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旦角最后的高峰张君秋

京剧旦角最后的高峰张君秋

京剧旦角张派创始人张君秋

从清代戏曲花雅之争,作为昆曲的雅部落败于花部乱弹以后,中国的戏曲往往都是与捧角儿共生存的,这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独有的现象。中国人看戏,往往不是去看什么故事,而多半是看那个名角儿去了。演员作为一个个体,他的艺术技艺成了最主要的被追捧欣赏内容。戏的故事情节反而倒不是那么重要了。

“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全是在表演等各个方面俱佳的艺人,到了张君秋就逊色多了,除了唱,张先生基本上没什么大的建树,对化妆服装等的试验也多不成功。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这样:“盛极必衰,剥极必复”,到他比较红火的时候,京剧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49年以后,戏曲遭受的一些人为的打压和变故,还有所谓“样板戏”的介入催化,使得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如日落江河,命运急转直下。但是所幸的是中国戏曲唱是第一位的,张先生在民国三十八年前以打下了足以创出一派的基础,使他最后创立张派也是顺理成章。

今天,我们谈论张君秋的艺术就会发现,他在唱上的成就是很大的,张君秋的老师最早是通天教主王瑶卿的学生李凌枫,这位李凌枫虽然在演艺上没有什么成就建树,但是教学生却有一手,好多后来的名角儿都和他学过。张君秋虽然和李凌枫学习,但实际上他是王瑶卿的学生,因为他的好多戏后来都是王瑶卿教的,他的唱腔唱法的根源也是来源于王派的。当然,后来他又拜了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有一次,张先生自己就骄傲地说:“梅先生亲自给我说过六出梅派戏,而且《霸王别姬》的剑套子是梅先生亲自教给我的,这个在他的学生里独一无二”。

我想也不是独一无二吧,梅先生最喜欢的学生李世芳,就有好多的戏是梅先生手把手地教出来的。据说当时尚小云看了他的演出以后,也要收他为徒,最后张君秋成了尚小云的干儿子,尚小云也教了他不少戏。同一时期,程砚秋也好像很喜欢张君秋,也给他说了很多的戏和腔,并且提携他,借给他行头和演出用的道具切末。我想张君秋之所以让这些大师喜爱,一是他的条件好,嗓子扮相绝佳,而且他还为人低调谦和,虚心善学,这些都是几位大师喜欢并且愿意传授他技艺的原因吧。

京剧旦角最后的高峰张君秋

张君秋演《状元媒》

虽然张君秋是梅兰芳的徒弟,但我们今天听张君秋的唱腔,他受程砚秋唱腔的影响是很大的。从他的很多腔的那种虚实,顿挫,控音,力度,都可以听出,受程派的影响巨大。所以总结一下张君秋的唱腔,可以讲行腔受王派、梅派、程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尚派、荀派、黄派及老生的马派,谭派及花脸的裘派等。为什么说他还受马谭及花脸裘的影响呢?因为在张君秋的演艺生涯的全盛时期,主要是和这三位大师合作,时间也最长。张君秋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吸收的人,所以他的唱腔中也吸收了一些马连良,谭富英,以及花脸裘盛戎的唱腔,但是不注意的人是听不出来的,他已经完全化到他的张派唱腔里了。这就看得出张君秋是一个极其善于把别人的东西“融化”到自己东西里的大家。

可以讲张君秋是集京剧旦角唱腔的大成者,他在唱上的建树,也得到了人们的承认。看看现在学旦角的人,学梅派、程派、张派的人最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用书法来比喻,张君秋的唱就如同行书一样灵动活泼,变化多端,一般行腔轻入轻出,尾音多没有顿腔,当然也有入腔重但又不同于程派强调字头的腔,如有些快速行腔的唱和本身起音就高的一些唱。它的腔多数如梅派的入腔快吐法,并不十分强调字头,当然也有特殊的,但一般情况是这样的。张不太讲字咬的沉重而是用气催音,用共鸣发出很厚很亮的字音,运用他天生的好嗓子,高低虚实结合。他是字为腔服务,努力调整字与腔的关系,以腔做主干,许多腔的字都有自己的特点。他的唱运用技巧强,掌握张的行腔技巧是学张的关键。

京剧旦角最后的高峰张君秋

张君秋和俞振飞两位大师

张君秋是继京剧“四大名旦”之后异军突起的又一座旦角高峰,但比起“四大名旦”他的派是单薄的,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张派是不够完善的流派。张先生在完成他对唱的大量改革后,开始创造他流派的其他方面,如服饰、身段,但没有一样立的住或者说非常成功的。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张派的确立,却是中国戏曲走向没落的象征,因为只有唱的流派是单薄的流派。假如还象30年代,众名家争鸣的时候,那张先生可能在表演身段服饰等别的方面就会锐意进取,可能综合实力就好多了。那么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唱、念、做、打、舞等各方面俱佳的张派。除此之外,张君秋的新编戏也多在唱上脍炙人口,而在其他方面印象平平。即使老戏人们也只论及他的唱,而不象梅程荀尚的传统戏私房戏,从各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人们虽然对其唱争议最大,但张在唱上的突破也最成功彻底,以致于影响到了他以后的旦角演员,因此,我们说张君秋是京剧旦角最后的高峰,他也是实至名归受得起这个称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