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进入青年时期,他虽然早已有了唱戏的饭碗,却又设法去学说相声;20世纪40年代初,正当相声日趋市民化,庸俗低级的趣味充斥舞台的时候,他反对“荤口”,冒着被人讥讽的风险提出相声应该改革;待到唱稳了“大轴儿”(压台节目),社会公认他的柳活儿(以唱为主的段子)独具一格雄冠艺坛时,他又把主要精力放在“说”上;及至“功成名就”而又行将暮年可“退居林下”时,却又从零做起,开始了理论研究。

从唱戏到说相声

候宝林,1917年生于北京,早年家境困顿,多靠亲戚救济。12岁时,养父把他送到给云里飞搭档的颜泽甫处学戏,立下了一个类似卖身契的字据(“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入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之后,侯宝林开始跟随颜师傅在天桥学戏了。

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 早年学艺的侯宝林

学徒未满之时,颜师傅和“云里飞”闹翻了,侯宝林只得离开天桥。机缘巧合进入鼓楼市场唱戏。在鼓楼市场这个地方,侯宝林跟人家搭班唱戏,也学了几十出戏,当时场子里的戏,几乎没有侯宝林不会唱的。值得一提的是,侯宝林在鼓楼市场学会了相声。

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 侯宝林与搭档郭启儒

在21岁那年,侯宝林正式拜朱阔泉为师,学说相声。拜师之后,侯宝林就能在正式的相声场子演出相声了。1940年,燕乐戏院到北京请侯宝林去天津说相声,需要捧哏的侯宝林结识了同为天桥艺人的郭启儒,也在以后的搭档中成就了彼此的曲艺事业。而天津的这五年,也使侯宝林的艺术逐渐成长起来。因为在北京的侯宝林只能算做普通演员,到了天津,他才有了名气。而他的这个名气来源于他不同于当时低迷黄色的相声,用观众的话说就是“侯宝林的相声文明,没有脏话”。

组织相声改进小组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面临着严重的出路问题。旧社会的相声虽然可以满足当时劳动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但仍存在着低级、庸俗和不健康的东西。相声也不像京韵大鼓,可以唱忠臣孝子之类的东西。相声一下子要改写反映新社会的内容比较难,于是曲艺界就出现了一种论调:唱得东西能为新中国服务,相声不能为新中国服务。

面对这种情况,侯宝林不相信相声不能为新中国服务,创作并试验《婚姻与迷信》和《一贯道》之后,侯宝林发现新相声可以为新中国服务。随后与孙玉奎、刘德智、罗荣寿等人商量,如何把北京的相声艺人团结在一起搞相声改革,去掉旧相声中不健康的东西,使相声事业发展起来。

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 毛泽东接见文艺工作者(左三为侯宝林)

1950年1月19日,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正式建立,小组旨在改革旧相声、创作新相声,推进相声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小组把相声艺人组织起来,创立新华游艺社,开始边演出边改进相声。为了确保相声的改进成果,小组每天派人监听,哪句不适合?哪段不适合?哪个情节不适合?怎么改?大家一起研究。

他不仅把相声推上了大雅之堂,还到北大当了相声教授

▲ 电影《游园惊梦》中的侯宝林

相声改进小组一直保持到1952年,由于演员参加北京市曲艺工作团,才解散。它不仅维持了相声艺人的生计,也改良了、净化了、普及了相声。

开始相声理论的研究

在相声改进小组中,老舍、罗常培等学术前辈对相声艺人的提携,侯宝林开始对相声理论产生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侯宝林的健康状况逐渐差了。1979年,他去云南慰问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不幸演出时喉管破裂,声带出血,遂产生了息影的念头。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转战相声理论的研究阵地,随后出版了《相声溯源》《曲艺概论》等理论书籍。

1980年,侯宝林被评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一个相声艺人登上讲台当了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这让只读过三个月书的侯宝林既惶惑又高兴。后来辽宁大学和华中工学院也先后聘其为教授,侯宝林都一一答应了,究其原因,是侯宝林希望可以不遗余力地宣传相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