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只有20万人,为何能够征服明朝?

biubiuBO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大体如下:

第一,兵在精而不在多。

这是千古的名言。

有战斗力的部队,1000人可以打败1万人。

无战斗力的部队,10万人也不过1000人,反而会消耗大量给养。

清军入关部队虽然只有约20万,但战斗力都是很强的。

入关时,满洲八旗有310个牛录、蒙古八旗118个牛录、汉军八旗164个牛录。以满洲每个牛录300人、蒙汉每个牛录200人的平均值推算,则总数为14.7万人(满洲八旗约9万人、蒙古八旗约2万人、汉军八旗约3万人)。另外加上天佑兵、天助兵、外藩蒙古兵、朝鲜兵等等,总计约20万人。

以八旗兵为例,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最强的几支军队。

明军和八旗兵的野战中,几乎没有一场占上风。

后来虽然八旗兵腐败,接替他们的绿营兵战斗力较差,但仍然在满清前期和中期也打过很多战役,从南方的缅甸打到北方的蒙古,胜多负少。

再说,其实20万大军也不算少了。

壬辰倭乱期间,大明军队远征朝鲜,也不过长期保持10万兵力。

明军为了剿灭满清,破釜沉舟的萨尔浒战役中,明军不过8万多人。

而李自成去山海关打吴三桂,其实作战部队也就6到8万人,其余都是民夫。

以满清20万大军的精兵,已经可以在大明内部打赢任何一场战役。


相反,明军则是大明末年的军队,战斗力虚弱,军饷都拿不到,很多干脆就是混口饭吃的流民组成。这些军队兵力再多,形同民兵,其实不能和正规军对抗。

第二,清军入关后飞速壮大。

入关以后,由于崇祯已经死了,大明乱成一锅粥,大量明军来投靠,总数不下几十万人。其实早在入关前,吴三桂的明军投靠满清就有五六万人。

再比如满清大军杀到江南的时候,号称80万大军的左良玉正在和马士英内讧。

见到清军趁虚而入杀过来,左良玉的这些部队全部投降清军,一般认为投降的部队最少也超过20万人。

满清军力一入关就飞速增加,不是区区20万了。


第三,明朝内讧太激烈。

可以说,明朝完全是毁于内讧而不是外寇。

即便是满清20万大军,如果大明没有内讧,满清征服中国可能性很小。

但事实上整个大明内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是大规模内讧。

各股农民军、南明各派系军队、地方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互相攻杀,一盘散沙。

这就是满清绝佳的机会,可以轻松地各个击破。

如果大明能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集中国力和军力和满清打持久战,满清很有可能连关都进入不了。即便能够入关,也很难站住脚。



况且,满清内部问题也很多,各部落头领有很大权力和自己的部署。一旦满清遭遇持久战,或者遭到很大的失败,内部也很可能会出现内讧,就像以前的突厥、匈奴一样,自我毁灭。


萨沙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饿狼传说”。

入关前,努尔哈赤并没有料到自己和后世子孙可以成功入主中原。这是因为努尔哈赤基于自身实力,通过兼并东北各个部落后,有了一定的实力基础,但是体量依然不够大。

所以,后金最后能成功打败明朝,入主中原,准确地说,他们选择了一种更有“性价比”的战争营销模式。


“性价比”本是商战中常常用到的术语,尤其是小米模式的成功,让性价比更加深入人心。那么战争中的“性价比”该如何理解呢?

战争性价比,我们可以理解为,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争回报。

而努尔哈赤所做的一切都是符合性价比原则的,后世子孙谨遵祖训,如法炮制,持之以恒,把握机会,最终获得成功。

努尔哈赤在关外做了三件事,奠定了战争“性价比”。


1.靠制度降低军事成本,提升战争性价比。努尔哈赤率先创建的八旗制度,成统一三大女真部落的致胜利器。由于兵民一体,兵员有保障,生产力高,战斗力强,军事成本有效降低。尤其是军事先行,为形成稳固的上层建筑提供了实力基础,

2.靠提升文化提高凝聚力,有效降低分裂风险,形成内部向心力。努尔哈赤创建满文,摆脱民族落后的文化现状。在那个时代,文化是核心竞争力,军事强大和文化崛起,是努尔哈赤能够反叛明朝、篡逆上位的根本保证。

3.编织谎言,成功掩盖政治野心和企图。他发布七大恨,掩盖了自己谋逆篡位的野心,利用关内明朝内乱,天灾人祸的混乱局面,趁机造势,“远交近攻”,扫除障碍。

这三件事让后金内部稳定,尤其是,当明金战争全面爆发后从来没有出现内乱局面。众所周知,“攘外必先安内”,努尔哈赤发动叛乱后,在统一内部方面是可圈可点的。


努尔哈赤制定的八旗奖励制度,让八旗兵战力爆表,把过去习惯于抢掠的“野蛮人”一步步训练成能大硬仗的满洲勇士。尤其是让那些打家劫舍、好勇斗狠的人冲锋陷阵,奖罚分明,用战功一改了过去乌合之众的土匪流氓习气。

皇太极继续贯彻战争性价比模式,赢得了战场主动权,一击而中,战争的天平向他们倾斜了。

如果说,努尔哈赤起初还只是为了另立门户,“单干”,不和明朝玩了,还只是一个叛国者,那么到了皇太极时代,他已经完全洞悉了中原现状,依靠汉臣,运筹帷幄之中,伺机而动,将自己彻底转变为“颠覆者”。

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下北京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关外皇太极那里,他大为震惊,预感到一个强大对手对自己正在逼宫。

他进退两难。


从没见过李自成的皇太极,对这个明朝的搅局者,如雷贯耳,对其发展势头十分之忌惮,以至于如鲠在喉。尽管此时的洪承畴等汉臣都认为,已经到了入关的极佳时刻,但他依然有所顾忌。这完全是处于对对手不了解的一种本能的惶恐之中。

一方面,他了解自身实力,军力有限;另一方面,如果闯军战力超过自己,那么,别说入主中原,能不能保住东北这一亩三分地都很难说。他从明朝对辽东用兵的势头判断,如果明朝其他搅局者胜出,无论是谁都对自己不利。“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是谁都懂的。

为了探明闯军的意图和实力,他派人联络李自成,向他示好,千方百计表明自己,并没有独占中原的想法,希望和他能够一起打败明朝,平分天下。

从目前解密的档案看,这封洋洋洒洒的信,信里信外都透露出皇太极对自身的不自信和投石探路之意图。

然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如果这封信能及时顺利送到李自成手里,必然改变他对关外局势的关注,制定相应的策略。

比如,在对待关外清军态度上,要么交好,以时间换空间,从而在他和吴三桂交战中,不至于被清军偷袭。要么,和清军缔结某种联盟,顺水推舟,同样可以探明清军意图。

但这封信只是送到了李自成的边关,因为战场局势混乱,信没有送出来,而让皇太极的希望落空,对李自成的战略决策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所以,从皇太极给李自成的一封信就暴露出他对入主中原的犹豫和忌惮。直到吴三桂派人联络他,表明归降之意,并当即“剃发易服”表示了决心后,皇太极这才相信了他。

随后,皇太极在太庙举行誓师大会,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是15万精锐。包括,6万精锐骑兵,祖大寿和耿精忠带来的一万炮营和八万步兵。不仅如此,为清军提供后勤保障的马夫、辎重人员、兵器修理工匠、包衣奴才等杂役人员不下十万。

当吴三桂五万关宁军在一片石被大顺军六万重创而势单力孤、难以招架之时,以逸待劳的八旗军趁势掩杀,利用骑兵的冲击把精疲力尽的大顺军打得落花流水,混乱中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大将刘宗敏也因伤,落荒而逃。

至此,清军一路顺风顺水,成功入关。

明朝降臣降将,为清军开路,可谓,轻车熟路,带路党,让混乱的中原无可抵挡。

前有洪承畴降清,后有吴三桂献关,表面看是明朝文臣武将竞相唯清廷马首是瞻。

实际上,当清军入关后已经占据了上风,形成了“乌云压城”一边倒的单边优势。其势头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势不可挡。

这也助长了降清者“借力打力”,仗势欺人,如入无人之境。难怪很多人感慨,被清军追着吊打的明军,投降后,像打了鸡血一样,战力爆表,有如神助。正是军力一边倒的优势,让八旗军上下团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投降明军?!反而,越来越多的前明地主豪绅们争先恐后归降。

谁也不曾想到,归降清廷者竟然达百万之众,局势难以控制,一步步向满清方面发展靠拢,最终占据上风。这时候,你还说,清军只有20万吗?

明军最终成了运输大队,为满清提供了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保障。这仗还怎么打?


而后,虽有南明无数忠臣良将奋起抗争,但内部混乱,缺乏统一号令,你争我夺,被清军逐个击破,最终归于失败。

此刻,我的耳边想起了雷军那句著名的问候语,“ARE YOU OK?”~“ARE YOU OK?”,当明朝被“风吹雨打花飘零”而千疮百孔之际,满清却靠着自己的雕虫小技,一个金刚钻把瓷器硬是钻出了一个孔,而这个孔却要了明朝的命!

狼来了!还有带路的!还有仗势欺人的!

一个文明的中原经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疯狂洗礼,搅和得那是一个翻天覆地。从此,野蛮代替了文明,愚昧驾驭了进步,麻木、落后、野蛮奴役着这个国家。

这个时间是三百年!今天,有的人辫子还没有剪掉,甘心当跪族,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吗?

鲁迅说,站起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这才是民族精神的回归!


卓尔艾米


首先题目不对,明朝是清朝灭亡的吗

明朝作为一个中央政府,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上吊就已经灭亡了。剩下的南明只能算做拥立明朝宗室建立的地方政权。

当时的中原实际上已经是明朝遗老与李自成、张献忠正三分天下了。

其次清朝二十万只是指满人,并不是清朝的全部人口

1、清朝从他建立开始就不是单一民族的国家

在建立的东北尤其辽东地区本身就是满汉杂居之地,努尔哈赤有过屠杀但更多的是将汉人当做生产资料赏赐给八旗为奴,使得满人全都变成了职业军人,俘虏来专事生产。同时清朝建立后的明朝和朝鲜的战争使其获得了大量的人口,按照朝鲜记载清朝地二次入侵朝鲜虏掠的人口就有50万,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俘虏的人数肯定不少。

2、同时,清朝除了满洲八旗外还有,还有进入统治阶级的蒙八旗、汉八旗。

清朝由于满人人口数量过少一直注重拉拢其他民族的人。在最开始建立的满八旗制度时,308基本单位牛录中其中92个是蒙古人和汉人。到皇太极时期,为扩大兵员要求其统治区的汉人每20人抽一人编入汉军旗。到入关前除了满八旗外,还有蒙古八旗129个牛录、汉八旗167个牛录。尤其是汉八旗,有说法虽然只有167个牛录,但人数比满旗人数都多,有25万。

再回看当时中原的实际状况

1、三家互为死敌。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的死仇自不必说,李自成和张献忠本是革命战友,但都在“革命”成功前想乘人之危下手吞并对方,使他么面对强敌不能一致对外。这就给了清朝各个击破的机会,同时三家期望对方被清朝搞死。

2、李自成失败将明朝最后精锐送给了清朝。晚明在崇祯手中精锐在一次次战争中都损失了,到明朝最后能打的部队就剩下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结果就是本来就善战的八旗军加上关宁铁骑去打一群没有头脑的农民军和有头脑但没节操的南明官僚。

结果就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因本文主要描写不同阵营的关系和实力,为连贯性本文将皇太极改名前的后金也写作清朝)


历史小知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题解,分别是入关前和入关后。

入关前,明朝从未在军事上压制过清朝,反而屡次被清军大规模消灭,而且清朝在入关前消灭了明朝至少三十万军队,其中大多数是明朝的精锐部队,尤其是在松锦大战之后,清朝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为何清军能够压制明军,除了满洲八旗战斗力更好以及火器更强之外,清朝的行政效率也远高于明朝,这是因为八旗制度管理层级简单,从低到高依次是佐领、参领、都统、皇帝这四级管理体系,官员数量远少于明朝,而且机构也没有明朝臃肿庞大。因此清朝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这也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入关后其实也简单,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不折腾。清朝入关后打出的口号是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同时废除三饷降低老百姓负担,再者在清朝入关前就已经开始儒家化改造,并吸纳明朝官员、知识分子加入到清朝的官僚系统,因此清朝在入关后能快速和明朝各个阶级达成共识。同时,由于清朝强盛的武力让人们认识到只有清朝才能稳定社会秩序,所以基本上全天下都接受了清朝的统治。毕竟没了明朝太阳也照样升起,生活还要继续,换汤不换药罢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历史只会把机会留给强者。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先来分析清朝。

首先八旗军的战斗力当时比较强。

满清崛起完全是因为李成梁想把努尔哈赤当做棋子制衡辽东各部以免力量失衡,同时由于他对杀害努尔哈赤祖父与父亲心怀愧疚,以及一系列明朝自己内部的因素,才使努尔哈赤失去控制,统一了女真各部。恰巧此时,明朝日薄西山,一点点衰落下去,努尔哈赤抓住机会,萨尔浒战败明军,从此辽东局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真正改变了满清命运的是他的儿子们。

一个叫黄台吉,一个叫多尔衮。

黄台吉改变了努尔哈赤的民族政策,这点很重要,这是入住中原的必备条件,如果这条不改,建奴始终是强盗。另外还强化了自身的政治及军事制度,愈发地趋于成熟。

还有个多尔衮。他在兄长死后掌握大权,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极其明智的决策,并让那颗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砝码——吴三桂,迫使他倒向自己。注意,是迫使,有点运气成分的。如果正面对抗,他不一定打的赢一个新兴充满希望的农民政权。

总之就是运气太好了。

最最最重要的是,满清统治者一直在吸纳明朝降将,积极向他们请教,所以他们才是满清夺取天下的最大功臣。

汉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我不得不说,那就是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整自己人比敌人还狠。

再来谈明朝。

那么明朝这边军队战力羸弱,原因是他从中期兵制发生了改变。首先土木堡之变本就损失很多精锐的军户,再加上国家安定以及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军户赖以生存的土地不断减少,军户地位也在下降,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军队缺额。再加上军官虚报人头吃空饷,所以明朝中期以后逐渐由世兵制转变为募兵制不仅给政府财政造成了大量的负担,而且军饷经各层官员层层盘剥根本无法发挥全部效力。我们知道,明朝政府其实一直很穷,明朝就算攒点力气也用不到地方,攒到了一点还要憋出内伤,于是慢慢内伤积累,就被内伤给终结了。

不得不说,发工资组军队真的是一种效率最差的办法。不管打赢打输,都要花钱。

不过明朝也到时候了,当利益划分出现冲突的时候,就是这个封建王朝衰落之日。

那么结果已经明显了,一个是被天灾、腐败、内斗蛀空的老旧政权,一个是雄心勃勃、内部团结、目标明确的新兴势力。这样当后者占据优势的时候,一大堆狗腿子都知道怎么做的选择题,当然就是优劣已分了。

不过还是提醒各位,明朝是亡于农民军,满清只是起到牵制催化的作用。


知行阳明道


应该说,清军能够征服明朝最大的原因还是对待汉人投降过去的人很重视,也让他们组成了汉八旗,在统一的过程中,汉八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汉八旗,就没有清朝的统一中国!


第一个大将军就是洪承畴的投降,可以说洪承畴为大清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后就是封为三藩的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位藩王,如果没有三位的一路向南向西的征战,清朝能够统一中国是个问题,或者说仅仅依靠满八旗的这些子弟们是做不到统一中国的,他们的军队虽然战斗力比较强,但是人员有限,毕竟真正的战争是要消耗人力的,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使损失更小,他的军队的人数还是有限的!


鹏程日志


为啥?因为一盘散沙,我们回到满清入关时中国的状态,北方有大顺政权,四川是大西政权,南方是南明。总体来说当时中国汉人分成了这三个政权。

假如是这三个政权团结抵御外敌的话,满清是不容易入关的,可是你叫这三个政权团结,那基本上是痴人说梦。我们不说农民军和南明政府联合起来,就光说同属起义军的大顺和大西都水火不容,当年张献忠是拿下湖北的,但是他看到李自成也奔湖北来了,就赶紧奔四川去了。张献忠为啥要躲着李自成?因为他们早在一起反明时候两个人就有解不开的矛盾,如果两军会面肯定是兵戎相见,所以张献忠觉得自己实力不如李自成他才跑到四川去。网上很多人问李自成败了为什么不投靠张献忠?李自成很明白投靠张献忠自己不是有活路,而是死路一条。而且李自成确实也干了很多兼并其他农民军的事情,所以就清朝入关时,整个农民军都无法做到团结一致。

而农民军和南明政府更是水火不容,因为北京的崇祯政府就是被农民军给推翻的。所以在南明政府刚建立那时,国家政策就是要剿匪,而且是打算联清剿匪。所以说当时的中国就是一盘散沙,也形成不了统一的局面。因为这三方的彼此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所以只有等着满清来各个击破。

事实上也是这样,满清打大顺时,大西和南明按兵不动,灭了大顺来打大西时,南明还是不为所动,然后灭了大西就轮到灭亡南明了,此时已无力回天了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满清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了,不成功也难。明末自身的腐朽积重难返,加上崇祯皇帝不能知人善任人才,众叛亲离,想想北京城的皇宫太监都对其不满,打开城门放起义军进城,可想而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不灭亡才是不正常的。反观满清从前期就对人才相当重视,只要是人才,早期皇太极放下身段招降洪承畴,不择手段搞到麾下为其效力,不管你是汉人满人,搞不到手的反间计除之,袁崇焕就是例子。在有满清战略高度正确,志在必得。不同于农民军,只知道钱财女人享乐,不懂怀柔政策,不能团结可团结的力量,逼迫前朝的旧势力投靠了满清。加上多股农民军对明王朝重创,明军多线作战,首尾难顾,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吴三桂投降满清,满清坐收漁翁之利,天助满清。八旗兵说是二十万,实际也就十来万,但都是快马弯刀训练有素的虎狼之师,对付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对付没有正规军军事化,军纪松散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自然像秋风扫落叶,横扫中原。











遗失在密林深处


这是天意,非人之所愿也!

自古以来,或兴或衰,非取决于大国,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众人之天下。天赐与谁,则谁得之。古之大辽、金、大元,俱由小国而成为皇帝。大明朱太祖,原系僧人,赖天眷佑,起为皇帝也。岂有一姓人登皇帝位,永世不移之理乎?天运循环,有皇帝而废为匹夫者,亦有匹夫而起为皇帝者。此乃天意,非人之所愿也!

所以、上天赐“万历二十年不上朝”,使天命汗能一统女真”!(后、万历被噩梦吓醒,解梦是女真。华夏五千年,女真只一统过两次)

所以、上天赐“辽东三杰”,全部被腐明自己干掉

所以、上天赐“天命汗自沉船中,捞出红衣大炮”(最后这个,人工痕迹太明显,沉船里捞出红夷大炮,俺都不信啊)

哈哈...


绿巨人的生活


可以借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的各个利益集团表现就不难理解清怎么一统天下了,别说二十万八旗虎狼之师,就吴三桂宁都铁骑就可圈可点为鞑子打下半壁江山手刃永历帝,当然还有耿精忠尚可喜王辅臣等等助力。

最无耻的就是明崇祯帝的朝廷内部官员一个比一个无耻混蛋,魏忠贤余党打开城门欢迎李自成匪徒,东林党更可恨,贻误战机克扣军饷,投降比比皆是,崇祯帝固执自负,吊死煤山也是正常。总之一个腐朽政权灭亡不值得痛惜,王朝兴百姓苦,王朝亡百姓更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