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為何讀著有跳躍感?李白醉了嗎?

《將進酒》為何讀著有跳躍感?李白醉了嗎?

將進酒

李白沒有醉。

感覺詩句有跳躍,題主確實是在認真體會詩仙當時的創作狀態。但是發現語句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詩詞最根本的意象構建毫無連貫?這種狀態確實像極了醉酒之人的囈語,讓人無法讀懂,所以很多人認為李白就是喝醉了。其實這是讀詩者並沒有真正抓住李白的詩歌背景以及行文風格。

不要以為李白寫東西不守章法,只是你不懂他的章法而已。李白的隨心所欲其實從來都是不逾矩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是個天才,而不是不懂規矩胡編亂寫的自大之人。

我們來分析一下李白這首千古風流《將進酒》。

《將進酒》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作於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時候,他在長安當了兩年翰林應召,只是為玄宗和貴妃作詩玩樂,離他自己原來希望的“扶搖直上九萬里”天差地遠,終於“天子呼來不上船”,最終失望地離開了政權中心。這個時候,他對自己浪費了的年華是感到悲憤的,而且四十多歲的人了,一旦離開,是否還有機會東山再起?這種愁苦的焦慮其實在這首看起來狂放不羈的勸酒詩裡表露無遺。我們仔細來看。

《將進酒》為何讀著有跳躍感?李白醉了嗎?

天子呼來不上船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起句恢弘大氣又構思奇特,讓人一下子就進入那種奇特浪漫的想象,黃河水像從天上落下來一樣,直奔入海不復回。重點在哪?天上墜水,奔流,水速極快。不復回,沒有辦法回頭。那麼接下來怎麼寫?至少該接著寫黃河,或者滄海,或者其他有關聯的東西吧?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詩仙從來不走尋常路,直接寫到屋子裡鏡子前對著白髮傷悲的作者了。這可不就是天上一腳,地上一腳麼?但是真的是這樣麼?其實內裡的邏輯關係強著呢。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指時間飛速逝去,從不停留,第二句的字眼在哪?“悲白髮”。我因為傷感時光飛速流逝而悲傷啊,頭髮早上還是黑的,晚上就白了。

所以,李白實際上是用那種完全的不同的意境交織起來互相解說,表明詩歌主旨:“悲白髮”。如此嚴謹的寫作章法,你以為他真的是隨意寫出來的?喝醉了酒順口而成?他的章法不僅僅在於這兩句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在於整篇詩歌的謀篇佈局。既然已經點明瞭主題,下面那些看上去不搭界的詩句其實沒有一句跑題的。

《將進酒》為何讀著有跳躍感?李白醉了嗎?

自稱臣是酒中仙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正因為“悲白髮”,所以就及時行樂吧。但是虛度時光真的是詩人所想嗎?我們知道李白從來是個熱衷功名的人,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還會回來的。我的千金之材,絕不會被埋沒。這四句,前兩句無比沉淪,後兩句又相當勵志。還是前言不搭後語的寫法啊,可是仍然邏輯嚴密地正反來加強“悲白髮”主題的感嘆。

“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詳細描寫喝酒的場面,一邊喝,一邊唱著《將進酒》,塑造一個極其熱鬧的畫面,然後突然又清醒一下:“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這些東西都不值當,喝死算了。為什麼?“悲白髮”啊。

熱鬧場合中的悲傷致命啊,怎麼辦呢?自己想辦法寬解:“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功名如浮雲,喝酒的倒是流芳百世。你看那曹植,喝得那個痛快啊。可惜這些話,不過自我安慰罷了,依舊透著悲傷。

在沉思中回到現實:“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酒喝光了?那怎麼行?酤酒去,別囉嗦。

結局最為震撼:“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大家一直以來都把關注點放在詩人皮草,寶馬換酒的豪氣上,有沒有發現他為什麼這麼豪氣?與爾同銷萬古愁!“萬古愁”是什麼“愁”?就是“悲白髮”。再重重地點出主題。

現在大家還覺得這首詩是醉後漏句麼?整篇詩歌下來九不搭八,實際從一開始的點題“悲白髮”,直到最後的結束,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條主線。李白是怕老嗎?他是怕從這次離開皇城,建功立業的機會就難得了,又心有不甘,“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在悲觀感嘆年華易老和強行勵志之間左右搖擺。

《將進酒》為何讀著有跳躍感?李白醉了嗎?

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是神仙嗎?不是。灑脫嗎?一點都不。

他一生的得志,都在詩裡。而且是我們沒讀懂的詩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