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源:先商之源——睢州

摘要: 睢州,地處中原腹地,即今日河南睢縣。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1992年2月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睢州因地處黃泛區,很多的歷史信息早已埋於地下,給後來研究睢州的歷史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是,近些年來由於國家多次組織開展文物普查和地名普查,睢縣發現了不少新的歷史線索。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伴隨著大規模的城鄉基本建設項目的破土動工,塵封於地下的一些文物信息就會不時的噴發出來,吸引了不少專家學者對此關注。他們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後認為:上古“三皇五帝”的初興地即在睢州。筆者根據“天子居中”和“從先王居”這些上古傳統因素,認為“先商的發源地”就在古睢州的區域內。

關鍵詞:先商、睢州、巢國、燧人氏、女媧、嫘祖、帝嚳、帝丘、華國

引 文

睢州,地處中原腹地,即今日之河南睢縣。位於今開封、周口、商丘“金三角”中心。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1992年2月,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睢縣北繞黃河,歷史上凡有黃河決口,睢縣必首當其衝。已無數次的造成這裡城池淹沒、田廬墊溺、平壤沮洳、崗陵平夷,原有的古蹟墓碑也多深埋於地下。再加之今日的睢縣人多數為明、清兩代移民的後裔,雖然在這裡重建家園;但是,畢竟已是滄桑鉅變、隸屬屢更、輿圖疆界,今日已實難稽考。如若不是閱讀舊志,更是茫然無知。然而,睢縣的早期史志,已毀於宋末靖康之變;今天僅存的史志為明代郡人,南京工部尚書李孟暘根據所讀史書中的有關睢州歷史的隻言片語,以及當時所見所聞首創而成,難免會掛一漏萬,有所疏忽。更何況睢州歷史久遠,難怪他們在談到睢州的上古歷史時,也只能採用“夏商之時、封國無聞”來概括。這就證明了睢州的上古歷史實乃是千古謎。

睢州的歷史到底悠久至何時?筆者作為一名文史愛好者,深感有責任進一步瞭解這裡的歷史文化。目前,筆者依據自己所能看到的文史資料得知;睢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用被命名為:烏巢鄉、烏雀城、鳳凰城、襄牛地、襄國、襄陵、襄邑、襄平、拱州、睢州、睢陽衛、睢城、睢寧縣、睢縣等等。

一、睢州是“三皇五帝”的初興地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發展史上,自古就有“天子居中”,“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由於睢州地處中原腹地,其地理位置優越;所以,這裡自古即是華夏民族的創世先賢們嚮往擇居、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1、上古巢國在睢縣

2015年3月,睢縣文史愛好者尹傳聲同志,撰寫並出版了一本《厚重睢縣》文史資料。他在書中詳細介紹了古睢縣境內方國——“巢”。 並且,依據《讀史方輿紀要》記載:說明了古代的“巢亭,在今睢縣南二十里”。又引用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環記》說:“巢城,在襄邑(今睢縣)縣南二十里”。在《康熙字典》中:也有“許由夏常居巢,故號巢父;又國名”的記載 。《漢語大辭典》也對巢有十二種解釋。其中,第十種解釋為:“古地名,在睢縣南。”另外,明嘉靖《睢州志》也有記載:“巢亭在城南十二里。衛大叔疾奔宋,復衛,處巢是也。”從上述列舉的辭書和志書上看,關於巢的解釋:一說為地名,一說為國名,一說姓氏。所處位置有說明的,也有未說明的。但凡志書上解釋:均說在睢縣南。另按《中國歷史地圖集》標繪,巢在今睢縣南偏東8公里的白廟鄉曹灣村附近。

關於古巢國位於睢縣說:陝西曆史博物館研究員、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東晨與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邱菊賢合寫的《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文中說:“巢國與宋國,夏代封親族姒姓巢國,在今河南睢縣;商滅夏,放桀於南巢。後封親族子姓於巢國;周滅商後,子姓巢國遷於今安徽巢縣。湖北社科院研究員何浩在《中國史研究動態》1983年第二期發表的“巢國史蹟鉤沉”一文中讚許並輔證了巢國在“睢縣說”。

2、燧人氏故里在睢縣

徐澤源:先商之源——睢州

燧人氏鑽木取火

2014年5月份,睢縣實驗小學校長孫志東同志,曾在睢縣電視臺創辦的《古今睢縣》欄目中;講述過一則“燧人氏故里在睢縣”的故事。他詳細介紹了:位於睢縣城偏南19.8公里處的潮莊鎮政府所在地,現仍保存著一座古老的火星廟。據當地民間傳說:“先有的是潮莊的火星廟、後來才有了商丘的火星臺(閼伯臺)。”之後,筆者為了更進一步對其詳細瞭解,便驅車趕到了潮莊進行實地察看。在古老的潮莊鎮東西大街上,果然至今還保留著一條“觀星臺路”。沿此路向東行走約有100米,在該路的北側即可看到了在舊址上覆建的一座火星臺(廟)。廟門兩旁寫著:“舉起天空一把火,燒盡世上不良人。” 當時,儘管親眼目睹了這座火星廟;但是,因它的破敗簡陋, 筆者並沒有去重視。因為,商丘市宣傳火星臺(閼伯臺)的力度太大了,他幾乎把所有關注者的眼球都吸引了過去。

在拜讀到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陝西省文史研究館研究員楊東晨先生撰寫的:《中華文明火的始祖遂皇考》一文中,發現他在文中寫到:“燧人氏鑽燧(或鑽木)取火的故事,文獻記載和民間流傳十分久遠,大多數人也已知曉。但對其事蹟全面系統地瞭解,還是不夠廣泛的;因而,仍有研究的必要。《風俗通·黃霸》篇引《禮緯·含文嘉》雲:“燧人、伏羲、神農氏為三皇。這個始為‘皇’的燧人氏,不是所謂的‘時代符號’;而是新石器時期(10000至7500年前)氏族的首領(即人),約與華胥氏同期,世代子孫均稱‘燧人氏’。《三墳》雲:“伏羲氏、燧人子也”。《通志·三黃紀》引《春秋世譜》雲:“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可知燧人為伏羲、女媧的“父”族。因此,研究燧人氏,對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伏羲、女媧的事蹟有著重要的意義。有的文獻記載說:燧人氏傳91代後才有伏羲和女媧。這就是說:伏羲之“父”是末代燧人氏。楊東晨先生認為:儘管“燧人氏與有巢氏一樣、反映用火的地方非常廣大;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均包括在內,從而形成‘生’地多處的傳說”。 “燧人氏的生地(即氏族初興地)又稱故里,在今河南商丘市睢縣。”燧人氏生在後來稱謂的睢水旁,氏族先民也逐水草而居。燧人氏發展為部落後,遷途地域較廣,世代以“燧人氏”為號。後代中最有名的是伏羲和女媧氏。

3、女媧的誕生地在睢縣

徐澤源:先商之源——睢州

匡城女媧廣場

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爭伏羲、女媧的地方特別多,可謂“伏羲、女媧,遍地開花”。儘管如此,睢縣這片古老的土地特別倍受相關專家和學者的重視。早在1991年,河南大學的張振梨教授,再他編著的《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講義中,引述《路史·太昊記》所言:“女媧處於承匡之山”。然後,又通過實地考證後,已果斷將河南省睢縣境內的“承匡城”認定為華夏民族最普遍尊重的精神偶像女媧的誕生地。

徐澤源:先商之源——睢州

匡城女媧誕生碑

2003年至2005年間,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化人類學者、圖騰文化學者王大有先生,也曾先後幾次來到今睢縣城西南約12.5公里處的承匡城故址進行調查。最終,他也認定這裡即是華夏民族之祖母、女媧的誕生地。並且,欣然為睢縣寫下了“燧人睢邑,女媧承匡,方牙勾股,授時制歷。”

4、嫘祖的故里在睢縣

說到嫘祖,可能會有很多人感到陌生;這是因為嫘祖離我們太久遠了。況且,在傳世的一些古籍中,對嫘祖的記載也不多。所以,關於嫘祖出生地----西陵氏部落在哪裡?更是千古之謎。為此,後人曾爭論不息。

近幾年來,筆者在調查、收集、研究家鄉睢縣地域性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偶爾發現有嫘祖與睢縣西陵寺的相關歷史信息。故不揣淺陋,撰寫了一篇《嫘祖故里在睢縣》拙文。相繼發表在2015年11月27日《商丘日報》和2015年第四期《商丘社科》雜誌上。之後,也招致了不少網站進行轉載。

徐澤源:先商之源——睢州

據《史記·五帝本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

今據開封學者周羅吉先生考證:炎帝之子方雷有位女兒叫“嫘祖”,與居住在開封逢池北部軒轅丘的黃帝姬芒通婚,被稱作正(元)妃。

又據《史記·正義》釋:“西陵、國名也。”由此可知:上古時期的西陵氏部落即是嫘祖的誕生地。

再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睢縣詞條彙編》載:“1985年,據匡城村67歲的馮桂俊談,軒轅帝第二子叫西陵;此地古有西陵祠,以祠名村,後讀作西陵寺。這是他當年聽過老塾師褚心緒講的。”筆者認為:上述說法是符合史實的;因為,嫘祖在長期伴隨黃帝奔波在外的過程中,難免有思念家鄉的想法;所以,給降生在蜀地的第二個兒子昌意再取一個別名(西陵)是完全有可能的。再者,黃帝駕崩後,昌意之子高陽因有聖德,被擁立為帝,都高陽[據《杞縣誌·大事記》載:“顓頊高陽20歲即位,居高陽。(今杞縣西南18裡)壽年九十八歲。”]由此也說明:當年,黃帝在平息蜀地九黎叛亂後,又帶領兒子昌意,孫子顓頊從蜀地回到了中原。再者,顓頊即位後,在其祖母嫘祖的故鄉西陵氏部落中,修建了一座大型的西陵祠,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目前,睢縣境內的西陵寺鎮,位於女媧的誕生地承匡城故址西部僅有三公里;並且與今日之開封市杞縣接壤。所以,歷史上的西陵曾歸屬不定。因此,這也極有可能是史籍漏載的重要原因。

5、帝嚳之墓在睢縣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而“三皇五帝”曾在睢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過深深的足印;並且,領導這裡的先民們在此創造出了古老而燦爛的歷史文明。據明·嘉靖《睢州志·地理·陵墓》載:“帝丘,在州東北二十里,傳為帝嚳之墓”。在1998年7月,由睢縣地名委員會編著的《河南省睢縣地名志·名勝古蹟地名編·古墓誌》中,也有關於帝丘的介紹:“帝丘,在城東北10公里帝丘支渠東岸,沙河西岸,帝丘村址。城西北隅一曰:為帝嚳墓;一曰:為顓頊孫敬康王墓。”

在上古時期,睢縣及其周邊地域的地勢並不是象現在這麼平坦。其地域內有丘、嶺、山、澗、湖、澤、崗、窪等。人們為了防止洪水,猛獸的侵襲,多生活在崗上。因此,對“丘”字有兩個含義:一是居住地稱“丘”;二是墳墓稱“丘”。據《說文解字》雲:“丘,土之高也;非人為也”。 原意是用來概括自然地貌中的丘陵之地。但在上古社會中,人類居住在較高的地帶,不僅能防備水災,而且有利於防止獸類的侵襲。由於人類的長期居住,使本已較高的地帶又變成了人為之丘,故“丘”者墟也。由此說明,睢縣帝丘即是上古人類曾經居住過的廢墟之地。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言的古文化遺址。

何為“帝”?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了與天地貫通且和諧的地步,這個人就稱為帝。而這樣的人必須是所有人類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願意讓他來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並且,引導教化大家。於是,所有人都推舉他為最高管理者。“帝”在戰國以前專指道德修養和公德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的管理者。秦以後為“皇帝”簡稱。據此,說明睢縣帝丘在上古時期曾與上述的兩種人有著密切的聯繫。所以,在明·嘉靖《睢州志》中才會有:“帝丘,傳為帝嚳之墓”的記載;這也顯然並非空穴來風。更何況上古帝王和先賢們多雲集在古睢州這個中心之位。所以,依照當時“隨先王居”、“天子居中”這些理念;帝嚳高辛氏死後所葬的陵寢,也不會偏離此地太遠。

6、睢州境內曾有一個上古"華國"

睢州,地處中原腹地;因其地理位置優越,所以,被早期華夏民族首選為最理想的生活區域。筆者在上述撰文中,已經引用相關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了闡述說明: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西陵氏、帝嚳高辛氏等等,他們的氏族初興地均在古睢州境內。並且,也讓我瞭解到了“燧人氏”即是“伏羲、女媧氏的父族”。

但是,筆者從明代“五嶽山人”編著的《開闢演義》中卻另有所知:“太昊伏羲氏的母親為燧人氏之女,名諸英,住於華胥”。《史記》誤將華胥作羲母,其實並非如此。華胥,實為地名也。筆者據《大中華根脈》一書介紹:“華胥氏的別名是仇夷,又名九河神女。因為是燧人氏人方,所以,“九”加“人”旁作“仇”。難怪在今開封東部還保留有“仇樓”之名。莫非它正是上古“仇夷”所居的部落。另外,在《開闢演義》中還有:“卻說女媧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

據相關資料顯示:“伏羲與女媧誕生在距今約七、八千年的母系社會後期。但是,其世系還是仍然按母系計算的。父母之間所有的子女都是屬於母親的。”由此,筆者聯想到:既然女媧的誕生地在今睢縣的承匡城,那麼,承匡城也是它的母親諸英當地所居的華胥之地。再者,由於太昊伏羲氏與女媧同為諸英所生,所以,筆者認為:太昊伏羲氏最初的活動範圍也應該在古老的睢州境內。

當時,伏羲在雒(洛)水觀看到了“龍馬負圖出河”後,依照此景畫出了“先天八卦”,創造出了人類最早的“太極文化”,並且找到了天上銀河系中的天帝居住的中心位置“天漢”。 (這裡所指的洛水為舊雒水。它當是鄭州滎陽黃河下游分支的“鴻溝”,流經中牟北、開封南北,開封縣,杞縣等地入淮水、睢水,為東南流向。所以,這才是名副其實的古“雒水”。)並且遵循“天人合一”,“天子居中”的原則,在與天上北極星(太一)恆居北天的紫薇宮下,即睢州恆山(今睢縣城西北8公里處,有“恆山”)之陽,建立了“中央之國”。由於伏羲同女媧同出於華胥氏部落的諸英,所以,此地就應該是最早的“華胥國”、“華國”或“中華”。後來,又被人們簡稱為“中國”。如若不然,在今睢縣承匡故城的西南部就不會延伸出一個“西華”地名存在。反之,這也證明在今西華縣的東部即是古老的“中華”部落活動區域。後來,隨著中華民族勢力的發展壯大,才有了華東、華西、華陽、華南、華北等地名。

綜上所述, “中華”一詞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分。狹義者:從地緣關係上來說,指太昊伏羲氏當時認為的中原(天地之中)華夏民族聚居地。廣義者:指伏羲、女媧在此形成中華民族後, 其實力經過長期發展、壯大後, 所能概括的全部經濟區和文化區域。再由廣義論狹義;筆者認為:當時的“華國”即是今日漢民族的祖先們開闢的初興之地。

參考文獻

①⑦:明·嘉靖《睢州志》內容

②:《厚重睢縣》作者,尹傳聲,2015年3月由北京“作者出版社”發行。書號:ISBN978-7-5053-3991-7

③:《讀史方輿紀要》由清,顧祖禹獨撰,頗受後世稱道。被譽為千古絕作。

④:《太平寰環記》漢族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

⑤:《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間,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

⑥:《漢語大辭典》作者;羅竹風1986年由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發行。

⑧:《中國歷史地圖集》作者譚其讓1982年出版。

⑨:《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摘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作者楊東晨。

⑩:《中國史研究動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史研究動態編輯部編印。

:《風俗通義》,漢唐人多引作《風俗通》,東漢泰山太守應劭著。漢代漢族民俗著作。原書三十卷、附錄一卷,今僅存十卷。

:《通志》 (全12冊)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曆下詔,開四庫全書館,次年敕修,四庫全書 。

:《春秋世族譜•一卷》(兩江總督採進本)國朝陳厚耀撰。

:《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作者:張振犁著;叢編項:中國民俗文化研究叢書;出版項: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ISBN號:9787532107568 / 75。

:《路史·太昊記》47卷,(南宋)羅泌撰,前記9卷,後記14卷,國名記8卷,發揮6卷,餘論10卷。此書為雜史。路史,即大史之意,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取材繁博龐雜,是神話歷史集大成之作。

:《商丘日報》商丘日報是中共商丘市委機關報,1985年元旦正式創刊,每週出版七期,對開4版,是一張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報紙。

:《商丘社科》2015年第四期,第49頁。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周羅吉:男 漢族 1961年6月21日出生,,河南省開封市人。1980年---198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8年---至今,在開封市旅遊學校.同時兼任開封清明上河園顧問、編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作 者:崔乃夫主編;出版項: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1999年1月。

:《杞縣誌》;1998年10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河南省睢縣地名志》;由睢縣地名委員會編篡、1998年7月由睢縣印刷廠印刷(內部資料)。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開闢演義》;(明)周遊編輯的歷史演義小說。《開闢演義》,全稱《開闢衍繹通俗志傳》。

:《大中華根脈》;作者:王大有,王雙有著,2007年5月甴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