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历史一书生


自从一代奇书《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对这个朝代的评价也出现截然不同的两派。

一派以金庸、高晓松、袁某某为代表,对明朝嗤之以鼻,把它描绘成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朝代。

另一派则是以当年明月为代表的明粉。


高晓松说明朝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小编认为他说的很客观实际。

明代有作为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朱元璋草根出身,靠裙带关系窃居高位。朱元璋称帝前一直是韩林儿的部下,元至正19年(1359年)龙凤宋朝皇帝韩林儿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左丞相,1361年朱元璋被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吴王,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

朱元璋和蒙元之间,没有进行过一次决定性的战役。

和蒙元主力作战只要是龙凤宋朝完成的,韩林儿手下有一批能征惯战的大将,他们攻占了山东、河北、陕西、四川、山西、还攻占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接着又攻陷了大同,辽阳,最后连平壤也拿了下来。

韩林儿的手下击毙了蒙元大将查罕帖木儿,宣抚使董抟霄,龙凤宋朝对元朝中央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基本把元廷中书省直辖的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政权组织扫荡一空。


他基本把元廷中书省直辖的,今河北,山西一带的政权组织扫荡一空。经此一战,大都元廷就基本成了空架子。也形成了对元大都形成合围之势。

而就在此时,朱元璋却把韩林儿杀了,自己做了皇帝,这得位最正之说不知从何谈起。

朱皇帝执政31年,开了13次科举,录取了4000多名进士,却杀掉了15万读书人,读书人的骨气从明代开始荡然无存。

滥发大明宝钞,造成物价飞涨,明朝276年,只铸造了800万贯铜钱。而同期被融化的铜钱高达3000万贯,因为废铜的价格比铜钱高出数倍,其危害可想而知。


历史上分封同姓藩王,汉代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教训历历在目,朱元璋逆势而为,分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结果他前脚刚死,燕王朱棣就发起了4年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还恢复了殉葬制度。如果这些都能够被原谅,对明君的要求标准也太低了。

至于朱棣,被明粉称赞的是他五出漠北,扫荡蒙古,但又有谁能想到,那是邱福在漠北10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朱棣不得已而为之。

在朱棣执政的20多年里,穷兵黩武,大兴土木,50万大军扫荡蒙古,需要200多万民夫随军做保障,期间还要修北京城,建长城,挖运河,派三宝太监七下西洋,逼死朱元璋的义子平安,雪埋了一代才子解缙,处理建文旧臣的手段更是让人卒不忍睹。永乐皇帝的所作所为,和隋炀帝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明君相去甚远。

剩下明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不提也罢。

明朝的大将,无人能出徐达和常遇春左右,常遇春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屠城,明嘉靖刊《湘潭县志》记载常遇春屠城后,仅余“潭民七户”。

至于徐达,据《草木子余录》 载,“洪武5年,分三路出讨漠北, 大败, 死者前后约四十万” 。

这位威风凛凛的大元帅,狼狈不堪逃了回来,从此老老实实的开始修长城。这二位的表现和名将相去甚远。

明朝的名士,也就王阳明比较出名,他开创的心学小编没有研究过,但这样一位圣人级的人物,被太监扒光裤子,翻飞的廷杖把屁股打得开花。

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这名士的称号也只能和王大人说拜拜了。


花近高楼1


高晓松们说白了只是历史书本爱好者。

历史书学与历史学都不是一回事,因为历史书是充满了政治植入的。如果他写对了,那依托书本的就对了,他被篡改了,那你的认知也跟着被劫持了。一个只是看了点史书的人张嘴就说明朝三无实在是有点狂妄。

明史被满清花了一个朝代修改,这是众所周知的。今天历史学领域都还特别活跃着满遗人群。他们就是特别爱介入这个领域。现实都已经反应了。

明史为何不可信,因为改得太过分了。过头了就反而弄巧成拙了。只要稍微反思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逻辑。当然对于只有能力看书的人,你说史书不可信。那等于砸了他的饭碗,肯定不乐意啊。

事实上不是明史不可信,而是所有史书都不可轻信。中国历史多数情况是颠倒黑白的。把秦法说得那么不堪,事实是秦法触动了贵族利益,因为秦法是法制,是将贵族一并纳入制度约束之下的。商鞅死后还被车裂,可想而知贵族们有多恨他。所以秦法自然是法制。否则秦凭什么强大?所以历史记录一定是要分析的,一定是要能把逻辑理顺的。隋炀帝做了那么多大事,反而说他歌舞升平、沉迷于酒色,这不符合逻辑嘛。

明史也一样啊,抹得太黑了。你连人家长相都不放过。这就过头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呢?为何诡异地丢失了。很多人怀疑是乾隆干的。逻辑上也是啊,如果航海日志存在,那抹黑明朝就差点意思,因为人家毕竟干了大事。只能让航海日志消失了。说明朝帝王不勤政,于是满清皇帝个个勤政。那不是有点刻意而为吗?意思就是你不勤政是给你一大罪状,那我就勤政以示优秀了。且不说,这是不是事实。就说勤政一定是好的吗?治大国如烹小鲜。我觉得比懒政更可怕的是瞎折腾。拿这种东西来说事是有点无聊。而且明朝可能记录自己的皇帝懒政吗?满清是如何知道的?疑问是很多的。

抛开这些,我们看明朝的制度。你发现明朝发明了一套互相制约的制度,让权臣、太监互相制约,谁也做不大。历史上中国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是保卫皇权太费精力。合格的帝王必须要学会左右平衡,一会儿抬举这个去压那个,一会儿又打击这个重新扶持新力量。目的就是不能让谁威胁皇权。所以历史上大多数帝王精力都没放在治国上。反而是全身心投入国家治理的隋朝由于触动了关陇贵族利益被推翻了。隋朝强且富足,可是贵族们不乐意啊。所以历代有个大悲哀就是内耗太大。做忠臣也不行,只要你可能做大,你就会倒霉。岳飞的事说白了就是为了防止军头做大,这是两宋最大的问题。因为是篡位所得。

明朝开内阁互相制约,加上司礼监太监制约,加上锦衣卫,于是谁也做不大。皇帝这方面高枕无忧。有人说,你任用太监是一大罪状。我觉得,就是长着东西的人也未必就是东西。难道你会认为不是太监就干的是人事了?未必吧。有人说锦衣卫,我觉得这跟老百姓毛关系都没有。不就是用来收拾官吏的吗?明朝对士大夫不好,于是带入感强的知识分子就对明朝嗤之以鼻了。明朝这个制度其实是大大降低了内耗,是先进制度。既放权,又给你头上悬着剑。

明朝开疆拓土,将云贵永久纳入国土,因为汉族移民才是纳入国土的根本保证。明朝通过屠城、阉割解决了南宋遗留的外族侵害中国沿海的问题。給南宋擦了屁股。明朝灭亡实际就是三个方面原因,天灾、国际局势加剧了缺钱,更重要的是天灾加天启大爆炸动摇了人心。古人是非常迷信的。发生这种事是很危险的。尤其天启大爆炸那么诡异。按现在的破解看,明朝灭亡有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有的甚至会让人起鸡皮疙瘩。太玄了,由此我也相信镜像玄学的存在。

明朝如若有问题,其实主要就是错过了大航海。大航海错过是中华永远的痛。今天也是受制于大航海造成的不利格局。如果我们海外有几个血浓于水的国家可以同气连枝,可以相互组团,那就不会被欺负和被排挤至此了。满清时代其实参与大航海还来得及,就算参与不了移民,那赶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总可以吧。然而满清用了一个朝代的时间眼睁睁看着西方崛起壮大而无动于衷。满清耽误华夏三百年不是空话。辛亥革命说是驱逐鞑虏,实际上是汉人想要变革想要励精图治改革学习西洋。民国出大家,实际上就是大批想要发奋图强的人出现了。如果满清不无动于衷,那东西方不至于差距那么大。明朝所谓封关禁海实际与南宋引狼入室造成的危害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教训太惨烈,所以也就反应过度了。

明朝可能不是一个伟大时代,但抹得太黑太过分,反而能看出他的光彩。满清自己粉饰的历史,我们现在读起来,不过如此嘛。同样经不住历史的鞭子。清史是为数不多没有被篡改,由自己书写的史书了。可是你又能看到他三有了吗?乾隆这个自大狂的代名词,只要了解他的生平的人都知道,自大狂体现在方方面面。这是明君吗?笑话吧。而且还是自己粉饰的历史。


國病


我以前不是明粉,但是被一些清粉给逼成了明粉!!!

现在的网络上,明粉们拿出各种证据证明明朝历史被黑过,清粉们无言以对大肆宣扬清朝版图如何如何,真之为可笑。

首先,明朝早期版图是不小的,但是要知道在哪个年代很多地方要嘛是无人区,要吗是原始部落。从明朝边域设置的卫所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年代这些地方除了屯兵以外人口是很稀缺的或者是只有官兵家属才会生活在这些区域。就像小编今天所在的位置(盐井卫)今天的四川大凉山盐源县。

明朝不是没有去扩充版图,其中在西南广西越南一代是有过扩充的但是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些地方人际稀少,大多数都是原始森林部落,在扩充行进中由于地方资源不足(当地人类资源不足,生产力底下,多以打猎为食)后方补给线拉的太长差点拖垮整个大明。所以不得不退回去

至于说明朝的皇帝,我只能说是明代的规则制度原因才导致出的假象。

因为什么?听我给你们分析。

明朝初期,老朱为了打造一个和历史上不一样的朝代,把平民和官吏之间的权利拉近中和,同时打压商贾,但矛盾的是对有学问的人给于各种优待。(如果有人问给你一次穿越的机会你会去那个朝代?我的答案是明朝。)从各种历史文记,民间传说中你不难发现明朝的人民幸福指数应该是在所有朝代中是最高的,但是官吏除外,毕竟上个朝就得写好遗书的日子真的不好过。也是唯一一个民可以告官而且很容易的一个朝代。

明朝皇帝与清朝皇帝的区别?根本不在一个范畴内,没办法去比较的好不好。

清朝皇帝是高度集权,所有的官吏,国民都是奴隶。只为皇帝发光。

明朝皇帝,权利稍有分散,虽然最后也是皇帝拍板。但带来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明朝可以出名人名士,可以出奇人异士,可以持续发展。但清朝只有有名的皇帝,剩下的………………就没有剩下的了。

你说这样怎么比?这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怎么去比?


老三八影视52看书


大明当然很历害,武功方面火器很先进,不亞于后世八国联军用的,不过清廷马上治天下,把明朝火器锁进国库,当八国联军打开清朝国库,看到传说中明朝先进火器惊呆了。

大明的宝船是个神一样的存在,这么多人生活在船上的自循环体系,今天复制起来也难,正如明式家具,可以进拍卖行。

当儒学被篡改用来愚民的时候新儒学由王阳明带来,标志最新最科学的经世济学出来继续引领中华文明。

大明一朝自朱元璋开始一直苦于治吏,发明东厂西厂都是用来对付官吏,我们一直所说帝王是最坏最坏的坏人,看看历史就知道不正确,皇帝求的是天下太平,江山永固,官员就复杂了,求名的求财的求实力不一而足,老百姓的诉求和皇帝的诉求是天然一致的,而与官员利益是天然冲突的,尤其耗净家财谋了个一官半职的读书人,也因为利益关系,明朝税收进不了新兴的对外贸易。


拥抱吉祥952


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过去的事了。今天的人们上下嘴唇一开一合,发出各种声音,听一听也就罢了,不必太当一回事。

说历史,往往是想以史为鉴,摒弃过去人们曾经犯过的错误,避免重复犯错。如果有好的东西,自是不肯放过,一并继承过来传下去。

还有一种就是为了说而说,其中不乏信口开河,自觉讲到精彩之处眉飞色舞,脑细胞极为活跃,顺便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等等。

到这时候你就不能认为是历史了(再说了历史也是人写的嘛),俗话说兼听则明,你可以把它当成演义,姑且听之任之,反正对于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而且还多了一条思路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双人鱼42891187


我是历史照妖镜沈sir,我来回答:

高晓松,作为一个号称的才子,经常上各种节目,感觉除了那首校园民谣可以在那个时代留给一代人一段记忆,如今所谓的晓说、奇谈啥的,其实并无什么营养,无非只是满足了部分人猎奇而又奇特的有点BT的心理需求而已。说大明是三无朝代,但凡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只是哗众取宠的片面之词而已。

  

  在一个节目上,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也就是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很难相信,他是清华毕业的,而且还能出历史书。

  先说说明君:

  明朝有明君。明朝其实也是明君辈出的一个朝代,明太祖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平定天下,成功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其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顺治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而清修《明史》评价后任者朱棣”治隆唐宋,远迈唐宋”,及至“仁宣之治”的仁宗、宣宗,“弘治中兴”的孝宗等,都不得不说是开明之君。

  

  明朝有名士:

  明朝名士辈出,该时期内,郑和出使西洋,开辟了丝绸之路;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被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就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徐光启重视演绎推理,并特别把重点放在数学上,是认为数学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之第一人。还有修《永乐大典》的解缙,地理学家徐霞客,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明代的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名士之。等,可谓不胜枚举。

  倘无名士,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江南四打才子唐寅、祝允明、沈周、文征明何从谈起?

  

  明朝无名将?

  倘大明无名将,那蒙元之鞑虏是如何被驱逐于漠北?倘无名将,我大中华之往昔国土又是如何被安定?倘无名将,弹丸国之倭寇又是如何被驱逐?明初军事名将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郑观应将徐达与”古之所谓将才者“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等相提并论;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功勋卓著,被赞为“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明末郑成功收复台岛统一祖国,被王观光称赞“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戚继光是中国被成为武圣的三人之一。还有 汤和、蓝玉、史可法等,明朝可谓名将如云。

  

  这样的人也能出书,也是社会乱象。


历史照妖镜one


明朝是三无产品,那清朝就好了?张口一句主子闭口一句奴才、小人,办事常常跪下的奴隶制清朝,举国上下都带着猪尾巴辫子的清国人真他妈好,高晓松我告诉你清朝是你爷爷!


桃花岛63839690


老北京人很多都是满族人的后裔,想让他们说明朝的好话你们说可能吗。这也是现在辫子戏这么多的原因。悲哀 悲哀。


活到120岁的方法


提起明朝,我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哪个能够说到做到?什么三无之朝?就算哪个朝代有文有武有钱,乃至富有一切,可是失了骨气又有何用?


影视爆能量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道!

明朝臣子不怕死。有德。

南平宁王,东抗倭寇,北灭北元,有武。

存天理,灭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有文!

明朝岂能三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