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每當看到這些優美的文字,您是否會立刻跟著背誦起老舍先生的著名散文《濟南的冬天》呢?!濟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瀟灑似江南,羨煞濟南好山水,有心長做濟南人”,這些優美的詩句都描繪出最美的濟南。

現在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遊覽一下濟南的老街老巷,去感觸老濟南的脈絡和文化。遊濟南古城路線:啟明街---天主堂---將軍廟街---慈雲觀---劉猛廟遺址---鞭指巷70號泰運昌辰---鞭指巷9號、11號陳冕狀元府---雙忠祠街---西公界街題壁堂昇陽觀------芙蓉街---翔鳳巷---平泉衚衕---燕喜堂老號---咸宜錢莊---金菊巷---芙蓉泉---關帝廟---起鳳橋---王府池子街騰蛟泉---張家大院---濯纓泉(王府池子)---西更道街劉氏泉---曲水亭街---百花橋---百花洲---後宰門街---基督教堂---田家會館---後宰門街86號---岱宗泉---關帝廟--明湖小區文昌閣(崇明寺)---東華街5號督城隍廟---縣西巷泉樂坊---珍珠泉---巡撫大堂(半程終點)---天地壇街---黑虎泉西路---浙閩會館---金家大院---解放閣---黑虎泉群---金山寺遺址---護城河---明湖東路---霞侶市街2號蓬萊院---回走大明湖新區---大明湖南門----百花洲---轆轤把子街----東花牆子街---文廟!

目錄:

一:光明與美好

二:宗教一條街

三:科舉考試與濟南印記

四:江北第一戲樓

五:孫中山在濟南唯一的照片

六:市井繁華

七:最濟南

八:百花洲畔

九: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十:市井拾遺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一: “光明”與“美好”

濟南有條“光明”與“美好”的狹長老街——啟明街

啟明街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在趵突泉北路以東,它屬於“將軍廟街古城片區”,東接雙忠祠街和將軍廟街。西熨斗隅街與之遙遙相對,從啟明街直向南走,會到達天主堂。從天主堂往東拐,就到了將軍廟街。

街名由來

啟明街最初的時候並不叫啟明街,而是因過去在街西頭曾有一玄武廟,街曾以廟而名玄武廟街,在1930年才改為啟明街。啟明,顧名思義,代表著光明與美好的希冀。濟南有不少以吉祥嘉言命名的街道,像吉慶街,千祥街,仁裡街等,啟明街的命名也是如此。

街 巷 特 點

啟明街是一條長六百米的南北向老街,狹長,較窄。啟明街與雙忠祠街是相通的,大約在啟明街的中段部分,拐進一條岔路口,就能進入雙忠祠街。在現今濟南的老街古巷中,將軍廟街古城片區是保存較好的了,街街巷巷相通,在不知不覺中就能拐進另一番境地。

啟明街上的住戶分佈的很密集,家家戶戶的房子都是緊緊挨在一起,界限並不分明,一堵牆,即是這家的,也是那家的,分不清楚。彷彿一條街上的都是一家人。白牆,黑青色瓦,構成一道靚麗的獨特的濟南風景。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街 巷 歷 史

根據《滄桑鉅變老街巷》裡記載:“在此街西頭自西城根街,然後轉南至高都司巷北頭,在街東有很大一段是將軍廟街天主教堂的西院牆。在41號以東路北有井形泉華家井,舊時是當地居民汲水處。此街上有的居民院中無名泉內池壁上,藏有用不規則青石所砌密室,居民則用來當做“冰櫃”使用。據專家們分析,這可能便是‘濟南歷史上最早的冰櫃。’”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街 巷 風 情

啟明街49號院東側,有一口老井,這口老井叫華家井,至少有100年的歷史了。井口是圓形,井壁上有很多繩索勒出的痕跡。井四周有石頭砌起來的圍欄。井深約5米,井水清澈,光可鑑人。

見證啟明街變遷的百年華家井

因為這口井的存在,啟明街曾有一段時間被改名為華家井街,後來又改回來了。華家井至今存在,見證了啟明街的百年變化。

街 巷 賦 存

啟明街上也有很多泉, 在啟明街47號,推開黑色的木門,通過一條過道,邁過一道小溝渠,就看到了一個無名泉,泉邊長著一棵高大的樹,泉口方方的,水位挺高,水面距離地面也就只有一尺,伸手就可以舀到泉水。走過彎彎曲曲的水衚衕,來到啟明街的南頭,在一個高大的門樓前停下,就在這個院子裡有一個無名泉,在尋訪過的幾個泉子中,這個泉子是最大的。曾經的啟明街上家家有井,戶戶有泉,可是後來慢慢被填埋了,儘管大部分泉子保護的不錯,有的泉子也在消失。

二:神秘的宗教一條街

將軍廟街:在泉城路西部的北面,有一條不算長的東西方向的老街,她西起高督司巷,東至鞭指巷,這就是將軍廟街,在過去,它可稱得上是宗教建築一條街。將軍廟街路北自東至西依次為城隍廟、將軍廟、慈雲觀和天主堂。將軍廟街建天主教堂時,當地老百姓也在教堂四角各建一座關帝廟,以示抗衡。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將軍廟街天主堂:濟南將軍廟街,本極其平常,因了街裡的一座教堂而出名。 教堂位於將軍廟街25號。全名聖母無染原罪堂,百姓以地名稱為將軍廟天主教堂。 這座濟南最早的教堂初建於清順治七年(1650)。由西班牙教士嘉伯勒在將軍廟街購地十餘畝,建造了濟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教堂建築為西歐模式,“洋教堂”不為中國人喜愛,更因教士仗勢欺民縱容教徒胡作非為,雍正二年(1724年)濟南爆發反對洋教運動,天主教堂被當地群眾焚燒拆除,教士亦被驅逐。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法國主教類思來山東施教,向山東巡撫提出要在濟南將軍廟街重建“天主教濟南牧教區總堂”的要求,清政府屈膝媚外,將數十家民宅及湖田劃撥。1863年與主教堂毗鄰的小修道院建成,1866年主教堂建成,高26m,建築面積350m2。羅馬教廷汲取教訓,將擁有很高聖權的總堂建成僅容百餘人的小堂口,建築物易守難攻極為封閉。同時,採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建造,石牆到頂,捲棚屋面,小青瓦覆蓋,形式樸素,僅在門窗等部位保留一些西洋建築特徵。1898年又在主教堂以北建主教公署。該建築群是濟南最早的近代建築藝術代表作。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慈雲觀:慈雲觀在將軍廟街,是一個山門

慈雲觀是一座道教廟宇,位於濟南將軍廟街13號。道觀門洞上方鑲嵌著“慈雲觀”三個大字石匾,右邊小字題款:“道光乙巳菊月穀旦”。左邊落款:“首事重建”。由此可知,慈雲觀是由該道觀主持於清道光乙巳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菊月(農曆九月)重建,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而慈雲觀的原建時代應該更早。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將軍廟街的得名當然是緣於街上的將軍廟,劉猛將軍是傳說中滅蝗保穡之神。一說指宋劉錡。宋景定四年,旱蝗,上敕雲:“飛蝗入境,漸食嘉禾,賴爾神靈,剪滅無餘。”蝗遂殄滅。見羅振玉《俗說》引朱坤《靈泉筆記》。另一說指元劉承忠。劉承忠元末駐守江淮,會蝗旱,督兵捕逐,蝗殄滅殆盡。後元亡,自溺死,當地人祠之,稱之曰劉猛將軍。全國各地的劉猛將軍廟多與八蜡廟合祀或由八蜡廟改建,八(蟲字旁右邊是八)蠟廟多為祭祀蝗蟲或者驅蝗神的廟宇。因蝗蟲俗稱螞蚱,八蜡(音扎)廟實際就是螞蚱廟。

有人說將軍廟街是濟南的“宗教之街”,

但漫步其間,你卻更覺得這裡,

和每一條老濟南的街道一樣,

飄著淡淡的市井生活味兒

平和,美好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三:科舉考試與濟南印記

 濟南歷史悠久,明朝設山東行省後,濟南始為山東首府,成為山東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明清兩代,每三年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科舉鄉試都會在濟南大明湖畔的貢院舉行,成千上萬的學子都會齊聚於此應試。同時,科舉考試也給這座城市烙上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很多街道和建築都和它密切相關。府文廟、貢院牆根街、榜棚街……儘管經歷了數次變遷,但通過這些街巷和建築,我們可以依稀找到“古代高考”的影子。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府文廟: 赴考必經之地

在濟南市地名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濟南文史專家唐景椿的引領下,記者來到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南側、芙蓉街北首的濟南府文廟,飛簷斗拱的古建築群碧瓦朱甍、恢弘壯麗,彰顯著昔日的輝煌。據《濟南府志》、《歷城縣志》記載,濟南府文廟由“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郡守李恭建”,“明成化十年,知府蔡晟增兩廡像龕,建坊樹屏,成化丁酉(1477年)巡撫御使梁澤復廣殿,制拓兩廡,建戟門、欞星門、明倫堂……”,被譽為“儒林巨觀”。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1992年府文廟成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開始大修,殘存的古建築被修復,被拆除的部分也得到復建,成為濟南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部分,並與泉城路、芙蓉街、曲水亭街、大明湖連片成歷史街區,恢復了古代官辦學府的形象,併成為展示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基地。據考證,在全國已知的文廟中,濟南府文廟與山東曲阜孔廟、江蘇南京六合文廟、蘇州文廟並稱“中國四大文廟”。“明清時期,府文廟是廟學合一的官設機構。府學是僅低於國子監的官辦教育機構,文廟是古代官方祭孔的場所。”唐景椿介紹,在科舉時代,無論是參加縣試、府試,還是鄉試、會試,赴考前,考生們都要到文廟祭拜一番。由於科舉考試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點,清順治年間,濟南府文廟西南側芙蓉街的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橋,取名“青雲橋”,取“青雲直上”之意,並修建了一座牌坊,坊額題有“騰蛟起鳳”四字,以勉勵莘莘學子。

貢院牆根街―― 高牆下的狀元夢

 到府文廟拜過孔子,考生們便進入貢院準備考試。如若考中,即為舉人,可進京參加會試,有機會考取進士入朝為官,這對於當時的考生來說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意義非同一般。

 據記載,濟南“貢院在布政司東,明洪武初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由於明清時期考生人數逐漸增加,貢院的規模也逐漸擴大,至清同治年間,考生考試用的號舍曾達萬餘間。然而,隨著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停止科舉後,貢院有的建築已被拆除或挪為他用,唯有“貢院牆根街”這一稱呼保留下來。

貢院牆根街緊鄰省政府東院牆,是一條約420米長,數米寬的靜謐小巷,科考時是士子點名排隊的地方。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志?建置考》載有:“貢院巷”。清時曾名“雲路街”,取“平步青雲”之意。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濟南市政府市區測量報告書》始載為:“貢院牆根街”,因位於貢院東牆根而得名。

在貢院牆根街的南頭東側,有一座青磚、白牆、豎脊的“狀元牆”,長24米的正牆與兩側翼牆構成古樸而大氣的“八”字照壁,古樸壯觀。據考證,這正是明清時期濟南貢院正門外的照壁。由於被街邊違章房遮蔽,“狀元牆”長期處於“隱居”狀態,破損嚴重。2006年在人大代表的建議下有關部門對照壁進行了保護性修復,終使其“得見天日”。

榜棚街――見證無數悲歡

八月鄉試結束後,九月濟南貢院便會發榜,張掛榜文之處便位於今省政府正南方,北起泉城路,南至黑虎泉西路的榜棚街。

發榜時,榜棚街周圍非常熱鬧。一大早,轎伕便抬著榜文,在儀仗隊、鼓樂隊和兵丁的擁簇下走來。榜文分為正榜和副榜,正榜錄取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三、四、五名為經魁,第六名為嚴魁,其餘皆稱文魁。副榜錄取12人,均為“副貢生”,雖無緣赴京會試,但可享受無須參加每年的縣試、府試,而直接進行鄉試的優待。

 發榜後,滿心期待的考生一擁而上,爭相看榜,上榜者歡呼雀躍,落榜者則黯然神傷。

據統計,濟南貢院自明初到清末有500多年曆史,舉行鄉試200次,錄取舉人近兩萬人。這些舉人赴京城參加會試殿試後,先後計有4074人考中進士,其中狀元9名,榜眼5名,探花6名。這些登科的山東人中,明代有200多人擔任過總督、巡撫級高官,清代只在皇宮內廷任相當於宰相級別的內閣大學士的就有劉墉等15人,邊貢、于慎行、李開先、李攀龍、王士禎等著名學者也都是在濟南貢院中舉後,赴京應試而步入仕途的。

陳冕故居:狀元府第長相憶

位於濟南市古城區省府前街以西,泉城路以北的鞭指巷是一條頗有名氣的老街。據說名字起源於當年乾隆皇帝執鞭一問“這是何巷”,宰相劉庸隨口妙答“鞭指巷”。鞭指巷之所以有名,還因為濟南總共誕生過兩位狀元,其中之一的清代狀元陳冕便誕生於此。在丁寶楨、馬國翰等清代名士的故居於近年相繼拆除後,隱於鞭指巷中的陳冕狀元府如今已算得上是絕無僅有的一處清代名人故居了。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大雜院依稀當年狀元府

如今位於鞭指巷北段路西的9號、11號院有兩個高大的舊式門樓,從門前的雕花抱鼓石和精細的木雕門楣看,這在過去決不是一般人家的宅院。經指認,這就是清代狀元陳冕的府第。推開厚實的黑漆大門,正對的是一面古樸的座山影壁,由影壁前的屏門左拐,眼前是一個十分大氣的四合院。與大門的方位相對,正屋為五開間、前出廈的西屋,南、北屋為略矮的廂房,精緻的磚雕盤頭與石雕挑簷顯示出當年主人的審美情趣。

曠世英才24歲高中狀元

陳冕天生聰穎,博聞強志, 14歲的他便考中秀才,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秀才之一。光緒元年(1875年),陳冕又在順天府(北京)參加鄉試中舉。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殿試在北京保和殿舉行,應試貢生共308人。時年24歲的陳冕一舉奪魁,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之一,也是清代建朝以來的第105位狀元。

通過對歷代科舉狀元考卷及狀元生平業績所作的系統分析,1998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天下第一策——歷代狀元殿試對策觀止》一書曾推舉出中國歷史上最有建樹的八位狀元。陳冕位居其一,其文才、德行堪與文天祥、翁同和、張謇齊名。

至善賢士於賑災中早逝

光緒十九年(1893年),山西發生大旱,陳冕將家中餘財湊成黃金千兩全部捐獻,並在濟南街頭當場寫字募捐,共募得萬餘兩黃金送往山西。就在這一年的八月十七日,34歲的陳冕因賑災勞累過度而突發肺心病逝於濟南鞭子巷“狀元府”內,後葬於歷城縣十里河村的“陳氏墓地”。英年早逝的他令朝野共惋惜。陳冕出殯時,由濟南西門到郊區十里河“狀元墓”的路上,擠滿了送葬的百姓。

“狀元府”雖歷經滄桑,但樓庭院落舊日風貌猶存。“狀元府”原來有南北並排的3座大四合院,每個四合院內各有8個小四合院,1948年濟南解放時,9號大院的門額上還懸掛著御賜塗金的“狀元及第”匾額。“狀元府”是濟南老城遺存最好的一處獨具特色的古建築,恢弘高深,氣度非凡,集磚、石、木雕於一體,令人讚歎。如今的“狀元府”原來屋頂的小瓦片已換成了大瓦片,院裡住滿人家,府第門樓上草高近尺,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四:江北第一戲樓

西公界街題壁堂昇陽觀:題壁堂是昇陽觀的一部分,昇陽觀位於濟南老城區壽康樓街路南,其建築群佔地3750平方米,初建於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為供奉神話人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的廟宇,故又稱呂祖廟。相傳,廟建成後的一天,住持道士劉道讓明明看見一道人進入廟內,但遍尋無蹤,卻在正殿左牆壁上發現了新題寫的這樣一首詩:“曾否當年舊酒樓,松亭水色靜悠悠;薰風日躋蓬萊島,筇杖常經此地遊。世法須從身上想,機關宜向箇中求;離離青草會心處,何事浮生空白頭。”詩末署名“木石道人”,信眾認為是呂仙人化身留書。後人遂取名“題壁堂”。清光緒三十一年對題壁堂擴建,由正堂、戲樓、三星樓、大罩棚及附屬建築組成。這是目前古城內保留較完整的一組清代古建築群,在是中國江北最大的清代戲樓。當年的“題壁堂”非常熱鬧,據載,清末梁啟超曾在此發表演講,當地民居還傳說孫中山曾在此接見過國民黨人士,甚至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先生還曾在這裡演出過。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由題壁堂大門向西走十幾米便是昇陽觀。

五:孫中山在濟南唯一的照片

在山東省政府西側,有條老街名叫壽康樓街。在壽康樓街8號內,有個體量相當大的三層洋樓,老街坊們說,它就是“壽康樓”。

風格中西合璧,屬濟南尚存罕見德式建築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舉目望去,面積不大的門樓兩側磚石早已風化,斑駁陳舊的木門靜靜地靠在牆邊,置身於此的路人很難看出這裡與其他居所有何不同。

踏入院中,一座相當大體量的三層小洋樓矗立在記者面前,老街坊說這就是“壽康樓”,壽康樓街也是因它而得名。附近居民稱,壽康樓於1905年建成。如今,歷經了百年的它,仍然像個沒落的貴族,雖然潦倒,卻掩不住尚存的非凡氣派。壽康樓為蘑菇石起基,拱券門窗,門兩側有相當考究的愛奧尼克石柱,牆體東立面上或綠或藍的寶瓶式裝飾欄杆,無不彰顯著巍峨的氣度。

樓體北面有座中式閣樓,兩樓之間靠一座木橋相連。從閣樓廊簷下若隱若現的雕花可以想象,當年它是何等風姿翩翩,但歲月無情,一切都淹沒在歷史風雨之中了。

壽康樓北面有處半掩式地下室,雖然這裡是濟南最低窪的地段,在那個家家泉水的年代裡,壽康樓因有了這個地下通風口也就不返潮了。居民呂春輝對記者說,除了地下室之外,三樓獨有的迴廊設計,起到了減輕負重的作用,使壽康樓的整個建築重力都集中到了第一層,保證了整體建築的穩固性。像這樣的中西合璧式建築,如今在濟南實屬罕見。

曾是《山東官報》舊址,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孫中山先生曾在此留影,為其再添幾分傳奇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壽康樓除了具備造型獨特的德式建築風格外,因孫中山先生的造訪更增添了幾分傳奇。

歷史資料顯示,1912年9月26日下午2時,孫中山由天津乘火車抵達濟南。9月27日下午,孫中山應邀到山東省議會禮堂作了精彩演講,演講前他還接見了各界人士代表併合影留念。依據照片上的背景推斷,攝影地應該就是壽康樓街8號德式洋樓的正門臺階。

攝影地點和當年孫中山演講的山東省議會禮堂距離很近,而且壽康樓在1912年是周圍最高檔的一處建築,所以孫中山演講之後在這裡短暫歇息的可能性非常大。孫中山在濟南照片的現身,為壽康樓再填了幾分傳奇。 一座老建築,記錄著所屬城市曾有的輝煌。壽康樓在經歷過百年風雨浸禮後,如今依然屹立於天地之間,俯瞰著四周都市的繁華與老街巷的靜謐。只是後人不管如何想保留其原有的氣韻,今日被修繕後的它,也難再現當日之原貌,這也許是歲月留給世人最大的遺憾吧! [1]

五:市井繁華

芙蓉街:芙蓉街是一條濟南性格的老街。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於珍珠泉群之中,鄰近歷代兩大府衙和貢院、府文廟及古城主幹道。金、明、清時,向是文人墨客飲酒賦詩之地。清代詩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館”,因而書聲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優雅。另有浙江省樂清縣同名芙容街。芙蓉街過去有四座廟,從南向北依次為:土地廟、龍神廟、關帝廟、文廟。其中以文廟和關帝廟最為著名。文廟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曾是濟南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翔鳳巷:翔鳳巷位於濟南老城區,東起平泉衚衕,西止芙蓉街,是濟南最窄的小巷,寬度僅為80釐米,此條小巷舊時為兩邊房子的牆縫形成,俗稱“牆縫巷”,後取其諧音翔鳳巷,寓意為讓鳳凰飛到這裡圖個吉祥。看一下牆上這塊刻石 這是清咸豐元年“翔鳳巷”的留下刻石。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平泉衚衕:北起王府池子街南口,南至芙蓉巷,東鄰西更道街,西鄰芙蓉街,長147米,寬2.8米,石板路面,舊平房住宅。舊時路東小神龕下有泉,名平泉,此街由此而得名

燕喜堂老號:位於金菊巷的燕喜堂老號創建於1932年3月。由兩個院子組成。東院為金菊巷1號,是主人住宅;3號西院為店鋪,共有18間營業室,同時可容納200人就餐。1950年燕喜堂遷至院西大街路北,1958年又搬到路南衛巷口。上個世紀90年代歇業。濟南人一向重飲食,濟南菜成為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的最重要分支。舊時濟南有四大魯菜館,其中一家就是燕喜堂。燕喜堂創建於1932年3月,時值南燕北歸時節,便得了這個雅號。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咸宜錢莊:今金菊巷5號和7號院,是這條巷子中建築最為精美的宅子。5號門臨街,正門為青磚黑瓦的門樓,磚石雕齊全,拱券上有石雕蝙蝠,嵌石匾額上有“咸宜”兩字。入門為照壁,向左進院後為磚石混凝土結構的二層洋樓,精細堅固。樓後還有5個小型四合院。據說這裡曾是一家頗有實力的錢莊,主人姓紀。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金菊巷:金菊巷西起芙蓉街,東至平泉衚衕,巷名源於此街住過的一個名叫菊花的女人的美麗傳說。這條長不過百米的小巷卻誕生了魯菜館燕喜堂飯莊、咸宜錢莊和英華齋裝裱店等濟南老字號。

芙蓉泉:芙蓉泉位於濟南芙蓉街69號居民院前,塊石砌長方池,長10米,寬5米,深3米,池中間橫跨一石橋,池北 側立花崗石欄杆,池南壁鐫著名書法家魏啟後先生書《芙蓉泉》碑及手書明晏璧《芙蓉泉》詩句。芙蓉,亦為古時荷花的別稱。清朝曾於泉邊建芙蓉館,不知泉館是以誰起名芙蓉。清代詩人董芸曾寄居於此,並賦《芙蓉泉寓舍》。明末清初,從芙蓉泉到泮池一段泉水溪流,人稱“梯云溪”。溪上架橋,建有牌坊,額題“騰蛟起鳳”,寓其前程騰達。清康熙初年,景色漸衰,梯云溪改為暗溝,上鋪青石,橋坊皆毀,僅存芙蓉泉池。芙蓉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老殘遊記》中描寫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而現今位列七十二泉的泉水中,真正湧泉於居民院落的泉水較有名的只有芙蓉泉。

關帝廟

:位於芙蓉街中段的這處關帝廟很有來頭。根據廟內遺存的幾塊清代石碑推測,該廟至少已有數百年曆史。是一片兩層高的古代建築,分南北兩進院子,古色古香。北院是關帝廟的正院,門口矗立著數塊古代石碑,進去是個四合院,左右各有一排房間。關帝廟的樣式十分嚴整,廟前有4根紅漆大柱子支撐,廟內供奉著關公。正院南側的兩層建築,一層、二層已經被收拾出兩個大廳,一樓大廳內還設有喝茶看戲的小戲臺。與正院毗鄰的一個房間正在修葺,今後將展銷具有關公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在芙蓉街關帝廟內,歷史上曾藏有三眼清泉:武庫泉、飛霜泉、芙蓉泉。據目前關帝廟的產權人郭玉山介紹,武庫泉、芙蓉泉還在如今的關帝廟內,泉水清冽,水位常年保持在一定的高度。本次修繕關帝廟中,郭玉山還在院中挖出一個長約兩米的放生池,池水與芙蓉泉貫通。飛霜泉隨著老城變遷,已經劃到關帝廟周邊的民房中,留下一個井臺。據悉,挖放生池時,曾出土明、清瓷片一批。此外,還出土數塊青石井臺,石面被居民的鞋底明顯磨凹。再次證明了歷史上芙蓉街一帶一直是濟南居民聚集的地方。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六:最濟南

起鳳橋:起鳳泉位於起鳳橋街9號院內 起鳳橋早就有了 起鳳泉是後來命名的 起鳳橋街是一條彎曲的東西街巷,它取自一座小橋的名字。從起鳳泉,到起鳳橋,再起鳳橋街,字裡行間滲透著濟南的古老,很少人能夠說出“起鳳橋”的名字到底有多少年了。 但起鳳泉卻是一個新取的名字。濟南市相關的泉水資料如是介紹起鳳泉:位於起鳳橋街9-11號院內,屬珍珠泉泉群。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王府池子街騰蛟泉:“騰蛟泉”之名取自泉西側的騰蛟起鳳坊,當年坊畔建有一石板平橋,名起鳳橋,橫跨於濯纓泉(即王府池子)、硃砂泉等諸泉匯流入大明湖的小溪上,形成名泉、小橋、流水、人家的自然美麗景觀。該泉泉水清甜,水自巖孔湧出,盛水期泉池水面離地平面不足半米,伸手便可取水,附近居民住戶多於此取水洗衣洗菜,盡得其便。泉池東牆上嵌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舉人 於丁卯年(公元1867年)題寫的“騰蛟泉”名刻。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張家大院:張氏家族大院建築原始規模較大,院子很講究、很完整,東有騰蛟泉(龍),西有起風橋(風),南北各有文武二廟相望,是五進院落共50餘間房屋。房前屋後花卉繁盛,鬱鬱蔥蔥,有榆樹、核桃、石榴、海棠、梧桐、丁香等,原有大門樓黑漆門板,有雌雄二獅威列兩邊,旁邊有上馬石、落轎處。門樓頂則覆有小灰瓦,小瓦花脊兩端蠍子尾高高翹起,建築結構十分靈巧;院裡的通道全部是青石板鋪道;院內設有石碾、石磨、石槽、水井等,屬於前院後廳結構,前有客房親朋好友來訪觀花、玩水、休閒使用,後院設有花廳、武場、家裡祖上是武將出身,所以在此以武會友是經常的事;東西南排列五組院落,所有建築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內部結構為四梁八柱。

僅目前還保留著清末民初建築的只有中院北屋和東屋兩處。北屋內陳設古老傢俱,同時是一個院套院式結構,後院有一棵約100多年的石榴樹,每年能結400-500個石榴。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濯纓泉:濟南的濯纓泉亦稱濯纓湖,俗稱王府池子。位於王府池子街中段西路。濯纓泉長30米,寬19米,池岸石砌。盛水期水勢甚佳,有泉眼數十處,處處水湧若珠,層出不窮,長流不息。濯纓泉泉流成溪,沿西北曲水河潺緩北去,過起鳳橋,流經百花洲,注入大明湖。2004年4月被評為濟南七十二名泉,名列第19位。濯纓泉曾被列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濯纓泉名字取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寓意著一個人要守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七:小橋流水人家

西更道街劉氏泉:劉氏泉位於濟南市曲水亭街南首路西,為濟南72名泉之一。周圍為四合院,古色古香,小橋流水,靜謐安詳。此泉原為附近居民飲用水源,20世紀60年代被填埋,1998年冬修復,2004年立泉碑。古詩云:“泉名劉氏果何人?千載風流數伯倫;天產釀泉清可掬,松花滿泛甕頭春。”沿濟南曲水亭街向南走,就可見到濟南名泉之一——劉氏泉的泉碑。泉水清澈見底,沿著老街歡快地流淌。

曲水亭街:曲水亭街它北靠大明湖、南接西更道、東望德王府北門,西鄰濟南文廟。從珍珠泉和王府池子而來的泉水匯成河,與曲水亭街相依,一邊是青磚碎瓦的老屋,一邊是綠藻飄搖的清泉,臨泉人家在這裡淘米濯衣。現在的曲水亭街依然完整地保留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曲水亭街,叫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極富文化韻味。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八:泉城特色標誌區——百花洲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九: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後宰門街:後宰門街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東起縣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鐘樓寺街,南鄰院后街、通珍池街。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歷城縣志》中記載為“百花橋街德府後”。因大明湖南門路南有一池名百花洲,百花洲以南有一座百花橋,橋以百花洲而得名,百花橋街又以橋而得名。明成化二年(1466年),德王朱見潾修建德王府,王府共有四門,南為端禮門,東為體仁門,西為導義門,而依照元、明時的慣例,王府的北門一般叫做厚載門,“厚載”一詞見《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街在厚載門之外,清代稱厚載門街,後又訛傳為後宰門街。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基督教堂:後宰門基督教堂,有時也稱百花洲基督教堂,簡稱後宰門教堂,為濟南現有的七處基督教教堂(經四路教堂、後宰門教堂、南上山街教堂、裕忠裡教堂、官紮營教堂、三里莊教堂、偉東教堂)之一,位於歷下區後宰門街西首路北,門牌號為105號,西臨曲水亭街,北臨百花洲南岸,在曲水垂柳的掩映下,顯得分外幽靜。

該教堂為歐式建築,建於1937年,原屬基督教美國南浸會(簡稱美南浸信會),本是教會所屬的一個診所。1937年日軍侵佔濟南,並把濟南劃分為“商埠區”和“城外區”兩個區,“商埠區”為城內,“城外區”為南關、東關、北關等。在老城區的基督教信徒到城外的教堂做禮拜出城時,根據日軍的規定要向守城的日本人行禮,信徒覺得心理上難以接受,於是教眾商議在老城區建一座教堂。新中國成立,美國教士撤走以後,由中國牧師接管教堂事務。1993年4月教會將禮拜堂進行改造,成為目前這種兩層禮拜堂的格局,可容納約600人。由於後宰門教堂地處泉城東部文化區,經常接待來濟訪問的國外基督教團體,居住在濟南的外國信徒也常來此聚會。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田家會館:舊時後宰門街上曾建有八旗會館280多間,做生意開小店的較多,住戶較少。街西頭路南有茶社;街東首路南是當年有名的同元樓、九華樓和岱北樓,其中同元樓以製作豬肉灌湯包、罐兒蹄聞名,九華樓以九轉大腸為首創,另還有茶社、中藥店、書局、古玩店等,這裡還曾建有關帝廟、教堂等等,可謂百行聚集。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後宰門街86號:後宰門街86號,原主人為田姓鹽商,俗稱“田家公館”。我以前多次經過後宰門街都沒有發現這個建築,是因為它藏在後宰門街上的一條窄窄的衚衕裡。現在,這個衚衕口仿照裡面的建築修了一個拱門,很引人注目。

後宰門街86號新修的衚衕外大門

走進衚衕,路兩邊仍可見新牆上畫出的假磚縫

衚衕盡頭左拐,後宰門街86號的大門映入眼簾

進門後是一個三進院落,南面的院落有一個精美的拱門,與街口的那個贗品相比,這個院門更加古樸自然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拱門內的小院西屋時隔二層小樓,北山牆上開一個六角形的大窗洞,據稱這原是個小姐的繡樓

透過擺設雜亂的中院,可以看到北院的正房,高大的鏤空屋脊,西耳房的屋脊只露出一個小角

走出86號,在衚衕裡從北面看正房與西耳房的屋脊,正房的屋脊長而低,耳房的屋脊短而高。據資料上說,這個西耳房的屋脊是濟南市現存民居中最高的屋脊,有一點五米高,為防止傾倒,在屋脊背面砌扶壁加固。從現在的照片來看,這個屋脊高則高矣,但絕對沒有一點五米高,而且現在的屋脊上也沒有了扶壁支撐。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個濟南市最高的屋脊已經毀於最近的後宰門街改造。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對於衚衕口這個贗品大門,我們還真不能忽視它的價值,因為它畢竟是照原樣複製的。大明湖南門的牌坊就是原樣複製了府學文廟的牌坊,如今,沒有人敢否認大明湖南門牌坊藝術價值。

岱宗泉:鑑泉:又名古鑑泉,古稱“劍泉”,又名“岱宗泉”,俗稱南門泉,南門大街西側,濟南劇院北,石砌池,舊時泉上有“岱宗泉”石碣,今刻“古鑑泉”。 古人正是以該泉水“池如太極,而水更空明可鑑(引自清乾隆《歷城縣志》)”而命名為“鑑”泉的。據清道光《濟南金石志》所收古鑑泉碑碑記記載:“此泉列壽康泉迤東,水淨沙明,對之若鏡。歷年來大雨衝損,汲水者每苦其難。我街徐文舉獨力重修,其有便於街裡不淺也。”該泉在解放前,其泉池為南北二池,

十:市井拾遺

明湖小區崇明寺文昌閣:按察司街北口下車,沿著按察司街往西拐入縣學街,在一片居民樓之間,有一處仿古的建門樓上“崇明寺”。崇明寺坐北朝南,兩側平臺上分別建鼓鍾亭。從旁門而入,院內的主要建築是大雄寶殿,大殿內供奉著佛像。沿庭院往北走有唸經堂。目前崇明寺正在整修,庭院內放著施工的材料。“崇明寺”是原來“文昌閣”,據史料記載,該處原為歷城縣縣學文廟,始建於明代,以後幾度增修或重修。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東華街5號督城隍廟:濟南督城隍廟位於濟南老城區東華街路北,東為按察司街,西為泮宮街,北依學前街。城和隍原指城牆和護城壕,後城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來祭祀,俗稱城隍爺。後為道教所信奉。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廟,由於濟南是巡撫、府、縣三級治所在,故建有督城隍廟、府城隍廟、縣城隍廟,督城隍廟為最大。督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歷經600年風雨,現在北側的大殿遺址已被拆除建房,只有山門、前殿和的倒塌戲臺尚存,成為濟南少數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這裡一定有你想看到想知道的濟南老街老巷!大家益起來跟我逛逛吧

天地壇街:天地壇正街,形成於民國初年,當時街名叫做“天地壇街”,因其地原為晉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壇而得名。至於明代創建的天地壇是什麼造型?還有什麼建築?規模怎麼樣?一因年代久遠,原物早毀之於清初,而且沒有留下遺址痕跡,二因不見文獻記載,所以,其本來面目無法窺測。只能從其街的命名和所處的方位得知,當時的天地壇,位於晉王府城宮城之外,外城之內的西南角。它是歷代晉藩供奉“皇天”和“皇地祗”即后土之神位,祭天地、祈穀物的祭壇。浙閩會館:浙閩會館位於濟南市護城河東南隅城牆內。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4年《濟南大觀》載:“浙閩旅魯同鄉會,主辦人錢德沛。地點南馬道”。會館由一山門、二山門、戲臺、中殿、後殿、後山門等組成。大門建在數級臺階高處,面闊3間,進深1間,硬山頂,捲棚式建築,磚、木、石結構;前抱廈,單層飛簷,灰筒瓦覆頂,門兩側有木欞窗,內有抱廈柱4根。二門建築形式與大門同,但內有16根圓柱,柱上方有五彩雀替透雕。二門內有戲廳(罩棚),下邊為一大間,二層上有東西迴廊,建築形式與大門同,柱間有木欞,柱上有透雕。戲臺寬6米、深約4米,為木結構,硬山頂,捲棚式,五架樑上有透雕彩繪;東西置包廂。戲臺50根圓柱上均有精細雕刻。戲臺後原有正廳、大殿。

金家大院:走進寬厚所街55號,你會發現裡面隱藏的卻是一處富麗堂皇的二層樓式四合院,這裡是清末歷城知縣金有大的官邸金家大院,其完整的四合樓建築在濟南古城區獨此一家。

據記載,金宅建於1910年左右,由4個院落組成,如今僅剩主體建築四合樓還保持著原始風貌。該建築的北中堂樓上下10間,東西廂樓和南穿堂樓各上下6間,全樓均為玻璃門窗,石制或磚砌拱券門窗套體現出西洋建築特色。北中堂樓與東西廂樓相接處各設有木樓梯,由此上樓,踩著吱吱嘎嘎作響的木地板沿二樓迴廊散步,在紅柱、青瓦與寧靜的天井構成的氛圍中,令人不禁有時光倒流之感。

在大氣之餘,金宅不失其精緻。如北中堂樓和南穿堂樓門旁立有石制八稜倚柱,柱頭和半圓券上的浮雕獅子、陰雕植物栩栩如生,技藝細膩;再如二層迴廊欄板上木雕翠竹,33幅圖案姿態各異,無一雷同。

解放閣:濟南解放閣不僅成為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而且也已成為濟南標誌性的建築之一。解放閣,1977年12月被定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評為泉城十大景觀之一。

解放閣是山東省濟南市的著名景點,位於原濟南舊城城牆東南角,黑虎泉東側 解放閣-建築,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閣址為1948年濟南戰役,人民解放軍攻克濟南時(具體時間為1948年9月24日)的攻城突破口處。後舊城城牆因城市建設而拆除時,濟南人民特意在這裡的舊城址上,建起了巍峨壯觀的解放閣,以紀念濟南解放。1965年建成10米高的石砌臺基,後因“文革”停建。1985年於臺上建閣,1986年9月24日落成。解放閣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濟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站在解放閣上,人們既可憑弔先烈英雄業績,又可俯覽黑虎泉景緻,飽覽泉城風光。

解放閣閣高24.1米,連臺基通高34.1米,佔地1637.2平方米,建築面積617.2平方米。採用中國古典建築形式,金黃琉璃瓦,外用花崗石貼面。閣分兩層,四面方形。下層四周環廊,廊與閣由抱廈連接。廊閣繪有山水、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小品。廊外為平臺,臺周飾石欄。上層攢尖寶頂,翹角重簷,斗拱承託,吻獸飛動,風鈴揚韻。整個建築巍峨壯觀,金碧輝煌

閣名為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元帥於1965年題寫,鎏金的“解放閣”三字石刻和牌匾,分別鑲嵌在臺基西、南兩側和和高懸閣之二層門額。臺基東側貼壁立《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鐫刻著在濟南戰役中壯烈犧牲的3764位烈士的英名,由濟南書法家朱學達楷書。

黑虎泉群:黑虎泉是金代《名泉碑》、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詩》和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居於“黑虎泉泉群”之首。位於濟南黑虎泉路下環城公園南隅的護城河南岸。

黑虎泉為濟南四大泉群之一。早在金代以前,黑虎泉就以現名聞名於世。泉水出於深凹形洞穴,通過三個石雕虎頭泉水噴出,波瀾洶洶,水聲喧喧。明代晏壁在《七十二泉》詩云:"石水府色蒼蒼,深處渾如黑虎藏。半夜朔風吹石裂,一聲清嘯月無光。"附近有瑪瑙、白石、九女、琵琶、南珍珠、任泉、溪中、苗家、胤嗣、匯波、對波、金虎諸名泉及無名泉一處組成黑虎泉群,位於濟南市黑虎泉西路。諸泉參差錯落不已,泉既匯成河,河復又蘊泉,爭相輝映各得佳趣。泉群附近假山平臺,迴廊曲徑,夏日綠樹蔭蔭,鳥語蟬鳴,是遊人品茶、玩景之勝地。

金山寺遺址:在東護城河通航工程中,這塊石頭被移到河道北岸,下一步,姜牯石和“金山寺遺址”將被打造成護城河中的一個新景點,為護城河增加一些歷史的沉澱和記憶。

護城河:濟南的護城河,是一條與泉城歷史文化相伴而生的城市河流,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由泉水匯流而成的護城河。她細膩,柔美,寬容,安恬,宛如淳樸靈秀的女子,將四大泉群眾泉攬在懷中,纏纏綿綿流入被讚譽為“天下第一湖”的大明湖。護城河環繞濟南老城區,成為泉城濟南一大獨特景觀

霞侶市街2號蓬萊院:蓬萊院]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霞侶市靠近經一路,建於清光緒年間。

是道教活動場所。

百花洲:百花洲,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在大明湖公園南門牌坊以南,一路之隔,有一碧波粼粼的小湖,面積7000餘平方米,岸邊弱柳臨風,嬌柔婀娜,水中碧蓮映日,紅荷爭豔。距此不足二三百米有著名的珍珠泉群,泉群之水,經曲曲折折的玉帶河,輕輕柔柔,纏纏綿綿地流入百花洲,再穿過鵲華橋潺潺流進“天下第一湖”——大明湖。

東花牆子街:東花牆子街位於濟南老城區,北起軲轆把子街西口,南止馬市街北口,東臨曲水亭街,西臨西花牆子街。此街原是府學的院牆,該牆是磚砌的圖案花樣,俗稱花牆子,此街印在東花牆子之外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