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漢族的地位有多低?

61508370


漢人在清朝真的是民不聊生呢,但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好像是唐朝人寫的。

清朝在入關之初的確為了讓漢人屈服採取了很多野蠻的政策如屠殺、剃髮等等,但是就好像一滴水終歸會被大海吞沒,滿族和漢族之間的同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清朝入關時曾經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一樣,為了抵制剃髮易服,甚至引發巨大的社會反抗,例如嘉定三屠,但是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統治氛圍由嚴苛變得柔和,滿族統治者大力推崇儒家文化,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親貴,迅速漢化,漢族官員大量增加,順治以後官方對民間是否剃髮易服已經不再嚴格要求了,甚至連皇帝在宮中都穿起來漢服,玩起cospaly。到了清末民國政府頒佈剪辮令,可令人意想不到剪辮子居然遭受到了巨大抵制,有的甚至高呼頭可斷辮子不能剪的口號與警察爆發了激烈的衝突,讓民國政府頭疼不已,直到民國1930年代有的依然留著辮子。

有清300年漢族名臣輩出前期的如范文程、陳廷敬、郎廷佐、張廷玉、劉統勳、劉墉、孫嘉淦、于敏中、嶽鍾琪、楊玉春等,無不為清朝立下了赫赫功勳,尤其是范文程更是被清朝稱作有贊襄佐命之功勳,其家族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不衰。劉統勳、劉墉父子更是被稱為父子兩代宰相,乾隆賜宅准許在內城居住,張廷玉更是被恩准配享太廟的惟一的漢族大臣。後期如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林則徐等,哪一個不是歷任封疆,匡扶社稷,是清朝的棟樑之才。

清朝雖然禁止滿漢通婚,防止滿族漢化,但是從上到下無論親貴還是平民都不可避免的漢化了。乾隆的皇子十一皇子永星成天一幅名仕派,甚至給自己取了一個馬一角的別號,連乾隆都對他嗤之以鼻,說他附庸風雅,完全沒有了滿族淳樸之風。按照清朝的規定旗人尤其是不需要科舉考試就可以直接做官的,但是入關後的滿人覺得自己總是被身邊的漢人嘲笑野蠻粗鄙,沒有文化,於是有一大批人也刻苦讀書,考上科舉來向漢人證明自己並非野蠻之人,咸豐時期的大學生百俊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直到清末慈禧才宣佈解除滿漢不通婚的禁令,但是早在兩百多年前滿漢就已經開始通婚了。著名的康、雍、乾三朝君主的後宮中就有許多漢族美女,前幾天熱播的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瓔珞就是漢人出身,是日後嘉慶皇帝的母親。在民間更是沒有了這麼多禁忌。旗人在清朝享有特權那是對一部分上層貴族而言,而大多數下層旗人而言,他們的地位甚至不如普通漢人,一生窮困潦倒,能取上一個媳婦就是萬幸,哪裡還管是漢人還是滿人呢。

綜上所述,清朝相比我國曆史上其他朝代的民族政策更加包容、開放,奠定了今天中華民族的最初雛形,開拓了疆域,為我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小川說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和誰比?

要和元代蒙古人的制度比,滿清自然還算好的,至少不會殺死一個南人賠一頭毛驢。


首先,滿族人尤其是八旗,有著種種特殊的優待政策。

八旗不用工作,只要名義上當兵、當差,就有所謂的鐵桿莊稼,也就是國家免費發給的生活費。

旗人當兵是代代世襲的,不論天災人禍都能按時得收益,而且糧餉待遇高於漢人的綠營部隊,又不象綠營部隊那樣經常需要出去打仗。其實,清朝中後期,八旗兵根本就不能作戰,整天逛妓院嫖娼,茶樓喝茶,戲園子裡聽戲,等於國家白養著他們。

所謂的京城文化,有相當一部分就是這些八旗子弟玩出來的,比如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反正有錢有閒,就將吃喝玩樂發揮到極致。

自然這些生活費還是漢人老百姓的血汗錢,這是標準的民族壓迫。

另外還有諸如做做官特權,司法特權,經濟特權等等。滿族的科舉考試錄取率遠遠高於其他民族,還有一些官職只招收滿族人。

滿族人犯罪,處罰比漢人輕得多。


其次,清代的種族隔絕政策。

種族隔絕並不是只在非洲才有,滿清也有。

清代各大城市都有滿城,裡面居住的是單一的滿族人,尤其還駐紮八旗兵駐守。

建立滿城的初衷是,希望滿族尤其是八旗和漢人隔絕開,不要受漢人太多影響,減少漢化程度。

遺憾的是,因滿族過於落後,絕大部分人很快漢化。很多滿族人和漢人雜居,滿城逐步失去了意義。

不過,在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中,滿城仍然是滿族的保護神,也是最難攻打的地方。


還有,清代的不通婚

很多人不知道,清代滿漢不允許通婚。

滿清初期,滿漢擅自通婚是重罪,可以殺頭。

即便是滿清皇族,最多是男人可以娶漢人女子為妾,但絕不能為妻。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為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孔子的後人以籠絡人心,還讓她先去認一個漢人的乾爹,以迂迴這個制度。

直到光緒時期1902年,才開放了通婚的限制。

直到今天,東北內蒙古的原八旗中一些曾有官職的大戶後裔,還有不少不願與漢族結親。在一些70歲以上的老人的觀念中,還在堅持“旗民不結親”、“滿漢不通婚”的傳統風俗。常常發生干預子孫與漢族結親的事例。


除了以上這些外,哈有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總之,漢人在清代就是二等公民,什麼都不如漢族人,連通婚都不行,但日子大體還是能過下去的。滿族有各種優待政策,但也保證漢人有口飯吃,也能通過科舉當官,也可以通過做生意發財,也有基本的司法保護。

這也就是滿清能維持200多年的原因,但民族的壓迫是客觀存在的。


薩沙


現在清宮電視劇中,皇上召見漢族大臣都是跪著,皇上喊平身,大臣才站起來,其實不然,真實的歷史是大臣見皇上都是趴著,皇上喊平身的意思是跪直了,漢族大臣還不能稱奴才,得稱臣,並且在清朝開國之初。漢族官僚不得居於內城,直到康熙時期才允許個別人進入內城居住。漢族在清朝就是二等民族,康熙大帝雖然被我們漢族的歷史學家稱為千古一帝,但對漢族及其蔑視,多次當眾辱罵漢族大臣,這在本作者讀康熙起居注的時候,多次發現。在為滿族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官僚范文程等還被放入《貳臣傳》裡。

清朝的帝王真正從內心裡看得起漢族官僚的也就是雍正皇帝。在乾隆朝有一個七十多歲的兵部尚書,在長達兩個小時的跪奏中心臟病突發,竟然猝死。在清朝滿漢不通婚,乾隆為了籠絡人心,讓一個公主認漢人為乾爹,然後嫁給孔子的後裔。 在整個政治體制當中,領班軍機大臣都是滿族,各地總督督撫大多也是滿族,滿族佔有絕對統治力量,直到太平天國起事,八旗的綠營兵腐朽衰敗之時,漢族官僚才被得到重用,擔任各地總督督撫。但是,滿族統治者在骨子裡是不信任漢族官僚的,清末新政的時候搞了一個皇族內閣,九個人中7個都是滿族親貴,令漢族官僚大失所望,更加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的滿族,為何能統治幾億人口的中國呢,個人認為還是文化的因素,只要你統治者認同孔孟文化,其實漢人都認為誰當皇帝都一樣,都是為了混口飯吃。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秦右史


這個問題得分時期與階層,因為清朝兩百多年的時間,不同時期、不同階層的漢族地位並不相同。

先來看中下層漢族。

無論在哪個朝代,中下層尤其是底層漢族的人口數量都是最為龐大的,然而他們的地位卻往往是最低的,清朝如此,明朝、唐朝同樣如此,這是帝制時代的固有屬性,即壓榨底層民眾。

不過清朝的中下層漢族也要分兩個時期來看。

第一個時期就是清朝前期,即清朝從建立崛起到一統天下的過程,這時期的中下層漢族是非常慘的。

眾所周知清朝的前身是後金,而後金的建立者努爾哈赤嚴格來說算是個野蠻人,多次劫掠漢地,擄掠漢民,將他們當作女真人(滿人)的奴隸,肆意凌虐。

隨後的皇太極更為高明,進行帝制集權化改革,但後金(清)的社會性質導致他仍然要劫掠漢族作為奴隸,以促進後金的生產。

再之後,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奪取天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之變等等,為了鞏固統治,多爾袞進行了強硬的剃髮易服令,掀起一陣陣腥風血雨,這是漢族最為慘痛的記憶。

此外多爾袞頒佈的圈地令完全是官方縱容滿族貴族和八旗官兵強佔北京周邊的漢人土地,無數百姓流離失所,以至於"流民南竄,有父母夫妻同縊死者;有先投兒女於河而後自投者;有得錢數百,賣其子者;有刮樹皮抉草根而食者;至於僵仆路旁,為烏鳶豺狼食者,又不知其幾何矣"。

接著就轉入了第二個時期,即清朝中後期,是清朝社會逐漸趨於穩定並慢慢崩潰的過程。

康熙帝為穩固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廢除圈地令、滿漢隔離等等,不過滿城都是設在城裡,而當時人口的絕大多數,都在農村,滿人對廣大漢族的生活影響不大。

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等一系列改革之後,土地的佔有率直接和賦稅掛鉤,的確在短期內抑制了土地兼併,這樣,清朝又走上了其他封建王朝一樣的道路,發展到頂峰,然後衰落。這時期的中下層漢族,與其他朝代沒有太大區別,有口飯吃就能活,至於誰當皇帝,他們不關心。

再看上層漢族

上層漢族就是清朝的高官,清朝初期的漢族高官基本都可以稱之為漢奸,清朝依靠他們取得了天下,但給他們的待遇卻不怎樣,大部分漢奸的官位並不高,死後的待遇更差,有幾位具有突出貢獻的還被乾隆帝放進了《貳臣傳》。

但隨著清朝的逐漸平穩,科舉制的逐漸實施,一個必然的趨勢就是漢族人才碾壓滿族,清朝要是想穩固統治,必然要任用漢官,所以漢官的地位隨之提升。

康熙帝為安撫漢官,經常表示“滿漢皆朕之臣子”、“滿漢一體”,他在康熙九年(1670年)三月頒佈詔令:“滿漢官員職掌相同,品級有異,應行畫一”。

從康熙年間開始,順治年間“各省督撫盡用滿人”的不成文規定被廢除,漢臣開始染指封疆大吏,如果加上那些漢軍旗的大臣,數量甚至超過滿人。

再加上康熙帝為加強皇權,設立了上書房和南書房,其中大臣幾乎都是漢人,要知道南書房大臣名義上是陪著皇帝讀書,實際上是記錄軍國機務的,聽皇帝的決策,地位相當於總督,這已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之前滿漢復職、滿比漢高的制衡傳統。

在朝廷地位上升的同時,漢官漢官的生活待遇也部分得到改善。康熙時期一改順治時期漢官不得居內城之例,賜宅於內城。許多原來只惠及滿洲大臣的恩惠,如太醫醫治等,也都可以賜給漢官。

這還只是前中期,到了清末,八旗和綠營爛到了骨子裡,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首的地方漢族地主勢力崛起,可以確切地說,是他們在撐著清朝這艘破船,這時候漢官的地位自是前所未有。

詭異的“底層”漢族

其實還有一類漢族的地位比較詭異,那就是“包衣人”,在滿語中,這就是奴才的意思。按理說奴才地位都很低,但也要看是誰的奴才,如果是皇帝的,那自然大大不同。

如和珅就很喜歡在乾隆帝面前自稱奴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事實上,皇帝的奴才地位真的很高,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

至於其他八旗貴族的“包衣”,那地位就很低了,幾同於奴隸。


平沙趣說歷史


有清一代,滿、漢關係確實充滿著矛盾。

在清朝的統治下,我們自然不能說漢人的地位與滿人是可以等量齊觀的,但是若說漢人的社會地位很低,這也不是客觀事實。

不過,既然這個問題已經假定了漢人的地位較低,我也就從這個角度出發,談談清代官場上的情況。

以朝廷的兩大中樞機構內閣、軍機處為例,滿臣的地位肯定是高於漢臣。其中,乾隆十三年(1748)規定,“始定製滿、漢大學士各二員,遇歲時、慶節、朝會,侍班漢大學士位在滿大學士下” 。至於軍機處,領班軍機大臣一般都是由滿臣擔任,當然也有如於敏中等漢臣的例外。

在政務執行機構的六部中,旗人的地位也高於漢人。六部慣例,設滿、漢兩尚書、四侍郎,在堂官們議事之時,“往往勢力較重者一人主之,則其餘皆相隨畫諾,不復可否”。換言之,只要是滿尚書當政,該部意見自然有他壟斷。六部的中低層職官,也基本被旗人壟斷,以至出現“八旗之人不及漢人什百分之一,八旗之京官乃多於漢人數倍”的局面。

八旗成員還有做官的特權。按照慣例,滿臣不需要通過科舉入仕,例如,“滿、蒙、漢軍大學士,不必盡由翰林出身”,“滿洲、蒙古人由部郎改授給事中、御史等官,不必專用科目出身,凡在廉能才幹者,皆可薦用”等等,都體現了這點。

另外,朝廷還設有專缺制度,指定哪些職位由哪類人擔任,包括宗室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內務府包衣缺和漢缺,很明顯漢人的機會是少於旗人的。



以上就是從官職制度的角度,對漢人在清代地位的介紹。


HuiNanHistory


提到這個問題!也說兩句吧。

本人也算是是一個歷史愛好者,畢竟讀史使人明智,忘記歷史等於忘記了過去!大學期間雖然不是學歷史,但學習之餘也發燒友的看了一些書籍。

整個清朝的統治是已滿族為核心,和蒙古族為盟友的,滿蒙八旗是最高統治階級,算是核心骨幹,漢軍八旗算是普通成員,綠營基本算外圍成員,整個國家殘留這強烈奴隸制痕跡,所有的漢人都是滿人的奴隸。只要是滿族人,都是有特權的。對比滿漢的差別:

  1. 滿人一出生都會被政府財政養起來,每月都有固定銀糧,不必繳納賦稅,不必從事勞役,所以滿人基本不必為生活所擾,有錢有閒,於是打獵、熬鷹、玩鳥、鬥蟋蟀,各種吃喝玩樂,形成典型的制度化的食利階級。整個滿族基本是被漢人勞動成果養起來的。

  2. 官員體系也嚴重傾向滿人。蠻族人稍微有點特長才幹都可以被徵召為官員,受到重用,不一定需要參與科舉。並且中央的各個部門的主官、地方總督必然會是滿人,漢人只能是副手。

  3. 在文化上對漢族的文化高壓閹割。漢族千年來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的傳統被“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屠殺政策下,改成了遊牧民族特徵明顯的非常難看金錢老鼠辮。僅僅因為髮型問題就可以對漢人進行肉體消滅。廣開文字獄,漢族多元化的文化和書籍被毀滅性的滅絕。造成文化斷層。

  4. 從前期順治動不動就想統治不下去就回後金,到八國聯軍入北京時,大批老百姓成為了帶路黨,側面反映出滿漢之間的隔閡,以及漢人長期被壓迫對滿人統治的不認同和冷漠。

總之,漢人只是清朝的被統治和底層,處於排擠和剝削壓迫狀態。

華墨show


這個問題要分階段而言,不可一概而論。清初入關,面臨各地激烈反抗,清廷要依靠明的降官降將來打天下,這時漢人在朝廷裡地位不低,如范文程深得太祖、太宗、多爾袞寵信,言聽計從,洪承疇受命經略江南,也是權勢極大;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受封王爵,李永芳娶了努爾哈赤的孫女…這些人地位就比許多滿人高。漢人淪為二等地位,是三藩之亂以後的事,康熙帝從此對漢人嚴加防範,大權都在滿臣之手,漢人只是配角了。地方軍政大員也大多是滿人,到鴉片戰爭時,漢人任督撫的只有林則徐、鄧廷楨等數人而已。

至於民間,要說歧視嗎,也有那麼一點,就是滿漢分城,但有一點要指出:"滿族"在清朝的概念實際上是指"八旗",而八旗內卻有大批漢人,這些人所得到的待遇實際上和滿人相差不多,沒有什麼歧視。如曹雪芹就是漢軍旗人,其祖母是康熙帝的乳母,曹門富貴,非一般旗人可比。但是不在旗的廣大漢民,確實要比滿人低一等了,各種待遇都不如旗人。

到太平天國興起,由於八旗子弟腐化無用,清廷不得不起用湘、淮軍,從此,漢人軍閥、官僚勢力越來越大,到晚清時,從中央到地方,大權都在漢人手裡了。如袁世凱的直隸總督府(在天津),被梁啟超稱為中國的"第二政府",因為朝廷重要決策都要徵求督府的意見。地方上則更不必說了,督撫基本上全是漢人,對朝廷的命令愛聽不聽,全憑他們,如慈禧對各國宣戰,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就表示決不奉行!東南各省也拒絕"勤王",實行"東南互保"。

所以,清朝漢人地位不如滿人,是指"三藩之亂"後到太平天國初興這一段吋間,並非貫穿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


阿斌270202161


中國歷史存在兩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大一統王朝,元朝和清朝。相比元朝,清朝對漢族的政策有了明顯的進步,但滿族作為統治者,地位必然要高於被統治者,由於滿族在人口、經濟、文化相比漢族,均不佔優勢,為鞏固政權,滿族必然要在拉攏與排斥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清朝統治者為避免滿漢矛盾,實行“旗民分治”的政策,但在各種規定中,均是旗人高於民人。官制上,漢員班列皆在滿員班列之下,為保證滿族貴族的統治地位,清朝特設“官缺”制度:

所有官職崗位分為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補授。

其中滿官缺對於漢官缺,且都是要害部門的重要職務,漢缺都是次要職位,嚴禁漢人補滿缺,但滿人可以補漢缺。比如:

京城內外文武要缺,滿人多於漢人;地方上,總督一級多由滿人擔任,知府、知州、知縣則多由漢人擔任。而邊疆大吏如駐防將軍、副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則由滿人專任。

特定時期的圈地令、剃髮易服。圈地令下,滿族貴族霸佔漢人土地,實行“投允”政策,強迫漢族農民投充成為滿族貴族的“包衣”;剃髮易服眾所周知:

“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戴絨帽,務要束腰;女人不許梳頭、纏腳”

清朝統治者把剃髮易服作為是否歸順清朝的標準,這一舉措曾激起江南漢族的反抗。


五味社


不邀自答。

作為一個生活在民族雜居的遼南地區,並且研究過地方史的人來說,我想我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我祖宗明朝時候就從山東到了旅順,然後一直在遼南一帶繁衍生息,經歷了幾百年發展也是遼南地區人丁比較興旺的大族,祖上也沒少和旗人打交道。我們家族基本都會各家出錢聘請西席先生教子弟讀書,有幾個是旗人。因為旗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底層八旗子弟年滿十六歲就要選丁補兵缺,但是能補兵缺的都屬於少數,大部分人都是閒散旗人。這些閒散雖然理論上屬於國家預備役軍人,但是他們仍然要自謀生路,因為朝廷只給當公務員、軍人以及國營農場職工的旗人發工資,他們有文化的基本都是當教書先生,沒文化的只能打工出大力。但是旗人有《逃旗法》的限制,未經允許離開旗營三十里就算逃旗,輕者就是黜出旗籍,全家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重者本人斬首,全家流放為奴。所以這就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是旗人勞動力過剩,二是旗人勞動價值降低。畢竟勞動力多了,想工作只能壓低報酬。所以我們家族的西席先生,只要是旗人,全家過得都是緊巴巴的,更嚴重的是往往連粗糧鹹菜都吃不上,只能東家管飯時候省著吃點,帶點飯菜回家給一家老小填肚子。好在中國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哪怕是再不寬裕,每逢年節依然要準備些糧食豬肉或者是些散碎銀子給西席先生送去。

這種事越到清末越明顯,越來越多的旗人補不上缺開始出去打工,甚至八旗婦女都拋頭露面出去給人打工,通過給人洗衣服、做針線活來賺點零錢來貼補家用。一般漢人婦女都是在家操持家務,賺錢養家那是男人們的活,而八旗婦女還要出來受這些苦,也是讓人唏噓不已。

據我所知,歷史上在復州城一帶都有旗營,現在基本都成村莊了,但是依然保留很多清朝時期的稱呼,比如正藍旗、白旗屯等,所以時間長了,很多生活方式上大家都一樣了,比如說旗人也帶了遼南口音,並和漢人一樣學會了生吃海蠣子;漢人也和旗人一樣,在屋子裡鋪上萬字大炕,給女孩纏足的也越來越少了。也就是說,大家都一樣了,何分滿漢,比如一個漢人和一個旗人約架,兩邊帶的人都是有旗人有漢人,互相都可以為朋友打個頭破血流;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打完了雙方主動和好,又去喝酒攀交情去了。所以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對漢人來說,曾經的征服者變成了朋友;而對於旗人來說,曾經害怕他們的被征服者也成了哥們弟兄。

這種情況在各地都普遍存在,曾經的征服者融入了當地,而曾經的被征服者也接納了這些新鄰居。杭州將軍特依遜從小被寄養在乳母家,乳母家當時已經有六個兒子了,所以特依遜在乳母家就成了老七。老七從小就和奶兄弟老六特別要好,勝似親兄弟。有一日,特依遜正在杭州校場訓練部隊,老六從福建過來找老七借錢,特依遜部下聽不懂福建話要毆打老六,被特依遜制止。兩兄弟用福建話相互交談,一塊坐著車回府,杭州官員紛紛宴請老六,老六不識趣說了很多他和特依遜小時候的破事,特依遜也不以為意。等到老六要走的時候,特依遜不僅給了老六千金之資,還派兵護送老六回福建,這等於向福建官員宣告老六是我特將軍的家人,你們不得欺侮。

所以,對於底層旗人來說,其地位不一定比漢人高到哪去,反倒是因為限制旗人人身自由的八旗制度而愈加赤貧。如果說真正地位高低之分的,那是在上層官場,而不是在底層。即便是滿漢高層,他們都同樣是愛新覺羅家的高級管家,本質上沒什麼高低之分,頂多就是打天下座天下的思維,旗人為愛新覺羅家的江山出力最多,所以多點上升的渠道而已,而且僅僅侷限在八旗軍事貴族。對於漢人高層來說,底層旗人和底層漢人同樣都是臭苦力,如果一個旗人跑到紀曉嵐府上說你姓紀的是我們滿人的一條狗,紀曉嵐只有兩種反應,要麼綁了送內務府治罪,要麼當瘋子痛打一頓。

總之就是一句話,清朝旗人地位比漢人高這句話,是一句屁話。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漢人在清朝地位還是非常高的,八旗看起來待遇好,其實非常苦。清朝很多看起來是壓迫的政策,其實也是為了保護漢族。比如,旗民不通婚,就是一個保護漢族的政策。

如果這些滿洲旗人地位再高,有黃帶子,職位再高,在內務府當官。也不能娶漢族民女為妻。這其實就避免了駐紮在全國各地的滿蒙漢八旗當中有些人利用權勢,到處強搶民女為妻為妾。

旗民不交產,其實也是保護漢族的政策,目的同樣是旗人無法通過權勢強賣漢人的房產田地。如果這些都放開的話,在八旗駐軍的地方,強搶民女為妾,強行低價購買民房田地的事情就會越演越烈。

另外,八旗其實不舒服,八旗就那麼幾十萬人口,從清朝入關一直到清朝後期,東北駐防八旗這種年年打仗的不說了,就是北京八旗軍在乾隆時期,就徵召打準葛爾汗國,打大小和卓,到緬甸,去尼泊爾。

出兵越南,攻擊大小金川等等,連年累戰,拿個3兩白銀軍餉很多嗎?八旗軍打仗,不用勞費普通百姓,自己帶幾匹馬運載武器和物資。清朝和明朝一樣,大批量徵召漢人農民不種地了,發動去打仗搞運輸,做後勤,就是善政了?

西北大起義,南方苗瑤起義大部分都是當地人認為,清朝事事,偏頗漢人,才造成的大起義。具體有興趣,各位可以自己看書,不方便寫出來。

說清朝漢族地位低,無非就是八旗軍有工資,但是,八旗軍在清朝200多年,擔負起從西藏,青海,新疆,外蒙,一直到外興安嶺的所有哨所保衛和巡邏。一直到,左宗棠出兵收復新疆,6萬清軍,還有金順帶領的2萬八旗軍。

八旗入關只有50萬人口,就是清朝滅亡的時候也只有150萬人口,就這麼一點人口,在整個清朝200多年,承擔起從西部一直到北部萬里邊疆地區的所有哨所巡邏任務,參加的戰爭上百次,將我國領土擴大一倍。

作為一個專業從軍,不準經商,不準買地,只能拿著3兩白銀世代從軍集團,如果這些事情都發動普通農民去做,帶來的痛苦更大,看看明朝就為了守衛一個九邊,養了幾十萬軍隊,每年發動幾百萬農民去修長城,運糧食,更加勞民傷財。

其實當時很多八旗子弟也很痛苦,大部分人都不願意長年累月輪換去邊疆戎邊,也想和漢族男性一樣做買賣,當地主,學手藝。可惜不行,他們只能當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