都城遺址,其位置與《史記》所載“夏桀之居”相合,總面積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蹟,被定名為“二里頭文化”。經過多年考察與研究,專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斟鄩所在地,被稱為“華夏第一王都”。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二里頭出土夏代灰陶杯

商朝建立後,定都西亳,前後計約200餘年,史料中有商朝曾兩次定都西亳的記載。據考,西亳位於今洛陽市偃師縣城西、洛河北岸的屍鄉溝一帶。1983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這一帶發掘出總面積為190萬平方米的商代城池。城內道路縱橫,佈局合理,並有宮城和宮殿遺蹟,經鑑定為商代早期遺蹟,有專家認為此即商都西亳,它與另一座商都安陽共為殷商時期的姊妹都城。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出土商代銅斝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原居中國西部的周族乘機東下。約前1066年,武王克殷,建立西周,定都鎬京,為了有效控制剛剛開拓的遼闊的東方疆域,就派人在今天的河洛地區建了一座小城,取名雒邑。武王去世後,即位的周成王決心要實現父親的遺願,委託叔叔周公和召公規劃、營建雒邑,建成王城與成周兩座城池,因地處洛水之陽,故名洛陽,總稱洛邑,是為東都,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了。東周王城,已經確認為今天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而成周城遺址,經過多年尋找 ,卻難覓蹤跡。據推測應位於東距洛陽15公里處的漢魏故城遺址內。西周自成王始,各代周王均時常前來成周視察、居住和處理國事,歷時近300年之久,使洛陽在3000年前就成了中國的政治中心之一。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雕塑:周公營洛

前771年,西周的最後一任國君周幽王遭到了犬戎的進攻,幽王被殺,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平王眼見鎬京殘破,犬戎虎視,於是在晉文侯、秦襄公、鄭武公等的護送下,於前770年索性將都城由鎬京遷至洛陽王城,定都於此,是為東周。自那時至五代近2000年間先後有19代政權在洛陽建都,其中主要的朝代為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和五代時期的後梁、後唐等9代,號稱“九朝故都”,累計建都年限達1440餘年,其中以漢魏時期為最。如果加上上古時代的夏、商、西周以及五代時期的後晉也曾在這裡建都,那洛陽則為十三朝建都之地了。此外西周、西漢、新莽和十六國後趙、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金等朝代均以洛陽為別都,故又有“十一代別都”之說,因此洛陽在中國古都中也是一座充當別都角色最多的城市。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周平王遷洛圖,東周自此始。

自西漢始,洛陽在全國的政治軍事地位僅次於長安。這首先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位置,天下“以此為中,道里均矣。”其次,洛陽“素有武庫敖倉,天下衝厄。”中央政府對東方用兵,往往首先佔據洛陽。而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爭強,也多力控洛陽以爭主動。正所謂“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據三川之險,招山東之兵”。洛陽扼控四方的地理優勢,由此可見。

洛陽為“天下之中”,還表現在中央政權可以充分利用由此伸布全國的交通幹線施行有效的統治,並使其很早就成為中原商貿交往的中心。司馬遷指出,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三川之二週,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來自國內外的使者、商賈、遊人等也無不以洛陽為其首要目的地。以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遊手為巧,充盈都邑”,“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満于都城”。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隋唐定鼎門遺址

東漢建都洛陽,對位於今天洛陽市東15公里處的東周成周故城遺址進行了擴大和增建。以後曹魏、西晉和北魏等朝代繼續使用並擴建,並使之成為中國都城的典範,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地處邙山與洛河之間,南望伊洛平川,倚山臨河,地勢險要。故城由宮城、內城和外郭城組成。宮城、內城建於東漢、魏晉時期,外郭城為北魏所建。現存故城遺蹟主要為宮城和內城遺址。

東漢建都洛陽後,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發展迅速超越前代。不僅表現為帝王貴族、文化名流聚居於此。在《後漢書·西域傳》中,史官在記載中原通西域的道路里程時,均是以洛陽為起點。來自國內外的使者、商賈、遊人等也無不以洛陽為其首要目的地。以致“牛馬車輿,填塞道路;遊手為巧,充盈都邑”,“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満于都城”。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東漢光武帝劉秀陵

自東漢起,洛陽作為絲綢之路這條國際文化通道東段的重要都市,對世界產生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雖然東漢與西域的關係中出現了“三絕三通”的現象,但東漢政權對西域的管理卻是始終有效實施著,西域諸國遣子入質的制度也始終被各國認真執行著。大將軍竇憲等還於91年出居延塞,大破北匈奴,使其西遷,基本消除了匈奴對漢朝長達200多年的禍患,有效地穩定了西域的形勢,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97年,西域都護班超遣甘英等使大秦(今埃及)、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一帶,至波斯灣而還,創造了那個時期中國使者出使西方最遠的紀錄。據《後漢書》載,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冬,“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有學者認為,《後漢書》中所說“蒙奇”、“兜勒”,不存在於西域諸國中,應為當時羅馬帝國所屬馬其頓Macedones的音譯。從現有資料看,他們應該是第一批到達中國的羅馬使者或商人。而在公元2世紀前葉的西方文獻中,也的確發現有馬其頓商人遣使到達“塞里斯”(Seres,古代希臘、羅馬人對中國的稱呼)首都Sera(洛陽)的記載。這一記載一直通過羅馬時代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成書於公元150年的鉅著《地理學》保存至今。這應該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直接交往最早的紀錄。公元166年(漢桓帝延熹九年),被中國史書稱為“大秦王”的羅馬皇帝安敦(約為古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時的第五位皇帝馬可·奧勒留,161-180年在位)派出的使者從海路而來,在抵達東漢最南部的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後,向當時的漢桓帝劉志進表,並獻上象牙、犀角等物。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其所屬近東地區的稱呼。因其國“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東漢開通絲綢之路的名將班超墓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當心恨手辣的涼州豪強董卓挾漢獻帝以令諸侯時,遭到了曹操、袁紹等人的反對。又氣又惱的董卓於是在190年初春的一天,放火燒燬了洛陽豪華的王宮,帶著漢獻帝去了長安,由此拉開了三國鼎立的帷幕。

由於洛陽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東漢之後的曹魏也選擇了這裡作為國都。至二世魏明帝曹睿時,便大興土木,修建洛陽王宮,並擴大了宮苑,還派出大批人力,趕赴長安,將秦始皇因統一天下而鑄造的金人和銅仙承露盤以及漢武帝因絲綢之路的開通而鑄造的銅駝、銅馬等悉數搬至洛陽,以狀聲色。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漢魏洛陽故城閶闔門復原圖

西晉建立後,更加擴大洛陽城的規模。全城共有12座城門,形成了以南門為正門、南門大街為軸線的佈局。城內的街道都通自城門,它們或為東西向,或為南北向,互相交叉、貫穿,形成許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史載有“二十四街”。其中最負盛名的街道就是銅駝街,寬40餘米,長3000餘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血沃中原,使洛陽遭受到了空前的毀壞。

493年,一支由數十萬鮮卑人組成的大軍夾著雜沓的馬蹄聲,由北方草原呼嘯南下,震響了中原大地。這是北魏孝文帝帶領他的臣民,從山西大同越過長城揮師南下,正在完成遷都壯舉,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首次入主中原。鮮卑人來到洛陽故城,在漢族大臣的建議下,把他們的新都選定在這裡。經過數年的經營,不僅使洛陽重新成為繁華的都市,而且大大擴展都城規模,在都城的形制和佈局上改變了漢魏舊制,將原來的漢魏舊城作為內城,在它的外圍新築東西20裡、南北15裡的外郭城,整個城市佈局和功能也有了劃時代的變革。為此後的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建設開創了先例,並使之成為中國都城的典範,漢魏洛陽故城就此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圖

隋煬帝繼位以後,於606年將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城址由漢魏故城西移9000米,於今天洛陽市內的東周王城遺址上再建新都。隋都洛陽由外廓、皇城和宮城組成,“週迴五十二里”,有城門8個,洛水自西而東從城中穿過,全城分為103個坊裡,為唐代東都奠定了基礎。唐朝建立後,以洛陽為別都,各帝移都洛陽的時間多達40餘年,洛陽城的規模因之也擴建為“週迴六十餘里”,宮閣宏偉,街市駢闐,商業繁盛,人文薈萃,其繁榮富庶僅次於長安,同時也是一個國際性城市,唐時發生的許多大事均與洛陽息息相關。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著名的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

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安祿山鐵騎遍踏洛陽,“宮室焚燬殆盡,十不存一”。洛陽從此蕭條,最終結束了其作為都城和別都的歷史。

從商周到隋唐,作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在歷史上曾先後六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洛陽故城,曾經人聲鼎沸,車騎填咽,鍾靈毓秀、人文薈萃。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產生和發展,中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明,魏晉文學與中國書法的興盛等,均與這裡息息相聯。在洛陽居住和生活過的歷代鴻生巨儒、科學泰斗、翰墨精英,更是燦若繁星,彪炳史冊。班超在這裡“投筆從戎”;張衡在這裡製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探天測地的科學儀器;王充在這裡完成了他繼承中國樸素唯物主義、批判當時宗教神學和各種虛妄荒誕之說的《論衡》;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學鉅著《資治通鑑》。悠久的歷史和層出不窮的歷史名人,為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為中華古國的繁榮興盛做出了貢獻,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精神財富和供人憑弔的遺蹟舊址。900多年前,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在經過漢魏故城時,曾經發出了“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深沉感概。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油畫:絲綢之路

洛陽又是河洛文化的誕生地。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即指黃河中游自陝西潼關至河南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也即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南為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雄踞於中原,東周時即被稱為“天下之中”的“中國”之地,是古代中國東來西往、南下北上的中樞之地,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被譽為中華文明之源的“河圖洛書”即誕生於此。傳說伏羲在這裡創造出影響至今的太極八卦。炎黃文化也於此肇興。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偃師二里頭、鄭州二里崗和安陽殷墟所保存下來的夏商文化及漢字之源甲骨文,是河洛地區先民們共同創造的河洛文化的精髓。事實證明,河洛地區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幹,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也是炎黃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炎黃文化,根在河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河洛文化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既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中華民族血脈之源,也是連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兩岸同胞的精神紐帶。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唐吳道子繪:隋煬帝像

洛陽還是古運河文明的誕生地。公元605年(大業元年)三月,剛剛登基的隋煬帝楊廣,在其父隋文帝楊堅開鑿由西安至黃河永通渠的基礎上,用工500餘萬,費時6年,建成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貫通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西接大興(西安),南通餘杭,北達涿郡(北京),蜿蜒長達2700餘公里的大運河。沿運河建立了許多糧倉,作為轉運或貯糧之所,以供給東都和軍隊。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含嘉倉、河陽倉、常平倉等。大運河以洛陽為結點,一條向北,一條向南,在中國大地上形成一個大寫的“人”字。又似兩條聯結中國南北方的巨大血管和溝通南北水運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中國各地區間的聯繫,推動了南北經濟的溝通和交流,促進了沿岸經濟的繁榮和集鎮及城市的興起,使運河沿岸逐漸形成了開封、淮安、揚州、蘇州、杭州等著名運河城市和造船工業基地鎮江、無錫,以及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揚州和江都等。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今天的洛陽洛河

運河之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它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以洛陽為中心,西通陸上絲綢之路,東南銜接正在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陶瓷器、茶葉等就是沿著這條新興的海上絲綢之路,輸往朝鮮半島和日本、東南亞、印度、歐洲等國。使洛陽在當時不僅成為國內貿易的大市場,同時也成為著名的國際貿易的大都會。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河,大運河催生了一大串城市,但大運河卻是由一座城市催生的,這座城市就是洛陽。大運河蜿蜒流淌千百年,有人說它是一首流動的民族史詩,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附近的山水美景

洛陽同時還是山川秀美、風景迷人的山水園林城市。境內伊、洛、瀍、澗四水並流,是聞名遐邇的優秀旅遊名城和牡丹花城。2013至2017年,洛陽市生態建設圍繞“山上森林化、山下景觀化、環城沿河沿路景觀化和鄉村田園化”的發展戰略,堅持“造林就是造富”的理念,著重在構建特色經濟林、花卉苗木、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加工、森林旅遊等五大林業產業體系上下功夫,推進林業從造林向造景、造富、造福轉變;綠化向美化、文化、產業化轉變,完成造林240餘萬畝,在保護和建設洛陽周邊國家森林公園的同時,還在市區內外完善和建成洛浦公園、周山森林公園和10多個牡丹、花卉生態園,確保森林覆蓋率達到50%,努力建設中原經濟區最佳宜居地,實現讓洛陽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奮鬥目標。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牡丹

如今,洛陽市內有沿洛河而建長達20公里的洛浦公園、絲綢之路公園、周山森林公園、古色古香的老城、現代化的都市新區等,無不展示著這座千年帝都在新時代的盎然生機。市區周邊國家森林公園眾多,雞冠洞、天池山、木札嶺、西泰山、老君山、重渡溝、伏牛山生態旅遊區和白雲山森林公園等眾多山水美景,共同組成成了瑰麗多姿、集南北山水景觀之大成的人間仙境。景區內奇峰林立,怪石密佈,群瀑疊落,水幽潭深,古樹參天,名花爭豔,無不令人歎為觀止,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有“北方千島湖”之稱的黃河小浪底風景旅遊區,煙波浩淼,氣象萬千。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洛陽白雲山風光

洛陽牡丹國色天香,名甲天下,久負盛名。花開時節,千嬌百媚,爭奇鬥豔。連續舉辦36屆的洛陽牡丹花會,已於2012年升格為國家級節會,成為洛陽的一張亮麗名片。

今日的洛陽,佔地面積達1.52萬平方公里,人口650餘萬,她既是現代中國一座重要的工業基地,同時又是歷史的洛陽的繼續與發展,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勝地,有4A級以上旅遊景點10餘處。隴海鐵路、焦枝鐵路、高速鐵路及310、312國道、連(連雲港)霍(霍爾果斯)高速公路等自境內通過,經過洛陽人民數十年的艱苦奮鬥,古老的洛陽煥發青春,成了聞名中外的現代化都市和中外遊客趨之若騖的旅遊目的地。獲得“中國十大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歐洲遊客最喜愛的中國旅遊城市”等多項國家級榮譽,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目前,洛陽市森林生態旅遊區達到40餘處,其中省級以上森林公園達到15處,A級以上景區30家,非A景區13家。2018年,全市共接待遊客近7000萬人次。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復建的唐代著名建築天堂與明堂

洛陽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今天的洛陽正以文明、開放、包容、和諧的城市精神,昂首走在中原崛起的前列。相信世界各地的朋友相聚洛陽時,一定能夠感受到絲綢之路的繁盛,運河文明的璀璨,河洛文化的厚重,牡丹花城的神韻和洛陽人民的好客與熱情!

2014年6月22日,中國提交的“大運河”和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聯合申報的 “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被批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使洛陽市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達到了六處,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漢魏洛陽故城遺址,是絲綢之路申遺項目中最東端的遺址,而且是絲綢之路中國段22個遺址點中唯一的整座遺址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都城遺址。洛陽市希望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申遺,進一步擴大洛陽曆史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境內外遊客來洛感受千年帝都的巨大魅力。

絲路起點,運河中心,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洛陽的明天更美好!

《絲路中國》(4)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洛陽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