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能力,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文|小貓倩倩:高轉化文案寫作者,知乎18萬關注大V,職場、心理學話題高贊回答者


這種能力,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圖片來源:699pic.com 咕嚕


周杰倫有一首歌叫《等你下課》,其中有一句歌詞是:“高中三年,我為什麼,為什麼不好好讀書,沒考上跟你一樣的大學……”是不是很扎心?

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我們從出生開始學走路、學說話,到上學讀書,再到步入職場,學習伴隨我們一生。

可以說,學習能力是拉開人與人差距最重要的因素。

這種能力,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圖片來源:699pic.com 咕嚕


很多人會說,“現在學的專業以後工作了又用不到,學那麼多幹嘛?”

其實,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變人對某一事實或觀念的思維方式。舉個栗子,學經濟學知識是為了學會“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沒有學過經濟學的話,可能對“經濟”這個詞還只停留在錢的多少概念上;但是經濟學會教會你沉沒成本、邊際效應、資產負債(會計)……這些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要的理念。再比如說,如果你沒有學過物理,可能會認為“重的物體下落更快”,但是學了物理你就不這麼認為了。哲學會教給你辯證思考,博弈論幫助你決策,數學讓你看清一切變化的底層規律,編程讓你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使世界產生一點微小的變化……學習知識與技能就是為了能夠看懂我們的自身經歷,並解釋我們所處的世界。

系統化學習方法有5個重要元素:價值感、目標、提升、實踐、融合。

接下來就從這5個方面談談如何“有效學習”。


這種能力,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圖片來源:699pic.com 咕嚕


1、價值感

如果你本身不想學一種技能,你是不太可能學會的。這並不難理解,學生時代,我們總是對於“自己喜歡的課程”或者“自己喜歡的老師教授的課程”學的更好,而如果你本身不喜歡某一門課,或者壓根就學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想要學好是非常困難的。

熟悉我的小夥伴都知道,我中學時學的最好的科目是語文,但是大學讀了電氣工程,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對於這個專業提不起任何興趣。後來漸漸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學習的過程而非專業本身,開始享受“從不懂到懂”的過程,享受構建知識體系時的掌控感,享受解出難題時的徹悟,於是那些專業課也不那麼討厭了。

我們必須認識到自己打算學的知識是有價值的,而且能夠發現其中的意義,才更容易學得好。如果你為了學習一門課程而必須要讀一本書的話,不要總是想著為了應付考試,那樣會讓你的學習經歷痛苦而沉重。你可以先選擇書中對你有實際意義並且能夠引起你興趣的內容來學,這樣成績會更好,而且學習過程也更加愉快。



2、目標

小階段的學習目標可以是一天完成多少題目、正確率達到百分之幾,長期來看,無論哪個專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共同的學習目標:

理解某一專業的基本邏輯,並藉此搞清楚專業知識是如何按照基本邏輯結合在一起的。任何專業都有最基礎的底層理論,它們就像是建造高樓大廈的地基,其他的知識如同交錯的鋼筋,環環相扣,構築成整個學科體系。比如說,要想學好《信號與系統》,那你就必須學好各種變換;想要學好《電路》,從基爾霍夫電壓、電流定律開始就要留心。



3、提升

如果你學電氣的第一門專業課就是繼電保護的話,多半會被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和複雜的公式嚇退;如果你學鋼琴第一首曲子就是《悲愴》,大概今生再也不想碰琴鍵了。最有效的學習活動,是學習未知領域對我們來說最簡單的部分,然後循序漸進,一點點提高難度。即走出舒適區,遠離恐慌區,留在學習區。

走過入門的階段以後,你需要有針對性地打磨技能,這個過程需要運用到“刻意練習”的原則,即持續關注重難點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叫做“監控”,就是觀察自己學的怎麼樣。不要懼怕犯錯誤,當我們知道一道題做錯時,大腦會提醒你“這裡很重要”,記錄下自己的錯誤(對於還在讀書的同學來說是“錯題本”或者“錯題標記”,對於已經工作的小夥伴可以是“工作日誌”),或者參考同學、同事對你的評價。



4、實踐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做“生成效應”,就是說自己加工、處理過的知識比別人直接告訴你的知識更容易被記住。這個現象很好地解釋了 “為什麼聽老師講例題的時候都會,合上書自己就不會了”,還有“用熒光筆劃重點對學習幫助不大”。你可以通過背誦、複述、不看答案獨立完成一道題目等方法來實現“自我測試”。當別人給你演示過一種技能以後,要想真正學會它,一定要馬上動手親自實踐一下。


這種能力,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圖片來源:699pic.com 咕嚕



5、融合

有效學習的本質是看到一個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繫。當你接觸到一個新的概念時,大腦裡會自動跳出兩個問題:有沒有哪些以前見過的相似的事物可以解釋這個概念呢?這個概念和其他領域、其他課題有什麼聯繫?

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即在不斷的實踐與反思中,達到新知識、過往經驗與其他知識的融合。這裡給出了“融合”知識的通用步驟:

1. 理解階段。這一階段需要觀察發現問題的核心概念與性質。比如說你拿到了一個需要完成的新課題,你會去知網搜文獻,去圖書館借閱各種相關的書籍。大致瀏覽一遍之後,問問自己:未知的問題是什麼?我現在掌握了哪些數據?

2. 規劃階段。這一階段用來規劃解決問題的方法。剛才我們已經對手裡現有的資料有了大致的理解,這時候要去主動尋找已經有的數據和未知問題之間的關聯,參考前人的一些解決辦法,試著設計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比如說建模或者一個可執行的設計方案。

3. 計劃實施階段。即執行上一步列出的方案。

4. 回顧階段。經過前一階段的實施,列出的幾個方案孰優孰劣已經一目瞭然。有了這一次的經驗,下次處理類似問題的時候你就會對怎樣設計、哪種方案可行性更高心中有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