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擴張也欺軟怕硬?為何列強完全殖民了印度卻放過了清朝?

靜夜史


的確,在歐洲的殖民擴張時期,整個亞洲除了中國、日本和泰國三國以外,其他的國家都亡了,還都淪為了西方人的殖民地。

下面就來具體說說,在中國和印度兩國之間的異同吧。

中印兩國都是地理上的大國,兩國不僅人口眾多,而且都物產豐富,印度和中國都出產令西方垂涎的物資,在印度有香料和黃麻,在中國有茶葉,瓷器和絲綢。其實在兩國的領土上,都出現了西方人(葡萄牙)的橋頭堡。在印度的是果阿,在中國的是澳門。

英國人到印度兩百多年後,終於藉助莫臥兒帝國衰亡的機會,得以大肆擴張,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政府的暗許和支持下,藉助各個印度王公之間的矛盾和衝入,徹底吞併了整個印度。可笑吧,表面上消滅印度的力量,居然是英國的一間跨國公司。就此也可以看出,英國人的殖民擴張,純粹就是以商業利益作為動力。

可中國是個大一統的王朝,內部沒有印度那樣的分裂和衝突,英國人若想要吞併中國,肯定不是藉助一個英國東印度公司就能辦到的。在太平天國時期,英國人也想重複一下在印度的奇蹟,可是沒能成功。

其次,讓印度亡國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居然是印度社會的商業化程度較高。很多的印度商人,不僅擁有大筆的財富,還擁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很多英國人的戰爭,例如普拉西戰役,就是依靠印度商人的幫助,印度商人賈格特賽特用重金賄賂了孟加拉大公的將軍,英國人才能贏得勝利的。

可是在中國,商人的地位歷來就很地下,他們別說去賄賂將軍賣國了,就是個人有點錢財,也不敢公開炫耀,否則,嘿嘿,你懂的。看來重農抑商的政策,居然還有防賊的作用,真的是有得有失啊!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印度出產的商品,例如香料等,利潤比瓷器生意要高,而且印度距離西方也比中國要近,做起生意更方便。同時,東印度公司在找到對中國的鴉片生意後,也感到心滿意足。到中國的林則徐一旦開始禁菸,英國人就發動了戰爭。


英國人為代表的西方人,基本是按照商業利益的邏輯來殖民開拓的,有了更簡單的方法,自然也就不需要花更大的力氣了,況且清政府還十分聽話,不僅老老實實給銀子,還不做社會的改變,這樣一個落後、腐敗的政府,比親兒子還要乖,怎麼捨得滅?

你說呢?


圓窗觀點


欺軟怕硬是一個方面,但是列強自己內部的扯皮也是重要原因。

1.欺軟怕硬

印度是一盤散沙,英國在印度能成功的一種重要原因是以印度人打印度人。印度國內的割據勢力,宗教矛盾都被英國人充分的利用。還徵用訓練印度士兵,讓他們自己人打自己人。不然就東印度公司那點人,在陸地上還真不夠看。

清朝和印度是不一樣的,清朝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力量也相對集中,軍隊也相對成熟(只是相對,軍制上差距太大),反抗意識也比較強。在殖民的難度上,是比印度困難的。

2.列強內部自己的矛盾

在清朝殖民雖然比印度困難,但不是不行。但這個時候的列強比較多了,美國,俄國,法國,日本,德國。再次一點的還有個奧匈帝國。

像殖民印度的時候,只有個法國當競爭對手。清朝就像一塊肉,誰都想咬一口。但是肉就那麼大,總要劃分吧。一人佔一塊,誰分多了大家都不爽。不爽就只能用拳頭說話了。

因此,如果有單個列強獲取了過多的利益,其他紅眼的會一起站起來反抗。

差不多主要就是這兩點吧,歡迎下方補充。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侃砍歷史


不請自來,首先大部分是對西方的殖民體系和方式不太瞭解,其次是對滿清政權不太瞭解。

先說一下西方的殖民體系的發展,西方的殖民體系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個國家辦到的,這是西方大西洋沿岸各國相互競爭中完成的。先說說葡萄牙和西班牙吧,葡萄牙用了兩代人才發現了印度,中間的坎坷曲折就不說了,主要說說葡萄牙人的目的和做事方法,葡萄牙人一直是用貿易的方式來獲得經濟利益的比如廉價的大量的獲得印度的香料但同時也在小島上種點經濟作物比如甘蔗,西班牙是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西印度群島以及科迪勒拉山系中的黃金白銀,從此西班牙只玩大的家裡有礦嘛(真真的金銀礦)那些種地的活兒西班牙是不稀罕的!當然了菲律賓群島對於西班牙很特殊,這裡不僅僅是麥哲倫掛的地方其實真真的秘密是這裡不僅僅離中國近而且這裡也有金礦!明朝太監也來考察過金礦 只不過被西班牙人給騙了!

再說說荷蘭法國和英國,這三個國家發展的遲,有黃金的地方都讓強悍的卡斯蒂利亞人佔領了,所以只能走葡萄牙人的貿易加種地的道路,不過荷蘭人側重於貿易 英格蘭人側重於種地法蘭西人好像沒有目標也不知道法蘭西再幹啥!種地不是隨便種的,都是種的熱帶亞熱帶的經濟作物,比如巴巴多斯牙買加古巴的糖弗吉尼亞古巴的菸草卡羅萊納的棉花,沒錯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氣候都是溫暖的是高緯度的歐洲所不具備的,所以說歐洲大航海的殖民體系其實是開發熱帶亞熱帶地區種植經濟作物給高緯度的歐洲做配套!西印度群島(歐洲勢力大亂鬥) 東印度群島(荷蘭勢力控制)以及印度(英格蘭勢力控制)都可以種出經濟作物!尤其是英格蘭成為海上霸主後重點發展紡織業,所以極其需要亞熱帶地區來提供大量的廉價的棉花,只有北美蓄奴州和印度才符合這種條件,又因為後來的複雜操作東印度公司造反奪了北美十三州,所以英格蘭只能完全控制印度作為補償了!

綜上所述當時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氣候經濟作物等不符合歐洲的殖民經濟體系, 到了後來工業革命後歐洲實力幾何放大後,開始吞併溫帶(包括東亞)和寒帶(俄羅斯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甚至在南極展開了競賽〈阿蒙森和斯科特兩位勇士(兩位沙雕)〉!

其次我們再說說滿清,其實對滿清的評價有很大爭論,就個人研究後發展滿清確實非常不堪,其性質我都認為是殖民政權!現在大家一說都是滿清領土大這是功勞,事實上我認為這是錯誤的(用現代眼光看古代)古典時代蒙疆藏是沒有多少價值的(經濟上)唯一有價值的西域是貿易路線然而中亞綠洲文明被遊牧民族破塊後有被集體的以綠代佛後中亞和新疆變成了包袱而不是助力(在工業革命之前)!從發展的角度看中國需要的是東南亞的大米(東南亞熱帶氣候一年三季的大米對現在中國都有極大價值何況古代人以食為天的情況呢!)南洋的香料和大木以及後來的橡膠 還有馬六甲的貿易航道! 清代所謂遊牧漁獵農耕大融合其實是農耕的經濟結餘本應該投資軍事 教育 技術和手工業 然而卻是被漁獵和遊牧給享受了!這樣的融合和統一是有毒的!這是竭澤而漁和不進則退!然而在歐洲人來了之後,本應該像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精英(比起李鴻章們伊藤博文們才繼承了華夏士大夫精神)那樣縱橫捭闔翻雲覆雨在大爭之世去勒緊褲腰帶工業化!然而,滿清的精英們我就沒法形容了 做出的重大決策和政策都是向工業化相反的道路上前進!為什麼?我思考了幾年才發現滿清只為了保障旗人的特殊政治和經濟地位 它們並不在乎 割地賠款 租界治外法權 築路權礦山開採權 金融開放 海關關稅抵押 ……意味著什麼!說句不好聽的和黑非洲國家地位其實沒有多少區別!

最後總結的時候再多說一句,網上的沙雕們不要再天天喊著歷史融合了這是血淋淋啊!不要再群情激憤的收回外蒙外東北了,中國千年等一回等到了海洋時代的開啟,東南亞南洋甚至西太平洋印度洋更具有戰略價值,經理價值!中國人要多生孩子多移民到澳洲和新西蘭!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57


英國殖民印度,靠的是東印度公司,這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公司,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根深蒂固,瘋狂的掠奪印度的資產,那時候,印度只是一個表面統一的龐大帝國,實質上內部四分五裂,各階層矛盾突出,隨著東印度公司實力的增長,1858年,維多利亞女王成為印度女皇,莫臥兒王朝徹底滅亡,印度完全成為英國殖民地。

1858年的中國正在發生什麼事?我們來看看,1858年,天平天國由盛而衰,但是,仍然保持著強大武力。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這一年清王朝對外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

1858年的國際上,美國強迫日本先後簽訂《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安政條約》。

從國內和國外形式看,列強在中國橫行,但是彼此合作又擔心對方在中國的利益過大,又互相牽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也不能獨吞中國,因為會引起其他國家的抵制,而其他國家更不可能把中國獨自殖民,並且,在當時的中國,雖說清王朝已經腐敗不堪,統治搖搖欲墜,但是,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軍隊,雖說不能完全抵抗列強的侵略,可是國內有識之士不少,主戰派的聲音一直沒有停頓,朝廷也是在戰與不戰之間搖擺,這和印度有著巨大的差別,徹底推翻清王朝統治,自己來殖民,付出的代價肯定要比殖民印度高得多,並且阻力更大,所以,最後的結果也只是半殖民地狀態。


夜之風16


  在這裡我指正一點,樓主的提的問題本身是錯誤的,列強對外擴張殖民的過程中並沒有放過中國。只是殖民程度不同而已,印度是完全成為殖民地,而當時的中國是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下面就來說下為什麼當時的印度和中國被列強殖民程度不同的原因。

  歷史背景不同

  雖然印度與中國都是文明古國,但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相反印度一直處於支離破碎之中,存在著大大小小數百個城邦,印度更多的是一個地理概念的存在。

  國土面積不同

  國土面積越大,不僅僅代表著海量的資源,更有著更廣大的縱深,雖然清朝末年,國土面積有所減少,但也是印度的三倍,這就使得侵略者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

  殖民者不同

  雖然侵略清朝的列強有很多,但正因為侵略者有很多,對清朝的殖民訴求不同,這使得他們不可能在全面殖民中國問題上達成一致,比如沙俄想要佔領長城以北,英國和日本就堅決反對。而因為列強的相互制衡,在客觀上保全了大部分領土。而列強也意識到:中國不是印度,想要徹底殖民中國,甚至獨佔中國的美夢是無法實現的。19世紀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殖民者捲土重來時,印度幾乎已經全面淪為英國殖民地。

  反抗程度不同

  由於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民族反抗意識強,當時的國土大部分是清朝前期打下來的,有著巨大的凝聚力,雖然當時的清軍戰鬥力很弱,但也取得了不少勝利,比如諒山大捷,鎮南關大捷等等,還有民間組織的義和團運動、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等。相比之下,在印度就不同了,雖然英國殖民者人數較少,但是隻要給予土邦領主以合適的利益,他們就心甘情願的為英國殖民者所驅使,成為英國殖民統治的馬前卒。

  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指正。


西山秀才


不是放過,是西方列強當時根本吞不下中國和日本,因為沒有反對中央的地方政權,哪怕貿易都要覲見皇帝或幕府將軍,而印度當時基本處於類似清末民初時的地方割據,英國分而治之,最終將整個印度納入殖民體系中來。


盛極一時的莫臥兒王朝於18世紀已衰落,印度進入軍閥、地方勢力割據時代。各路諸侯為了自身勢力發展壯大,甘願於外國勢力勾結,所以英國可以輕而易舉的通過以印治印,各自擊破,最終成為次大陸的主人。



而孟加拉是關鍵,該地17世紀就成為貿易的中心,商人階級逐步興起並和西方經濟聯繫密切,進而控制當地經濟,崛起的商人階級不滿足於政治地位低,和英國人裡應外合,用金錢腐化孟加拉軍隊主要將領,在英國人隨後對征服孟加拉的普拉西戰役中,孟加拉軍隊並沒有賣力抵抗,導致該戰役英國僅損失幾十人就獲勝。

英國人以孟加拉為根據地,於1764年擊敗莫臥兒王朝後,在隨後的征服中僅在東北的尼泊爾和西北旁遮普遇到抵抗,這種局部的抵抗阻擋不住英帝國的征服步伐。於19世紀中葉,英國最終成為印度的主人。此時英國把目光再次投向中國,先貿易,不成就發動兩次鴉片戰爭,體量大的中國從此淪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直到20世紀初八國侵華才有被瓜分危險,此時國際形勢再次變化,中華民族終於在沉睡中覺醒,最終避免像印度樣淪為殖民地的危險!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歷史小玩家


我覺得和兩國的文化有關係。中國封建專治,印度呢,雖然也有專治可是系統比較亂,各有各的地盤,各有各的體系,所以在一個高度統一和一個高度自治的不同的兩個地方,英國要想完全佔領,那他們肯定會根據實際來進行,要不不但殖民不了,反而還給自己麻煩。

那中國為什麼沒被殖民呢,首先就是高度統一,當時中國是大清當政,雖然有一些農民起義,可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體系,也沒有脫離清政府,而且也是漢族,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在做一些抵抗,而且從1840鴉片戰爭開始,英國就強迫大清籤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人一點尊嚴都沒有,這個時候經過一系列列強的壓迫,中國人民就對外國人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仇恨,後來,雖然英國一直迫使中國籤不平等條約,可是清政府還是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據理力爭,沒有說是完全屈服,後來英國在看到農民起義,威脅到自己的時候,他們最終看清了一個事實,雖然中國自己內部有矛盾,可是對於外來侵略者,他們的心還是一樣的,要想殖民整個中國史不可能做到的。

而印度呢,英國看到了和中國完全不同的情況,這裡人員複雜,宗教繁多,而且體系也比較多,不是一個人說了算,雖然這裡和中國都比較牴觸外國人的入侵,可是不牴觸經商的外國人,後來英國就成立了帶有官方色彩的東印度公司,表面看似經商,實則是以經商為名,行殖民之實。他們開始和各個部落和族群做生意,把一些文化帶到印度,和印度最高統治者,做交易,來控制一些其他部落,因為英國有錢,有武器,所以不管你哪個部落當政,你都得聽我的,否則讓你下去,你就下去了。久而久之,印度就開始實行英國的一些制度和方式,使印度真正成為英國的傀儡和殖民地,後來,因為安全的需要,英國開始派軍隊來,派教官,訓練當地印度人,讓他們聽自己的,成為孝忠英國的印度人。時間一長,英國就從幕後走向臺前,控制著全印度,直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因為世界局勢的變化,才讓印度脫離了英國,真正的獨立,可是獨立後的一些文化到現在還在使用,所以這就是印度。


不要懷疑我的未來


怎麼放過了,中國大,一口吃不下,抗戰後才沒吃。


陳渝航銘


熱帶地區無強國


城北徐公157


首先,中國和日本在最東方了,殖民推進的末期了,其次,殖民主義者不是一國了,是很多國,互相都競爭,誰也不能一國獨吞了,再其次,國土面積大,市場大,最後,東亞人智商不低,獨立意識很強!可能還有其他原因,個人感覺主要是上面幾個因素吧!有偏頗,請大家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