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屯田的“韓國人”

《新唐書》和《舊唐書》都有黑齒常之的傳記。

上世紀 20 年代,黑齒常之和他的兒子黑齒俊的墓誌,出土於河南省洛陽市郊區。據瞭解,黑齒常之的墓誌全稱《大周故左武威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贈左玉鈐衛大將軍燕國黑齒府君墓誌文並序》(以下簡稱《黑齒常之墓誌》),墓誌全文共 41 行,約 1700 字。

《黑齒常之墓誌》與《新唐書》《舊唐書》中黑齒常之的傳記互相補充,真實還原了黑齒常之跌宕起伏的一生。

公元 672 年,在百濟國(位於今天的韓國中西部地區)世代為官的黑齒常之,離開了故土,他奉唐高宗李治之命,跟隨唐朝將領李敬玄和劉審禮,一路西行,來到了青海。

在青海,黑齒常之不僅戰功赫赫,還組織士兵駐地屯田,為河湟地區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黑齒常之是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在青海屯田的外國人。

歸降大唐

黑齒常之出生於百濟國,字恆元,他是百濟王室成員。黑齒是傳說中一個東方小國的名字,傳說,黑齒國因有以黑色牙齒為美的習俗,故而得名。黑齒常之的家族因為封地在黑齒國舊地,因而以黑齒為姓。

《新唐書》記載,黑齒常之是一位巨人將軍,他“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按唐朝的度量衡計算,黑齒常之的身高就有 2.1 米。

在百濟國,黑齒常之官居達率兼郡將,達率是百濟國官名,官職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兵部尚書,是二品官員,權傾一時。《黑齒常之墓誌》記載,黑齒常之年少時,就是將門虎子,他自小就熟讀《左氏春秋》和《史記》等漢文典籍,像漢代飛將軍李廣那樣有抱負,也表現出了一定的軍事天賦,二十歲就當上了兵部尚書。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員張生寅說:“唐朝政治和軍事的強大,以及包容並蓄的態度,不僅讓很多國家臣服,也促使很多少數民族將領歸降,以建立功勳。黑齒常之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 660 年,唐高宗派遣邢國公蘇定方率兵攻打百濟,百濟亡國。懾於天朝君威,黑齒常之及百濟國君臣歸降了大唐。可是蘇定方滅了百濟國後,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目睹唐軍的種種暴行後,黑齒常之又集合了3萬部眾,大破了蘇定方,收復了百濟國200餘座城池。

就這樣,黑齒常之與唐軍戰鬥了三年,後來在唐軍強大的攻勢下,黑齒常之再次歸降了大唐。

唐朝時,對於少數民族地區,一般採取以土治土、以夷治夷的管理政策。在百濟,黑齒常之擁有很高的威信,所以在百濟成為唐朝的轄地後,唐高宗因為欣賞黑齒常之的才能,便留任他在百濟當官,管理原來百濟國的百姓。

屢建奇功

黑齒常之人生的一大轉折發生在唐儀鳳三年,當時在西北的青海地區,吐蕃與唐朝之間的戰爭不斷。

《青海通史》記載,唐咸亨元年,唐蕃在大非川(今我省興海縣境內)激戰,唐朝大敗。為了扭轉戰局,唐朝選擇在河湟地區屯集重兵,加強隴右的防禦。

張生寅說:“隴右包括今天的甘肅蘭州和西寧等地。當時黑齒常之臨危受命,跟隨李敬玄和劉審禮來到了河湟地區。”

公 元 678 年 7 月 ,唐 蕃再次交惡,因為唐朝官員的內 部 矛 盾 和 朝 廷 未 能 知 人善 任 ,唐 軍 再 次 慘 敗 。 其間,時任左領軍員外將軍的黑齒常之見戰勢危急,趁著月 黑 風 高 ,率 領 了 500 名 敢死隊成員,突襲了吐蕃大營,當時,殺聲震天,吐蕃損失慘重。因為黑齒常之的戰功,李敬玄才從敵軍的包圍中逃脫。自此,黑齒常之的英名傳開。

唐軍大敗,高宗震怒,拒見李敬玄派遣的郎將,卻因為非常欣賞黑齒常之的才幹,賜了他大量金銀玉帛,還擢升了他的官職。

“當時,唐朝在青海境內設置了很多軍事駐紮點,如白水軍、振武軍、河源軍(治今西寧)等。黑齒常之升官後,成為了河源軍副使。”張生寅說。

後來,黑齒常之又在良非川(今青海湖東北部)之戰中,再建奇功。戰後,黑齒常之再次升官,成了為河源軍經略大使。

屯田河湟

黑齒常之不僅驍勇善戰,還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他認為,河源軍地處要塞,需要派遣重兵把守,但是隨著軍隊人口的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糧草。如果僅僅依靠朝廷供給,遠從長安轉運而來,太耗時耗力,於是他決定在河湟地區屯田,自給自足。

我省著名文史專家崔永紅先生在《文 成 公 主 與 唐 蕃 古 道》 一 書 中 記載,當時,黑齒常之在湟水上游一帶設置了 70 餘座烽火臺和營壘堡寨,動員河源軍開墾了農田 5000 餘頃,每年秋收,都可以收入糧食 500 餘萬石,有效地解決了河湟地區因駐軍增多而帶來的口糧不足的問題,從而鞏固了唐王朝的戰績。

河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青海的主要產糧區之一,通過黑齒常之的經營,到了唐天寶年間,河湟地區成 了 一 塊 更 加 肥 沃 之 地 ,《資 治 通鑑》 記 載 , 在 當 時 “ 天 下 稱 富 庶者,無如隴右。”隴右,就是湟水流域等地。

因為黑齒常之在河湟地區軍功赫赫、政績突出,唐中宗擢升他為左武威大將軍,仍檢校左羽林軍。

冤死獄中

黑齒常之在大唐的戰績主要有三點,一是抵抗吐蕃,二是平息了徐敬業等人的叛亂,三是抵抗突厥。正是在討伐突厥的過程中,黑齒常之的命運出現了悲劇轉折。

史書記載,垂拱二年,突厥進犯大唐邊塞,兩軍大戰於黃花堆(今山西陰縣北)。當時,黑齒常之以燕然道大總管身份, 率眾出擊。本該大獲全勝,但是因為軍中一個名叫爨寶璧的將領,因嫉妒黑齒常之,冒險貪功,最終致使戰局在後期轉勝為敗。

《資治通鑑》記載,從武則天以天后身份專權後,便廣開告密之門,當時規定,只要是告密者,國家管吃管住,即便是誣告也不會受到處罰。自此,告密者蜂起。

因為黃花堆戰役大敗,奸臣周興、來俊臣等,便誣告黑齒常之謀反。在獄中,一代虎將黑齒常之受到了怎樣的酷刑,史書和《黑齒常之墓誌》中並沒有記載。

有野史記載,在獄中,酷吏用錘子一顆顆地敲斷了黑齒常之的牙齒,想看一看是不是傳說中的黑齒氏的人的牙齒是黑的,並乘機讓黑齒常之承認謀反罪,最終不堪受辱的黑齒常之以自縊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給自己輝煌的一生畫下了一個悲慘的句號。

黑齒常之的兒子黑齒俊的墓誌中記載,在黑齒常之死後數年,黑齒俊奏請武則天為自己的父親平反。公元698 年,武則天正式下詔,為黑齒常之平反昭雪, 並追封黑齒常之為“左玉鈐衛大將軍”。

在青海屯田的“韩国人”

黑齒常之畫像

在青海屯田的“韩国人”

《黑齒常之墓誌》記載了黑齒常之的生平事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