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统一全中国起到多大的作用?

渠三木


战国时期有魏国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邹忌的改革,乐毅的变革,他们在不同时期都让本国变得非常强大,其中商鞅变法更是让秦国成为战国七雄无可争议的最强国。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经过两次变法,具体内容:第一次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 ,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确定了秦国法治的基本思想,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萧逸45


商鞅变法前,秦国为收复河西失地,与魏国展开了又一场惨烈的战争,战争结果,秦国虽有小胜,俘虏了魏相公叔痤,但也元气大伤,连国君献公嬴师隰也命殒战场,秦国经此仗后,国力迅速衰溺,山东六国从此对秦虎视眈眈,秦从此面临灭国之危。

孝公赢渠梁继任国君后,潜心图治,向天下广发招贤令,表示如有能贤能肋其强秦者,愿与其分享秦国。终招来了变法巨子卫鞅,卫鞅到秦国后不辱使命,倾力助孝公变法治国。

卫鞅变法废除了落后的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奖励农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耕者只要多产粮、多织布,多纳税,就可以立功授爵,改变个人及家族的命运,极大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国家经济得到持续迅速发展,国力快速掘起,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经济基础。

为了强大秦国的国防实力,卫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战略,无论是贵族、平民还是奴隶,从军者只要多杀敌即可立功封爵,从此改变身份,极大提高了军人作战杀敌的主观能动性,秦国士兵为了立功受爵改变命运,在战场上表现异常拚命神勇,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集团战力都提高了几个层级。自实行变法后,秦先后出现了嬴疾、蒙氏祖孙(骜、武、毅、恬)、王翦、王卉、王乾、白起、李信(不分先后)等良将名帅,秦自卫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长期保持有一支拥有良将兵勇的军队,为秦先后灭山东六国奠定了强大的国防基础。

卫鞅变法治国理念就是酷法冶国,在司法实践中实行连坐法,轻罪重罚,什伍连坐。一人犯罪,一连串的人受牵连,这样的酷法在天下大乱的历史背景下十分有效,人人怕犯罪而不敢越法,相关人员怕连罪受罚,都自觉主动监督身边的人遵守法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犯罪,社会秩序和治安环境良好,秦国因此逐步形成了大治的局面,国人安份,平民奴隶一心种养,兵勇一心杀敌保国,为秦国富国强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鞅变法还限制和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强化了国君的权力,国君集团减轻了各方势力博弈的压力,能集中精力治国强军,国家实现相对安定团结的局面,国君集团的统治能力在战国中出类拔翠。

由于卫鞅变法使秦国掘起,孝公也兑现当初招贤的承诺,封卫鞅为商君,给予卫鞅最大的治国权力,卫鞅变法也称为商鞅变法。孝公之后历任国君都能坚持新法治国,使秦国越来越强,历任国君前赴后继,凭借超强的国力军力不断残食山东诸国地盘,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可以说商鞅变法成功使秦国的经济和国防实力变强,从而使秦国朝野的抗张欲望随之增强,及至嬴政时代统一天下水到渠成,商鞅变法成造了秦国帝业,相之称为秦天下一统大业的基石并不为过。


一杯香茗一歌声


战国时期,变法成为时代主题,魏国采用李悝的变法率先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因觊觎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把利刃第一个对准秦国,一举吞并了河西地区,秦国虽力图收复河西之地,但魏国经过变法之后过于强大,秦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是没能收复失地,秦献公更是身陨于战场。秦孝公继位后痛定思痛,为使秦国变强,他以重利向全天下发布了求贤令。

商鞅在魏国一直不受重用,听到秦国在广纳人才,他毅然踏向了秦国开始了逆袭之旅。通过孝公宠幸的太监景监引荐,商鞅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秦孝公,先后以帝道、霸道和王道之计献给秦孝公,但都被一一否定,经历一番挫折的商鞅并末气馁,最后终于以强国之道打动了秦孝公,从此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在秦国大行其道。

商鞅变法首先在政治上废除了自周朝开创的世卿世禄制,以军功爵制和连坐制代替世卿世禄制,使秦国的政坛上精英辈出,充满活力,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加强了中央集权。然后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使秦国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商鞅这一套奖励耕战的新法让秦国一改以往之风貌,国富兵强,等到秦惠文王登基之后,一举收复了河西之地并使得魏国一蹶不振,秦昭襄王时期更是在长平大败赵军,让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这些都为日后赢政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书史烟云


商鞅变法背景:

内部环境:秦国春秋时期是一个地处西戎的边陲诸侯国,社会发展落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和争斗日益剧增;

外部环境:地处边陲,收到华夏诸侯国的歧视和排斥,另秦国为扩大领土,多年征战,导致元气大伤,周边诸国虎视眈眈。

所以秦国变法势在必行,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国一统六国打下重要基础。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建立军功升迁制度,难怪秦军作战勇猛。


2.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



3.设立郡县,取消分封,君主直接认命郡县官员,加强君主的统治。

4.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

5.颁布严酷法令,建立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从此以后,秦国实力突飞猛进,一统六国。


王欢1768


学过历史的我们都知道,秦国能统一六国,商鞅变法是功不可没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了解变法的作用:

一、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消除了邦国对秦中央王朝的威胁,有利于秦发展统一。

二、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奖励农桑,重农抑商。奖励农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根据规定,如果生产粮食多的,可惜减免赋税。这样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生产,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军事上,施行军功授爵,以强兵为目的,极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根据规定,士兵在战场上砍掉敌人一个头颅,就授予一个爵位,而这个爵位是不记名的,军工可以抵消惩罚,比如你在战场上砍下敌人十个头颅,记十个军功,当你犯罪受到惩罚时可以用这十个军功去抵消,同样,如果是你的儿子犯罪,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军功给儿子抵消,免受惩罚。所以,秦国士兵在战场上非常玩命,看见敌人就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军功,所以秦军在战场上,非常英勇。

四,刑罚上,轻罪重罚,什伍连坐。只要轻轻触犯了法律,就重重惩罚,轻者断指,重则杀头。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户口制度,如果其中一人犯了罪,这些人连罪受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的犯罪,有利于社会治安。

五、焚烧儒家典籍,宣扬法家思想。商鞅认为,儒家的“仁”“礼”思想在治国上是行不通的,只有法治,才能使人臣服。

商鞅的这些方面的变法,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用的首领


商鞅变法被认为是秦国变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商鞅:公孙氏,又称公孙鞅。因变法有功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在孝公宠臣景监的举荐下,商鞅献上了一套“循名责实,信赏必罚”的变法计划。秦孝公大为赞赏,决心实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有:

第一,实行连坐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后来,又禁止家人“同室内息”,使父子、男女有别。此外,还“平斗俑、权衡、丈尺”,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商鞅将全国的小都、乡、邑集合成四十一县,县置令、丞,破坏了旧贵族的封邑,加强了国家的集权。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方便了税收和交换。对赋税制和俸禄制度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此举要结合当时的秦朝背景来看,主要是消除了权贵阶层、地方势力的实力,实行了中央集权,刑罚严苛,使得百姓不敢违法犯罪,并大力封赏军功,立战功成了秦国平民的向上通道,并且由于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当时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因为违反宫规被商鞅处罚,秦法严明,刑上大夫,但考虑到太子是储君,商鞅对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处以劓刑、公孙贾施以黥刑,商鞅的固执和冷酷把太子和其党羽全部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和贵族阶层积怨太深,也为自己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这在当时的秦国震动颇大,也是秦国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秦朝灭亡也有因为刑罚太过严苛的原因。)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之法规定:农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税,不努力耕作或弃本逐末者全家被罚为仆人。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赋”。后来,又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为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铺平道路。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就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鞅为什么重农抑商的原因如《商君书》里所说:民众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朴实好管理,有诚信就容易役使,民众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民众专心耕种,那么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移,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那么就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民众专心于农耕作战,就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民众同君主亲近,并为了法度去牺牲自己,因为他们一天到晚去从事农业。民众如果不可以被使用,是因为他们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待俸君主也可以使自己得到尊贵的地位,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民众看到这三种人的职业安适,又可以得财利,就一定会逃避农耕和作战。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那么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凡是治理国家的人都害怕民众散漫而不能集中。所以英明的君主都希望民众能将心思集中在农耕上。

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为战争服务,抑制商人是因为害怕人们看到商人的富贵而不愿意再从事农业。不从事农业则人民就不能为君主作战了。比如齐国就因为经济发达,而不好战。

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动员国内力量进行战争。如果要动员国力,无非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兵,一个是粮。农民不喜欢搬家,可通过建立户籍制度,方便统计征兵,提高军粮生产,防止逃兵役和税收。并且老百姓穷才会贪图政府的赏赐,才会喜欢战争,希望建立军功,方便统治。商人因为有钱,就最不会贪图政府的赏赐,也就最不会和政府合作,也就成为政府打击的目标。)

第三,避私斗,奖励战功。按军功大小取得贵族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按贵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无军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罚。“军功爵”是以上缴杀敌首级数作为晋爵受奖的依据。此举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官制,士兵斩一敌军官马上可晋一级爵位,较之魏国只赏铜八两的规定高得多。有了军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没有军功即使是过去的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其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国从一个西方不起眼的弱国变成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

秦国在商鞅变法的短短十多年间,被治理得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连周天子也送礼给孝公,封为“方伯”(一方诸侯领袖),各国纷纷前来祝贺,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秦国之所以能崛起,军事能力起到极大作用,一般普通民众都是厌战的,但是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平民从此有了用战功改变自身地位的希望,军人也成了最荣耀的职业。立军功者能升官晋爵,极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产积极性和为国作战的勇气,掠地和缴获愈多也使秦国论功行赏愈有了资本……如此循环,秦军愈战愈强,成为一支令东方诸国丧胆的虎狼之师。

到了秦惠文王即位时,虽然其对商鞅有私怨,却看到了商鞅之法对秦国强大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继承了商鞅的遗志,让变法图强成为秦国更为有力的争雄武器。



不一样的历史趣事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是将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革命。在生产力上是起到的是质的飞跃。没有商鞅变法,秦国哪有那么强大的国力支持他的统一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