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汕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林氏族人,大多自称“九牧世家”,即唐、宋两代福建林姓九牧名贤的后代。

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州牌坊街上立着的“状元坊”,是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

在潮汕,有句俗语谓之曰“陈林蔡,天下居一半”,台湾研究姓氏的学者则称“陈林半天下”。而从清代开始,揭阳就有“林半县”之称。

林姓出于商朝的比干。如今,潮汕地区的不少林姓后人多自称“三仁皇子派,九牧大夫家。”其中,三仁之一便是殷商的比干。相传,比干被纣王剖心之后,其怀有身孕的夫人逃至河南长林石室中生下一子。周武王以其出生地赐姓林,并赐名坚。林坚就此成为林氏得姓始祖。

随后,中原林氏迅速发展壮大,开始向四周发展,至晋代永嘉年间开始进入福建省。据史料记载,潮汕地区的林氏先祖大多来源于开闽始祖林禄。林氏何时进入潮汕并无十分确切的记载,就史料而言,有唐初和唐末两种说法,分别是唐初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和唐末光化三年(900年)随陈元光、王审知入闽的林姓。而根据《闽林开族千年谱》,早在东晋末年,林禄第四代裔孙林格的5个儿子中,其“四子克之,为潮州派”。

从现在所见的潮汕各地林氏族谱来看,入潮林氏祖源大多来自福建则属无疑,尤其是莆田。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区数以百万计的林氏族人,大多自称“九牧世家”,即唐、宋两代福建林姓九牧名贤的后代,自然也就将“九牧世家”高镌于门额之上。

古村寻迹

家庙见证昔日荣华

在潮汕地区提起林氏名人,明代的林大钦是绕不开的历史人物。这位潮汕地区古代唯一的文科状元,字敬夫,号东莆,系潮安金石镇仙都村人。

潮州金石镇状元第,空留石门框,不见昔日府第全貌。

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走进仙都三村,林氏家庙(孝思堂)古意盎然。这座家庙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由仙都林氏二世祖林缉光主持修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身为状元的林大钦主持重修,后来又经数次修葺。

林氏家庙形制完整、做工精良、用料讲究。它坐北朝南,壮观恢弘,内部装修富丽堂皇。即使门外车水马龙,这座祠堂仍静静地仿佛诉说着昔日的繁华。

林氏家庙是一座典型的潮汕建筑,整座建筑物深40米、宽16.2米,三进二火巷,分为三厅二天井,以杉木、石柱、砖瓦斗拱构成。前厅屋顶凌空飞出,正中用潮州嵌瓷塑双龙,下方双凤朝牡丹,历经风吹日晒依旧绚丽多姿。内中大厅和后厅,雕梁画栋,以嵌瓷为装饰。屋檐梁柱上绘山水国画、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及农蔬果品等,多姿多彩,内涵丰富,其中还有传说为林大钦所撰的著名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宗祠正门匾额石刻“林氏家庙”,为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赠,工部侍郎陈一松书。祠中右墙嵌镌“百辈序歌”石碑,该地林氏后人皆谓此序为状元公林大钦手撰,并以此作为后人排序论辈之依据。

相比林氏家庙的恢弘,现村中的状元第则显得破落。据《仙都乡族谱》记载,旧时完整的状元第面积庞大,蔚为壮观,从大石门到后墙墙基纵深达1140米、宽65.5米,其主体建筑面积约有11.2亩(7514平方米),但如今仅存石门、石埕、石鼓和残破的府墙。

状元第前庭,一座高大的石门框兀立其上,沉重的石梁压着两条宽阔高大楹柱的石门框,宽约40厘米的石门槛与地面石板实为一体,当地因此有“一步跨不过状元府第”一说,尽显当年状元第之气派。仙都乡老人公会会长、状元后代林丰进对于状元第的历史烂熟于心,从暗藏玄机的石门槛到望不到边的府墙,一一向到访者娓娓道来

据载,及至林大钦退隐返乡时,状元第主体已建成。可惜,花园和马棚等配套设施尚未完工,林大钦便病亡。更为可惜的是,百年后,状元第被流寇所烧毁。

斯人已去,后世流芳。仙都村里的东莆小学即以林大钦的号“东莆”为名所建,一度火热的东莆文化大讲坛曾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彼时学者云集,听者如云。如今,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寓意国家栋梁的“状元坊”正是为林大钦而立。2009年重修后的状元坊,其“状元”二字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重书。

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状元遗风

九牧后裔不慕富贵

承载着“九牧”的基因,潮汕林氏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林氏书院林立,书声琅琅。

林大钦是整个潮汕地区唯一一位封建时代的文状元。但自宋至明清时期,潮州有名的文人学士,还有不少是林姓人,林巽、林绍坚、林熙春、林大春……据统计,潮汕平原地区文进士440人(从唐至清)、武进士88人(清)中,林氏就分别有50人、10人之多。

林大钦生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小家境贫寒,但十分勤勉好学,又工属对,连老师也难不倒他。他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后人评价其文章“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

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上京赴考,其《廷试策》洋洋数千言,切中时弊,明确提出八项治国方略: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征、通利、禁奢。嘉靖皇帝颇为赏识,钦定林大钦为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史上的状元及第时平均年龄约在30周岁左右,而林大钦以不足21周岁的年龄折桂,这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然而世事难料,状元鸿鹄之志却未能得以施展。当时朝政腐败,科举恩师偏偏又是位“当朝权奸”,于是乎,在京不足三年,林大钦即以“送母回乡”为由、疏请归养。回乡后的林大钦“筑堂于华岩”,与故乡诸名士讲学于宝云岩及华岩寺,深为乡邦所敬重。其间,“族人待而举火者数十余家”,即数十家族人为学堂的师生准备伙食。

尽管蟾宫折桂,林大钦却不阿权贵,不慕豪富,宁可偏处于东南海隅,执着教鞭,过着清贫生活,也不愿回到繁华京城去,其品行令后人景仰。

林大钦有不少文字史料留传于世,如策论、诗词、著作、对联等,其中不少对联更被传为佳话。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传说便是出自林大钦之手,而这副对联更藏有一段故事。相传嘉靖九年,当地大户孙员外六十大寿,林大钦为帮一名乞丐讨赏,专门写就这寿联让乞丐去祝寿,后者果然博得员外欢喜而获重赏。

林大钦不仅对母尽孝,对乡人热心,对老师黄石庵亦是甚为敬重。夺魁之后,林大钦为黄石庵在家乡(今澄海县龙美村)建造“状元先生第”。大门石匾刻“黄氏家第”四字,落款为“门人林大钦题”。门联是“状元先生第,进士世范家”。这座先生府第,弘扬了中国千年的尊师之道。

林大钦曾在《书太安人不事佛语》一文中告诫子孙要“敬事祖宗,和惠亲族,慈恤卑幼”。潮州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林泽茂认为,这可以作为仙都林氏的家训。而仙都乡林氏家庙和《仙都乡族谱》里都有一段长约240字的《状元家训》:“富亦不夸,贵亦不夸,人生富贵总虚华……贫不须忧,贱不须忧,爱惜光阴是田畴……”相传为林大钦所作。尽管这段文字没有在《林大钦文集》中得到印证,但林氏后人仍遵从这样的家训,勤奋务实,不阿权贵。

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潮州金石镇仙都村,林氏家庙里的《状元家训》。

海外开拓

漂洋过番反哺桑梓

除了崇文重教之外,潮汕林氏还有一个特点:敢闯敢拼。

海外有不少潮汕林姓名人,其中的佼佼者当属祖籍揭阳金坑的林子丰、林思齐父子俩。

1892年,林子丰出生于揭阳金坑乡新园村一个诗礼传承的书香门第。林子丰于1922年在广州创办嘉华银号。其银行业务一度快速扩张,后因经济动荡和战争等缘故,迁到香港,注册为嘉华储蓄银行,并于1949年易名嘉华银行。林子丰还创办了捷和钢铁厂、捷和煤业等几家公司,是当时港九商界的头面人物。

在商界卓有建树的同时,热心公益的林子丰又致力于兴学育才,几经努力,创办了香港培正中学、浸会学院。

林家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桑梓,为家乡发展无私奉献,为乡民排忧解难。如为了抵御水灾,他们捐赠巨资修堤围、筑码头——瓜园码头。堤坝加固和码头建成后,十多万亩田园作物收获稳定,十多万乡民安居乐业。

即便在弥留之际,林子丰心里也惦记着家乡人,他嘱咐家人日后应完成他的遗愿——为家乡建一所中学。1988年,林思显、林思齐谨遵父嘱,以林子丰家族名义捐资50万元支援金坑中学建设。1992年,他们再次捐资200万元,建造配套金坑中学大礼堂,匾曰“子丰堂”。

作为林子丰次子,林思齐原本在香港生活,并在嘉华银行任职,完全可以过“富二代”的生活。然而,他却在中年时选择放下家族事业,与妻子和三个女儿移民加拿大,在海外靠拼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在北美打造了自己的地产王国。

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林思齐选择了退休,着眼回馈社会,成立加拿大香港侨商会,协助新移民商家在当地站稳脚跟。1988年,林思齐被任命为卑诗省第25任省督。这是华人在加拿大获得的最高荣誉。

林思齐晚年特别专注慈善公益,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所得利润除投入再生产外,剩余全捐出设立“林思齐夫妇基金”,用于慈善团体及社会福利事业。

如林子丰、林思齐父子俩这般,许多潮汕林氏族人远赴海外开拓拼搏,逐渐富足后不忘桑梓,积极通过捐赠福利、投资兴办实业以及建言献策等方式投身于家乡各项建设事业,反哺桑梓之心未曾改变。


名人

林氏

林巽(北宋,生卒年月不详)

潮州八贤之一。北宋人,又名林巽之,广东海阳(今潮安县)人。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应举对策时,因得罪权贵,被斥不取录。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他将自己的政见投入当朝论事的箱中,为宋仁宗所见,宋仁宗以其有胆识敢谈论天下大事,授予徐州议曹的官职。他婉言辞谢,回乡隐居,潜心研究易学,撰写了8篇专著,名为《易范》。

林大春(1523-1588年)

字井丹、邦阳,号石洲,潮州府潮阳县县廓都(今汕头市潮阳区)人。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嘉靖庚戌科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晚年归老。

林大春官不显赫但文名颇著。为人操守高洁,为官廉洁刚正,晚年作为潮州府最为著名的乡贤之一,积极参与家乡事务,对当地社会作出很大贡献。代表作品有《井丹集》、《潮阳县志》等。《明史》“艺文四”收有《井丹集》目。

潮汕林氏人,敢闯敢拼,用行动成为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代表

林熙春(1552-1631年)

字志和,号仰晋,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考中进士,累官至户部左侍郎。卒后赠“三世尚书”。在潮州城区太平路牌坊街的分司巷口,立有一座纪念林熙春的“三世尚书”坊。

林熙春忠实履行言官职责,敢向万历皇帝谏言,后惹恼皇帝,被降为湖南茶陵州判官。林熙春从此称病居家,直到万历皇帝去世后,已68岁的林熙春重被起用,此后历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户部待郎。

林若(1924-2012年)

广东潮安人,中山大学文学院毕业,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在任职广东省主要领导期间,大力推动广东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向纵深发展。

林思齐(1923-2010年)

祖籍广东汕头揭阳县金坑。加拿大商人及慈善家,1988年至1995年间出任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督,是加拿大史上首位华人省督,以及第二位非白人省督。

作为嘉华银行创办人林子丰博士的次子,林思齐原本在香港生活,并在嘉华银行任职。后与妻女移民加拿大,经过多年努力,在房地产市场上赚得丰厚利润。林思齐晚年特别专注慈善公益,热心捐款和支持文教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