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為什麼不與德國競爭成為歐盟的領導者?

杜達特洛夫斯基


法國原本就是歐盟的領導者,為何要去和德國競爭?事實上,歐盟的領導者,原本是三個國家,即德國,法國和英國,近幾年英國退了群,所以領導者群體就剩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德國,另一個是法國。很多人誤以為歐盟的領導者只有德國,這其實是很片面的。

法國和德國,他們都是歐盟的領導者,但各自的優勢不同,側重點也不同,屬於分工合作的關係。德國在經濟上是長板,歐元也是以西德馬克為基礎,德國被稱為“歐洲經濟火車頭”,是歐洲的發動機。但是,這不意味著法國的經濟不行,其實法國也是發達國家,只是與德國存在一定的差距。

法國的優勢也很明顯,它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此前也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很早就躋身世界大國行列,其國際影響力要高於德國,話語權要重於德國。法國也建成了歐盟最強大的軍事力量,而且具有獨立性,不受美國的控制。

在歐洲大陸,俄羅斯是的軍事是第一強的,其次就是法國。因此,也有人將法國比作歐盟的保護人,即使將來歐盟建立聯合軍隊,在大概率上也是以法國為核心。在軍事方面,德國確實是落後了,主要是由於美國的壓制,作為戰敗國,德國的軍事被嚴格限制,不能發展核武器,也不能大規模發展尖端武器。在過去幾十年間,德國軍工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給美國充當輔助,偶爾可以靠賣坦克賺點錢,但一直沒有擺脫輔助的地位。

在歐盟,原本有兩個核大國,其一是法國,另一個是英國。這也就是說,歐盟巔峰時期,是同時存在著兩個世界大國,兩個核大國,兩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是,英國和法國,在經濟上都不如德國,德國在戰後十幾年內,就實現了高速增長,英法兩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經濟上落伍了。

剛開始,法國和德國都希望搞聯合,這兩國實現了和解,也是建立在互相合作的基礎上,法國有優勢,德國也有優勢。後來,英國要入夥,法國起初是反對的,但最終出於共同的利益,還是允許英國的加入,畢竟加進來一個大國,總比少一個要好。

現如今,法國的日子不好過,經濟不怎麼景氣,社會矛盾很尖銳,即使法國人希望壓德國一頭,但也有心無力。隔壁的英國,現在退了群,跑了路,這讓法德兩國的壓力增大,而且歐盟內部還有一大筆糊塗賬,目前依然沒有徹底解決。

大洋彼岸的美國,一直在給歐洲找茬,尤其是特朗普,此前想著法子要收所謂的保護費,後來又在核武器上做文章。歐盟要面對美國的壓力,還要面對中東的亂局,現在處於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之中。法國和德國,在此時如果不選擇合作,而選擇內訌,那這無疑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歐盟三大主導力量就是英國、法國與德國,這三個國家之間對主導權的爭奪從沒停止,英國退出歐盟就是因此,法國從來都是在跟德國爭權,德國雖然是歐盟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並非絕對主導力量。

歐盟28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而其中的主導力量就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意志聯邦。德國的經濟總量佔據整個歐盟的21%以上,雖然法國也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之一,規模也並不遜色於德國,但是經濟整體實力與德國其實還有一定差距。


和平時代,尤其經濟力量的懸殊,歐盟的主導權一直被德國所攝取,法國雖然說不會聽德國的話,但是也蓋不過德國的風頭。然而法國一直都在想辦法爭奪歐盟的主導權。

千百年來,歐洲大陸對於主導權的爭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近代法國與德國之間。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元氣大傷,使得美國能夠趁機奪取了主導大權。


雖然說爭來爭去,但畢竟還是一家人,尤其是歐共體、歐盟建立以後,德國法國之間的恩怨也得到了釋懷。然而作為沒落的世界大國的英國,卻不能夠與歐洲大家庭齊心協力,與美國眉來眼去,至今也沒有加入歐元區。

所謂的“高盧雄雞”,又怎麼肯輕易低頭?法國雖然經濟實力不如德國,但是一直在尋找機會奪取歐盟主導權。因為歷史原因的拖累,德國無法承擔對歐盟的安全保護,這就讓法國佔了先機,所以法國才會那麼積極列入敘利亞、利比亞等問題。


澹奕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

法國與德國一直是歐盟的核心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歐洲一直是世界的中心。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帶去了苦難與死亡,世界中心轉移到了美國。為了實現歐洲復興、避免再次發生戰爭,法國總統戴高樂與聯邦德國總理阿登納決定法國與德國放下仇恨,實現和解,開啟了建立歐盟的進程。

在法國與德國的努力之下:1951年,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聯邦德國成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1957年,西歐六國又簽訂了《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65年,西歐六國再次簽訂了《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併,成立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是歐盟的前身。

到了1990年,又是法國總統密特朗與聯邦德國總理科爾的共同努力之下,將歐洲共同體從經濟領域擴展到了政治和軍事領域,建立歐洲聯盟,實現歐洲各國外交、防務、貨幣一體化。1991年,歐洲共同體12個成員國簽署《馬斯特裡赫特條約》,1993年,該條約生效,歐盟正式成立。

瞭解了歐盟誕生的進程,大家也就能明白了,歐盟成立的基礎就是法德和解,法國與德國都是歐盟的核心。如果法國與德國在歐盟重大問題上發生分歧,甚至爭奪領導權,歐盟很可能四分五裂。

<strong>法國在歐盟的作用略強於德國

法國人口近7000萬,領土面積67萬平方公里;德國人口8000萬,領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兩國在人口和領土方面各有千秋,且都缺乏自然資源。不過,儘管德國GDP總量達到3.65萬億美元,超過法國的2.57萬億美元,在歐盟中的地位,法國一直略高於德國。首先,法國是第二次大戰的戰勝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德國是戰敗國,兩國政治地位相差懸殊;其次,法國是西歐各國中唯一一個防務獨立、不依靠美國的國家,甚至還擁有300枚核武器,軍事實力僅次於美俄中,而德國國土上還有34000名美軍駐紮!因此,法國在歐盟中的所起到的作用略強於德國,堪稱歐盟的保護傘。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

所以,法國在歐盟中的作用略強於德國,法德一致又是歐盟團結的基礎,法國不會也沒有必要與德國爭當歐盟領導者。


美國觀察室


因為法國本就是歐盟的領導者——至少法國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歐盟的前身——“歐共體”就是在法國的牽頭下成立的。

戰後,為了防止德國死灰復燃,由於發動戰爭需要用鋼鐵和煤炭,法國倡導成立“煤鋼共同體”,即把德國、意大利等國的煤炭、鋼鐵生產,全都納入統一的機構進行監督管理,避免用來生產武器。

在共同體內,法國是戰勝國,扮演“警察”的角色,德國和意大利是戰敗國,扮演“囚犯”的角色,正是這種“警察看押囚犯”的結構,構成了“煤鋼共同”(其他那幾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基本就是陪襯),後來發展為“歐共體”,乃至歐盟。

在這個結構中,法國毫無疑問處於核心地位。

英國?

在歐盟內的地位從來就沒高過。

由於英國在歷史上一直扮演分裂、離間歐洲的作用,在歐共體成立之初,就一直排斥英國,戴高樂說過,“只要我還活著,英國就別想加入歐共體”。

果真,直到戴高樂死後的第二年,英國才最終加入歐共體。

(不過,從最近英國退歐來看,再次證明了英國“歐洲攪屎棍”的本質,和戴高樂的眼光。)

後來,隨著德國經濟的崛起,和法國的相對衰落(最高時,德國的GDP相當於法國的兩倍),德國成為歐盟的經濟火車頭,但政治火車頭依然是法國,歐盟逐步形成“法德”雙核心的結構。

冷戰後,由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歐洲東部新出現了許多新國家和權利真空,是歐盟理想的擴張方向。

德國比法國距離中東歐更近,導致法國逐漸邊緣化。

到了今天,法德兩國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而在歐債危機的背景下,經濟雄厚更有發言權。

所以,現在的歐盟,德國比法國更加耀眼,也更像“領導”!但這是實力釋然,而不是德國爭取的結果。同樣,法國地位的下降,也並不是他主動放棄,而是實力不濟。


雁去無痕ty


政治上講,法德目前“婚姻”比較穩定的原因,是因為合作的收益依然大於分歧,且目前歐盟還沒有必要需要明確領導者,歐盟的成立就在於不需要領導者。


外部環境促使歐盟團結 法德婚姻穩定

從最近的局勢大家可以看到,外部環境是促進歐盟內部更加團結的。有幾個方面七師弟一說大家都清晰了。

1、特朗普與歐洲的分手。如果說在伊核協議上,特朗普是不顧歐洲利益,獨寵以色列一人,那麼在此後的關稅問題上,特朗普是擺出了赤裸裸地要和歐洲分手分家的態勢,七師弟總結過,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躲在美國背後以一定的忍氣吞聲換取國防和軍事利益的歐洲政策時代已經過去了,無論是世界格局的發展,還是歐洲自己的崛起的需要,現在都需要一個自己做主自己發聲的歐洲,而只有法德綁定,歐盟的腰板兒才能更硬。


2、歐洲對於伊朗的依賴。美國有沙特,歐洲需要伊朗。這是崛起的勢力需要油庫作為能源安全保障的基本策略,失去伊朗這個油庫,對於整個歐盟沒有任何好處,既不願意對特朗普卑躬屈膝,也不願意對普京忍氣吞聲的歐盟,需要團結一致維護自己的利益。


3、英國的影響。英國的脫歐抽取了歐盟的元氣,如果法德不能團結維持住歐盟,那麼意大利和葡萄牙新興的疑歐勢力和希臘等國死灰復燃的脫歐群體,將會再一次撕扯歐盟的團結性,而歐盟的解體,對於法德是百害無一利的。




法德的分歧是內部矛盾

法德的分歧來自於在歐債危機之時,對於歐元區的管理與運營的理念不同。

德國的“八字真言”:緊縮、減債、修約、放權

法國的“八字真言”:發債、干預、維權、增資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法國主張搞一個“歐洲經濟政府”來統一調度管理和監督,因為許多歐洲國家政府,尤其是小國和弱國,拿了援助和救助之後,辦不出實事,解決不了民生問題。


而德國主張進一步自由化歐元區市場,讓市場來優勝劣汰,催生更有效的經濟模式,而對於破產的政府只投入基本的救助,讓市場倒逼國家改革。


從經濟學上來看,這兩口子都有道理。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致的意見解決辦法,但是這只是歐盟家庭內部矛盾。


法爹德媽的歐盟內部態勢相對穩定

默克爾已經牽手過薩科齊、奧朗德、馬克龍三任法國總統了,七師弟敢說,在歐盟國家裡,哪位新上任的國家領導人都沒有默克爾這位大娘資歷老,臉熟,而默克爾本人,也不是鐵娘子性格愛出頭愛風光,德國不僅僅是歐盟工業與製造業的發動機,也是德語系國家的領頭羊,歐債危機之中,還是歐盟的錢袋子,這種情況註定了德國當媽的狀態,情況也<strong>確實如此,在歐洲能源改革、社會優化等等方面,都是德國來挑大樑。


英國退出歐盟之後,作為歐盟之中唯一唯一唯一的安理會五常國家和北約之中的老二,自然是法國來更多地應對歐盟的外務和外事格局,諸君可以發現,去和伊朗曖昧的是法國,去和俄羅斯和解的是法國,怒懟特朗普的是法國,出兵敘利亞的、增兵也門的還是法國。作為未來歐盟的保安隊長,法國將像老爹的身份,更多地出場為歐盟爭取國際話語權。不然,能指望誰呢?



為了能讓馬克龍和普京好好談談,估計歐洲球隊和因凡蒂諾,要把法國隊送進決賽,才能趕上在普京和特朗普會晤之前,馬克龍好好公關普京一番。


七師弟


1丶歐盟自其前身歐共體時起,德國與法國始終為歐盟的主導國家。歷史上,法丶德2國曾為爭奪歐洲霸權多次發生戰爭。2戰後,吸取歷史教訓,2國冰釋前嫌,共同為統一歐洲而努力,成為主導歐盟的雙引擎。

2丶德國經濟上更為強大,GDP總量佔歐盟的21%。法國在政治、軍事上更具影響力,為聯合國安理會5常之1,核武器擁有國。德法2國的協調與團結,支撐維持著歐盟的正常運轉。

3丶歐洲另一強國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對歐洲若即若離,後加入的歐盟,但沒有加入歐元區,保持著英鎊的獨立貨幣地位。最近又決定脫歐。無論從歷史上和現實中看,其對歐盟的影響力都不及法德2國。


趙凡丁201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不專業,至少是不瞭解歐盟的歷史與現狀。


歐盟的前身是歐共體,歐共體的前身是三個共同體:煤鋼共同體、歐洲共同體與原子能共同體。歐洲國家之所以要聯合,初衷就是要避免連年的戰爭。所以它們在最容易引發爭奪的煤鋼領域成立共同體。而各國之間的合作又以法德兩國和解為基礎。所以,從歐洲合作開始,一直髮展到現在的歐盟,德國與法國的合作一直是歐洲合作的基石。英國雖然強大,但它一直以來就沒有完全融入歐洲大陸,這也是它脫歐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當前的歐盟當中,德國與法國的主導作用同樣重要,如果有一方不配合,歐盟就很難正常運轉下去。具體來看,德國的經濟實力是歐盟最強大的,它在歐盟當中經濟方面的發言權大一些;法國則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實力要大一些,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核武器與航空母艦,而德國在這方面要弱一點。

歐盟的成立到未來的發展都要靠德法兩國的團結合作,尤其是在英國脫歐之後。如果兩國在歐盟內部爭權奪利、紛爭不已的話,歐盟離解體就不遠了!


姜運倉


法國是歐盟的天然領導者,因為歐盟就是最先由法國提議建立的,又是五常之一。只是德國這些年經濟好過法國,權力被德國分去一些而己,但不能說有絕對權力,只是趨於權力平衡而已


槓精總有話說


法德都是歐盟的領導者。側重點不同,德國是經濟強,法國是軍事和政治影響力強。如果非要形容的話,德國是宰相,法國是鎮國大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