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入关的清军遇上北伐的朱元璋的明军会怎么样?

某乃零陵上将邢道荣


我认为会有特别大的难度,也可能会被反杀。首先我这样说是根据对比他们的对手后得出来的结论,绝对不是信口开河!



1368年元惠宗出逃大都,坐镇蒙古继续指挥各路元军镇压民乱。继续沿用大元的国号。但明人认为明朝是兴明代元,继承元朝的正统,所以退居蒙古的元朝不是正统,所以称呼他们为北元,残元,故元。明见过初期派过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几次率军进攻北元都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终于在1389年蓝玉率领明军灭亡了北元。

北元虽然灭亡了,但分裂成以瓦剌,鞑靼为主的两大部落,继续着蒙古帝国(1433年,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剌两部)。明朝只能在边关设立卫所拉拢其余蒙古势力驻守。在明朝都二百多年间,蒙古诸部一直是明朝都心腹大患。具体可见明英宗时期瓦剌也先在土木堡生俘明英宗,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后来鞑靼的俺答曾入侵河套,围困大同,抢掠京师附近,最后逼迫明朝开放了边关贸易,就是庚戌之变,也称俺答封贡。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武宗朱厚照都曾大举对蒙古用兵都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反而屡受侵扰。1438年,瓦剌攻破鞑靼,重新统一蒙古。

明朝继续和蒙古持续对立状态。

努尔哈赤时期,后金越来越强大。努尔哈赤为抑制蒙古各部势力,并驾驭他们,不时采取军事威摄和怀柔相结合的政策:对于一些不听命于他或不顺从他的部落,进行军事攻占;对于一些归顺的部落,则采取封官授爵和联姻的政策。努尔哈赤威震蒙古诸部,最终讲剑锋对准了势力最为强大的察哈尔部。

察哈尔的领袖林丹汗拥有8大营、24部,其势力东起辽西,西至洮河,士马强盛,威震河套以西,横行于漠南,成为挟持和威胁各部的宗主。后金与察哈尔对立上明朝支持察哈尔部林丹汗,并且每年赐贡林丹汗8万两作为示好和援助。但林丹汗显然没有达到明朝希望看到的结果。

1635年(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彻底征服漠南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上传国玉玺,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帝国和黄金家族彻底消失在历史的舞台。


综上所述

且不说二百余年的武器进化,努尔哈赤创立了完全为战争打造的八旗制度。皇太极时期又建立了以葡萄牙大炮造的炮兵部队,和满汉蒙八旗相互配合的,骑,火,援作战体系。

只通过对比蒙古问题就可以看出。明朝二百多年都没有解决的蒙古问题,被后金几十年就解决了。所以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即使和鼎盛时期的后金都很难打。更不用说多尔衮时期的清军了!为了避免被骂,我还是说朱元璋的北伐军和入关时期的清军势均力敌吧!

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大家在评论里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不要互掐,不管什么立场都有一定的道理!


济州府一户侯


清军将会被明军完败。

初期明军的特长在于堂堂正正之战,明朝初期蒙古控弦之士百万,记住这不是腐化的中原蒙古人,而是草原上处于游牧状态风餐露宿的蒙古骑兵,战斗力强劲。而且一颗红心向元帝,凝聚力强,那种草原上的压力不是明末力量分散,矛盾重重的蒙古势力可以比拟的。朱元璋为了对付这些骑兵,鼓励士兵将军练习枪术,对成绩优秀者给予重赏。因此全军掀起了一股枪术训练热潮,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在以后的作战中,蒙古骑兵根本不敢靠近明朝枪兵,在正面作战中,占不得任何优势。但蒙古兵的优势在于,候补兵员十分庞大,例如蒙将王保保多次被徐达打的全军覆没,最惨的一次,只有自己和老婆孩子渡河逃回了草原,但他一旦进入草原,便会立刻组织起规模庞大的骑兵部队。反观明朝,对蒙古的最大骑兵的出兵规模不过十五万,而且这十五万骑兵便是明朝最后的家当,再加上蒙古名将王保保指挥得当,这就使得明朝初期,对大漠用兵十分谨慎,可一旦蒙古名将王保保去世,蒙古草原便是明军的天下,蓝玉只需要十万骑兵便敢孤军深入,并最终对元朝王庭给予致命一击。

明末时,应该说蒙古人前期还是站在明朝这一边,明朝每年都会给予蒙古林丹汗一些白银作为酬劳,而相应的,蒙古人会派出大量的游骑兵骚扰满人侧翼,甚至深入劫掠。努尔哈赤为了应付蒙古骑兵,不得不以联姻等方式缓和与蒙古的关系。后来由于林丹汗改信红教,导致与信奉黄教的其他蒙古部落产生了隔阂,再加上满清的分化瓦解,导致蒙古大部全部倒向了满清,而林丹汗此刻实际控制势力只有右翼三万户,连左翼三万户都倒向了满清,可以想象,此刻林丹汗的兵力,最多也就两三万,根本不够对付满清,与元末控弦之士百万的北元也相去甚远,清朝与之对抗能够获胜,应该说有些许侥幸。

再说说明初的兵力,骑兵十五万是有的,再加上步兵三十多万,对满清的兵力将会形成压倒性优势,要知道松锦之战,十三万的明军在洪承畴的指挥下

,曾经两次令多尔衮的清军崩溃,要不是皇太极看到了明军前重后轻的弱点(一个小校曾经指出这个弱点,却被自得意满洪承畴给忽视了),清军恐怕就完了,清军在浑河之战中,遇到不满万的白杆兵就显得十分疲软。如果让十万清军遇到朱元璋的几十万长枪步兵和数十万铁骑,那结果可想而知。


房哥的诗歌


这个可以明确的讲,明朝的军队打不过八旗军的,明朝的军队开始就是一群农民,和李自成的军队水准差不多的,而八旗军算是职业军队的,朱元璋能够获胜是政治原因,不是他多懂军事,你看明朝军队和八旗军入藏水平就看出来了,朱元璋的军队什么还没有干呢就死掉6干,而康熙时期八旗军仅仅4千人入藏,就让尼泊尔臣服!朱棣打仗也是一塌糊涂,征讨蒙古实际就是武装旅游,哈哈,后来闹出土木堡之变,明朝开始的时候打仗没有参谋概念的,朱棣自己一拍脑袋就做决策的,后来几个皇帝也是如此。

朱元璋也觉得中原军队不是世代相袭的职业军队,战斗力和军事素质不如蒙古人,所以后来也仿效了蒙古建立了军户制度,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很快就崩溃了!朱棣死后,明朝的大臣上表埋汰他,说他打仗无法度,就是5次征讨蒙古,至少每次都出动10万大军,耗费了巨额军费,但是消灭仅仅几百个蒙古兵,捣毁一大批蒙古帐篷,哈哈!

明朝军事水平极低,土木堡创造了有史以来对北方游牧民族最大的惨败,比宋惨多了,明军的精锐部队如此不堪一击,实际和朱元璋的起点有关,朱元璋无父无母,在家教和对政治军事制度的理解方面有严重问题。


血山飞虫


如果大明北伐军和大清八旗军遇上的话,百分之90的可能八旗会赢,因为武器装备都不是一个时代的,就相当于小米加步枪打ak47。

但是双方武器装备都是以冷兵器为主,我觉得应该是大明更胜一筹。

大将徐达,先锋常遇春蓝玉,还有冯胜傅友德李文忠,防守有朱文正。谋略有刘伯温,后勤有李善长。当世徐达的对手只有王保保一人,以中原骑兵对阵蒙古骑兵,本来就很难,而徐达能打赢,其能力可想而知。

我想会有人说大清也打赢了蒙古葛尔丹。这是两个情况。大明主要是冷兵器对阵冷兵器,火器为辅。而大清当时是火器占比更多,骑兵都是在火器轰完之后再发起攻击。而且蒙古火器再没有沙俄支持之后停滞不前,落后于大清,所以被大清打败了。

况且大明后期风雨飘摇内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极的情况下,还能守住关宁防线很长一段时间,更是把清军挡在山海关之外,若不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我觉得清军入关时间会拖后很多,拿下江山难度也更大。

综上所诉,如果两军在大明初期,大明胜,如果在大明晚期八旗军遇到北伐军,大清完胜。


A窝头


明朝开国将领和军队是中国古代史中战斗力最强悍之一,简直是名将如云战斗力爆表。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由南往北北伐成功一统天下的,关键是连水师都是天下第一。热兵器如火炮的运用也已相当成熟,而反观250 年后的后金野猪皮,除了骑兵冲锋和射箭具备冲击力,别的啥都不会。直到毛文龙被袁崇焕杀了后,皮岛的一些将领离心离德不受控制,导致耿精忠尚可喜等人投敌叛变后带了大量火炮给了皇太极,自此,后金才开始学会制造运用火炮技战术。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当于很原始的渔猎部落,文化和生产文明相当落后。关键是部落人口少,军队满打满算也就10来万就是全部家底了。就这点料,都不够徐达常遇春或者李文忠傅友德蓝玉这些名将塞牙缝。估计只要小字辈的四王爷朱棣出马就能把整个后金部落荡平屠光


东海龙宫胖头鱼长官


结论,朱元璋领导的明朝军队会打赢多尔衮领导的满清军队。

满清是游猎民族,明朝是农耕民族。

文明程度比较,明朝胜

满清东三省地盘加刚纳入的内蒙地区

明朝的疆域东起江浙,南抵交趾,西至云贵川,北至长城。

疆域后勤保障比较,明朝胜

满清入关军队12万人,其中满清八旗7.5万人,汉人2.5万人,蒙古人2.5万人。

朱元璋的明军北伐时期,兵力30万。

军队人数以及管理调度上,明朝胜。

历史真相,满清入关是因为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而入主中原,士气一般。

朱元璋北伐时期的明军,士气高涨。

一个是偶然凑巧,一个是一路高歌猛进。

军队士气比较,明朝胜。

谋士,刘伯温,千年一遇奇才。

纵观满清历史,还没有一个能和刘伯温齐名的谋士。

综上,朱元璋胜


奇志文馆


朱元璋会被灭的渣都不剩。

朱元璋所处的元末乱世,以步弓手为主,兵源主要来自农民,不专业。攻城主要靠搭云梯和拼人数围城,据说有使用过一种叫回回炮的抛石机,精准度是很有限的。

满清入关之前就接纳了明朝一些叛将归降,获得了一批红衣大炮。再加上满蒙骑兵的冲锋能力和机动性,所以这本身就是降维打击,武器等级低的没有胜算。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派了多少人远征中国呢?4000人。打得一个四亿人口的古老帝国满地找牙。这个时候,即使复活白起、韩信、诸葛亮、岳飞…结果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旅行顾问招财猫


哈哈,好问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啊!

但是真是这样的话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徐达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第二:常遇春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第三:李文忠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第四:傅友德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第五:冯胜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第六:沐英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第七……大败努尔哈赤与多尔衮,后金灭。

情况很多种,我就说这么多吧。





小金学历史


明初时明军出动就是以10万计。同时统御10万骑兵的就有多个将领。后金军总共也才5万还打多是骑马步兵。同时学习能力也特别强。和张士诚打学会城市攻防战,和陈友谅打学会和火器和水战。和蒙元打学会了平原野战和骑兵,之后总结出了枪阵。同时在丞相刘伯温的策划高筑墙广积粮的内政下。明初的北伐军实力雄厚。几乎是有无限的动员能力。后金的优势有两点火器和武器质量。火器能一开始打蒙明军。但很快会被明军反制。在打造武器明末时已经是点钢和淬火很普遍。但明处就没有。不过在10倍兵力前都没用。更何况后金军的战力其实不强。只要不直接开城投降。真满洲兵就没打下过几个城。而且明军只要死战不退,就要拿3到5倍兵力才能打赢。比如打川浙军和天雄军。水战就从来不会。后期联合全盛时期的英军连海盗都打不赢。综合来说明初北伐军在总兵力、兵员质量、战斗学习能力都是碾压后金军。后金军的优势在火器和武器质量在局部战争可以有巨大优势。但家底太薄。双方正面交锋时明军会在火器和武器质量方面吃大亏。不过会因强大的实力和极快的学习能力稳住脚跟。最后在一场骑兵背后包抄或是水军登陆后金背后。击溃后金军。


马车柔声说867


首先面对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一个历史因素,就是火器的发展,以及两国此时的军队层面战斗力。

有人说骑兵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因为火器的发展。但是在火器还未成形,而冷兵器正处于极盛阶段时,单兵使用的火枪威慑力可能还不如弓兵弩兵,装填弹药过慢以及准星不准确,都是火器发展时期的弊端,装备火器的士兵,可能此时的威慑力还不如持枪兵种。明中后时期在科技方面突然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就是所谓“乱点科技树”,火器样式五花八门,却大多数没什么太大用处,有限的资源放在了无限的科技树中,相反的,明初期火器发展更加落后,带来的影响就是更多的兵种使用冷兵器,这反而是一种战斗力上的弥补。

而另外一点就是时代影响和国家层面的问题,清军之所以能入关,入主中原,实则是一种“偷家成功”的行为,倘若明末没有国内叛军的动乱,而是更多的力量放在边防上,清军恐怕只能在东北地区一直耗着了,虽说经过三大征,明军元气大伤,并且因为萨尔浒之战,失去对辽东的控制力,但把守边关是没问题的(没有吴三桂降清,清军根本不可能入关)。而明初期北伐的明军战斗力更加不可一世,完全是明末明军无法相比的,而且击败过蒙古铁骑,甚至朱棣多次深入大漠追击鞑靼人;而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即便同属游牧民族,还依然十分防范西北地区的蒙古部族。只可惜明初这些宝贵精锐都在土木堡之变被朱祁镇搞没了。倘若入关的清军遇到朱元璋的北伐明军,只要没有重大战略失误,明军击败清军是没有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