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清代以原『京师八府』所属区域与长城以北新设的承德府、口北三厅组成直隶省,京津冀地区彻底实现一体化,直隶地区对京师的保卫功能更加强化。清廷在定都北京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巩固了自己入主中原后的地位,河北作为畿辅重地,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也开始兴起。

有清一代,诸帝皆笃信藏传佛教,尤以乾隆为最,他常以佛心天子自称,虔诚礼佛。这尊粉彩描金无量寿佛来自于承德避暑山庄,是乾隆一朝独有之作。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其法相庄严,头戴五叶宝冠,发髻高耸,面相丰润,双目低垂;身着披帛,胸挂璎珞,双手捧莲花宝瓶作禅定印,全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此尊造像刻画细腻入微,质感逼真生动,釉色莹洁温润,工艺精湛绝伦,在乾隆众多御瓷之中堪称极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在藏传佛教中,四臂观音为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所发的心咒称作『六字真言』,所以四臂观音又称六字真言观音,或略称六字观音,这六个梵文或藏文字母在西藏几乎无处不在。六字真言又被认为是佛教世界观的宇宙本源和破除六道轮回的根本咒语,信徒不停诵咏可为消灾和换取福报。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这尊鎏金四臂观音坐像,两主臂为双手合十,施礼敬印或称礼佛印,而左上手持莲花,右上手持念珠。造型精美绝伦,工艺精湛非凡。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河北博物院藏鎏金十一面八臂观音像,十一面分上下五层排列,手臂比例和谐巧妙,伸展的角度恰到好处。下身着长裙,双肩搭帔帛,帔帛绕手臂直落而下,至双足又向外翻卷,极富装饰性。构思巧妙,制作精良。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十一面观音观音为六观音之一,主救济阿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增福之现世利益,是除恶导善、引众生入佛道的菩萨。其十一个头面之象征意义,以左右十面表示因位十地,最上一面表十一地佛果,以便使一切众生转明为十一品,得十一地佛果。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这尊铜像所塑为西藏政教领袖五世达赖喇嘛,只见他头戴格鲁派的桃形僧帽,身穿袈裟,外罩大氅,盘坐在方形坐垫上,右手施触地印,左手施禅定印托经箧。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五世达赖为格鲁派确立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他亲自赴京觐见皇帝,正式得到中央政府册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康熙郎窑红直口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那长长的瓶颈,腹部圆鼓,圈足外撇。通体施红釉,色泽艳丽深沉,充满了典雅之气。之所以称郎窑红釉是因为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公元1663年—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雍正二年试乙号样粉彩荷花纹盘,色彩雍容华贵,浓重艳丽而又不失清雅之趣。由此盘可知,雍正粉彩已不单纯是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而发展成在各种色地上彩绘,其工艺特点大大超过了康熙朝的水平。『二年试乙号样』六字是盘款,表明此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烧制的,呈给皇帝御览的一件瓷器样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清代乾隆胭脂地粉彩贲巴瓶,呈台形口,束颈而高,鼓腹,外撇式高圈足。通体粉彩细描缠枝花卉,颈部主体以各色莲瓣纹装饰,腹部饰以莲托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吉祥纹。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贲巴』为藏语音译,梵语原作『军持』,为藏传释教中用以灌顶及盛圣水之用。此瓶构思巧妙,做工精致,釉色莹润,堪称乾隆粉彩器中的精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乾隆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整体呈葫芦状,直口,短颈、束腰,上腹与下腹之间由对称绶带型双耳连接。瓶身宛如『吉』字,故又称『大吉』瓶,暗含吉祥寓意。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瓶身通体施茶叶末釉,因釉色绿者为茶,黄者似末,犹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在釉里,故而得名。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乾隆青釉诗文竹节式轿瓶,为诸多瓶式的一种,可以挂在轿中观赏,故名;又能挂于墙壁上,也称『壁瓶』或『挂瓶』,其特点是靠壁一面非常平坦。该瓶以豆青釉为地,以堆塑、雕刻等手法,制成竹节状,外壁有乾隆御题诗。此器造型生动别致,釉色清雅,制作精美。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乾隆青花八宝纹大盘,造型沉稳,青花发色浓艳,内外结构对称,纹饰彼此呼应。主要有海水纹、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宝相花纹和幅纹,寓意吉祥,器形硕大,工艺绝佳,为乾隆年间的精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洒蓝釉花觚,口呈喇叭形外撇,颈部较长,腹部微鼓,长胫,圈足,整体造型清秀,线条柔和。洒蓝釉又称『雪花蓝釉』,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所余白釉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釉之中。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陈设玉是清代玉器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它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绚丽多姿、新颖别致的各种造型。清代,大量动物题材被引进玉器雕刻领域,不仅每件器物选料严格,碾琢精细,而且还经常借物寓意,如这件白玉大象,『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碧玉九老图笔筒,直口,平底,材质珍贵。筒身浅浮雕九位老人漫步于苍松翠柏之中,构图精美,人物神态生动,雕工细致,古朴秀逸。所谓『九老』指『香山九老』。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故居香山(今河南洛阳龙门山之东),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及李元爽、禅僧如满八位耆老集结『九老会』。这九位志趣相投的老人,退身隐居,远离世俗,忘情山水,耽于清淡。其间,白居易曾请画师将九老及当时的活动描绘下来,这就是《香山九老图》的由来。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白玉套红料寿字镯出土于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荣禄墓,用料名贵讲究,做工细致入微,造型高贵典雅,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荣禄(公元1836—1903年)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 满洲正白旗人,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曾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职,他的女儿为醇亲王载沣之妻,宣统帝溥仪的生母。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同墓所出清代翠扳指通体光素,材质圆润,琢磨细腻,绿色鲜亮浓艳,高贵精美。扳指在古代是射箭时用于保护拉弦手指的套管,也称为韘;到清代后,逐渐演化为高官显贵的玩物,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和身份的象征。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这枚金葫芦也是出自荣禄墓,有二两多重,是他六十岁寿诞时,慈禧太后所赐。为了纪念这一隆恩,荣禄在这个金葫芦表面还刻了『皇太后赐臣荣禄』七个小字,由此也可见他和慈禧太后关系之密切。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光绪三十四年,溥仪继承皇位后,因奕劻『亲贤』而颁发此金册,准其『世袭罔替』。金册四片,以小环联辍成册。前两片汉文,后两片满文。清朝前后总共就十二个世袭罔替的王爷,号称铁帽子王,那是清朝最顶尖最风光的王爷。只不过,无德无能的奕劻也成了铁帽子王,清朝焉不灭亡啊!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代庆亲王鎏金银印,呈正方形,背铸龙钮(龟首龙身),是清光绪廿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诞辰进庆郡王奕劻为庆亲王时颁给他的。由于清代亲王印传世极少,故此印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印文为满汉合文,左为汉文芝英篆『和硕庆亲王宝』;右为满文篆书。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紫光阁位于京师西苑中海的西岸,清康熙时紫光阁曾作为阅试武进士的场所。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政府平定西域准噶尔部、回部得胜,庆功同时绘一百功臣像置于阁内;乾隆四十一年,清军平定大小金川凯旋,又绘一百功臣像置于阁内;乾隆后期,又增加了《平定台湾功臣像》五十幅,《平定廓尔喀功臣像》三十幅,至此乾隆一朝共绘制功臣像二百八十幅悬挂在紫光阁内。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光阁功臣像被劫掠殆尽,全世界留存不到二十幅,国内仅见两幅,均藏天津博物馆。此图为平定西域的功臣阿玉锡的画像,阿玉锡为准噶尔属司牧臣,于乾隆二十年率24骑夜袭敌营取得大胜,为平定达瓦齐战役立下不朽功勋,在平定西域的前五十名功臣中位列第二,故由乾隆皇帝亲自题赞。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清康熙命福全征噶尔丹图》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原画我拍不全,只好拍些细节。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七月,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贵族首领噶尔丹侵入乌珠穆沁,康熙命福全(世祖顺治第二子)为抚远大将军率师出征,平定了噶尔丹发动的武装叛乱。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七月初六,康熙亲赴太和门遣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率师出征,并出东直门送之。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此图表现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诗堂御题『命裕亲王率师征厄鲁忒,锡之以诗』,据此可知该画作于出征前一日。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在这幅画作的众多人物中,康熙皇帝正骑马而来,你看到他了吗?

清朝皇室、勋贵等留在京津冀的那些珍宝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