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汪郎
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清朝不但不限制火器,而且有很大發展,很多火器在當時還是世界領先水平。
在清朝的中後期,火器在軍隊中非常普及,實際上幾乎沒有多少人會使用弓箭了。
清朝在對外戰爭中總是吃虧,並不是對火器的限制,恰恰相反,是因為清軍過分對火器依賴而造成的。
清軍戰鬥力褪化嚴重,不是火器不行,而是幾乎喪失了弓馬騎射的肉搏戰能力。
很多半吊子總是宣揚清朝不重視火器的發展,軍士拿著刀矛劍戟去對抗裝備著槍炮的西洋人,結果一敗塗地,潰不成軍。還有些腦筋不靈光的,居然認為清朝政府是害怕火器技術發展威脅到了八旗兵的騎射優勢,所以就故意抑制火器的發展,使中國的火器技術逐漸落後於西方。
非常可笑,大家從這些論調中就能準確判斷出這部分蝗漢是多麼的無知和愚昧。估計這些人家裡除了抽屜裡的戶口本和門口的對聯,家裡就再沒有幾頁有字的紙。
自己無知也就罷了,還連累家族也遭到嘲笑。
那個群體流行這種不學無術的風氣,毫無根據的胡編亂造,以維持自己脆弱的民族虛榮心,顯得自己政治上正確。 但這種盲目的狂妄,恰恰極度地貶低了自己的民族,讓別人以為,這個民族充滿了高麗般的虛偽,一慣撒謊,不敢面對事實,神經極度脆弱。
而事實上,清朝對於火器的痴迷程度令人驚訝,弓馬騎射和刀劍肉搏才是滿族人荒廢最快的項目。
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是世界上對火器依賴最嚴重的國家,清軍已經幾乎完全喪失了肉搏戰能力,打起仗來全靠火器對射。如果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真的是以刀馬騎射為主,恐怕英國人早就被揍趴下了。
早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後金時代,他們就對火器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遠遠超過明朝。
當時,後金軍的冷兵器搏戰能力可以說是天下無敵了,但他們仍然瘋狂熱愛槍炮火器。
而明朝早在正德年間就已經對西洋火銃有了很多瞭解,但明朝始終對火器沒有太高的興趣,引進過程十分漫長。
萬曆二十九年,荷蘭人“挾二鉅艦”突襲澳門,他們的炮艦給明軍帶來巨大的震撼,戰船上的重炮給明軍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萬曆三十五年,明朝就有大臣提出了引進紅夷大炮的建議,卻遭到眾多的反對,無果而終。
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後金大舉劫掠,薩爾滸大戰,明軍遭重創,但明朝仍不願意購買紅夷大炮。
天啟三年,明朝終於同意購買紅夷大炮。葡萄牙人把紅夷大炮拉到北京當眾進行演示,大明朝廷發生了爭議,但大臣們卻說,“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不願意接受。
結果,紅夷大炮又被拉回廣州,扔進了庫房裡。
天啟五年,關外戰況危急,明軍把紅夷大炮帶到了關外戰場。
天啟六年,寧遠大戰,紅夷大炮顯示出巨大的威力,給後金軍造成重創,終止了努爾哈赤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腳步。明朝終於開始購買並仿製紅夷大炮。
但明軍對火炮始終認識不足,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的兵將很少,這些大炮所能發揮的威力有限。
崇禎四年,明軍中唯一一支接受過葡萄牙人訓練,能夠正確使用紅夷大炮的炮兵部隊在孔有德的率領下發生了叛亂,投向了清朝。
而組織訓練這支部隊的明朝官員卻被朝廷問罪處死了,從此明朝就再沒有專業炮兵了。
1607年提出購買,1624年開始購買,1623年買到,1626年首次使用,明朝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接受了紅夷大炮。
反觀清軍,對火器則要敏銳迅速得多。
天命五年,清軍攻打瀋陽,軍隊中沒有裝備火器。
同年攻打遼陽,開始使用繳獲的明軍大炮。
天命七年,清軍開始自行製造火炮。
遼陽之戰以後,實際上明軍就喪失了火炮優勢,明軍能造的,清軍也能製造和使用了。
天命十一年,後金軍首次遭到明軍紅夷大炮的重創。
天聰元年,皇太極再打寧遠,又敗在明軍紅夷大炮之下。
天聰四年,清朝無意間在海灘上發現了一門紅夷大炮。皇太極大喜,將大炮拖回來,重金懸賞仿製。漢軍旗的王天相把失蠟法運用到紅衣大炮的製造上,通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製造出了中國第一門鋼炮,性能非常優越,這就是“天佑助威大將軍”。
當年,清軍就開始大批量製造“天佑助威大將軍”,當年就製作了40門。炮架高低角可調,轉向方便,還配有瞄準裝置。
皇太極把擅長操炮的漢軍士兵集中在一起訓練,編成了“烏真超哈”,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專業炮兵部隊。
大淩河之戰,“天佑助威大將軍”首次被運用到了戰場上,壓制住了擁有紅夷大炮的明軍,獲得勝利。
清軍對火器的掌握和改良神速,
1630年,清朝從海灘上意外發現紅夷大炮;1631年,自制改進造出鋼鑄的“天佑助威大將軍”;1643年,生產出了“神威大將軍”炮,這種重炮是複合炮身,更加方便運輸和操作。
明清松錦大戰爆發,清軍的火炮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明軍雖然火炮數量眾多,但精度差,射程短,炮手操作水平低劣,命中率主要靠出色的人品。
而清軍雖然火炮較少,總共才四十門,但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炮手的操作水平高,命中率靠的是出色的技術。
所以說,松錦大戰,明軍以失敗告終,不僅僅是戰略戰術上的嚴重失誤,在裝備技術和兵員素質上的落後也是重要原因。
清軍入關以後,他們擁有當時國內威力最強大的“神威大將軍”炮,再結合以無敵的肉搏戰能力,勢不可擋,所向披靡。南明和李自成、張獻忠部隊根本就抵擋不住。
順治時期,清朝的火炮技術繼續發展,軍中火炮裝備數量繼續增加。
康熙初期,天下太平,清朝的火炮製造速度開始放緩。但三藩叛亂,戰事又起,火炮的生產數量又再度大增。
康熙平三藩,平噶爾丹,定西藏,並青海,軍隊中需要輕炮,而驅逐沙俄,收復臺灣又需要重炮,戰爭形勢複雜,情況多變,導致在這段時間內,清軍的火炮的種類迅速增多。“武成永固大將軍”重炮就產生於這個時期,各種輕炮更是五花八門。
到了康熙後期,國家形勢相對比較穩定,久無戰事,清軍的訓練逐步荒廢,士兵們貪圖享樂,不願意訓練耗費體力的弓馬騎射和刀劍肉搏,更願意接受火銃。從這時起,清軍的火器的裝備率就越來越高,大量的鳥槍與輕炮取代了弓箭和長矛,冷兵器的操作訓練則逐步荒廢,清軍過渡到了以火器為主的時代。
雍正時期,雍正皇帝已經發現了這個趨勢,雖然軍隊越來越火器化,但此時火器的性能還並沒有達到取代肉搏戰的地步。於是,雍正還專門下旨,強調騎射作戰的重要性,要求八旗官兵必須加強騎射功夫的訓練。
“以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
但實際情況,雍正的旨意並未得到有效的執行,除了駐京八旗與畿輔駐防八旗還勉強保留了一部分弓馬騎射的訓練之外,其它各地的駐防部隊基本上就都成了鳥槍小炮部隊。
到底乾隆時期,不但八旗軍全面火器化,連綠營軍也幾乎不玩冷兵器了。
大小金川之戰,清軍不復當年之勇悍,吃了大虧,那裡地形複雜,叛軍以山堡石城固守,清軍的鳥槍小炮難以發揮效力,重炮又很難拉上去,屢屢敗下陣來。
乾隆很憤怒,為了打贏戰爭,就從八旗子弟中挑選勇悍之士,有針對性地組織了專門的攻城部隊,這就是西山銳健營。
到了嘉慶時期,清軍基本上就喪失了肉搏戰的勇氣和能力。 由於重炮需求很少,乾脆就在澳門或廣州向西洋人購買。這段時間,清朝的重炮的製造逐漸處於停頓狀態,但輕炮製造卻發展迅猛。
清朝軍隊中幾百斤的神威將軍炮,沖天炮,九節十成銅炮,鐵心銅炮,得勝銅炮,龍炮,行宮信炮,子母炮,嚴威炮,奇炮,宣武大神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發熕鐵炮,綏武大神炮,常勝威遠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御製金龍炮,御製制勝將軍銅炮,御製威遠將軍炮,渾銅炮,劈山炮......各種亂七八糟的輕炮紛紛問世。
清朝還出現了後膛多管銃炮,如子母炮,奇炮等。
輕型火炮的攜帶和運輸都很方便,訓練也很輕鬆,所以受到清軍士兵的歡迎。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軍的火器裝備率已經達到70%以上,軍士們也再不進行肉搏戰訓練了,刀劍只是起個佩飾作用。
那麼,在鴉片戰爭中,清軍是因為缺少重炮導致失敗嗎?其實也不是。
當時,清朝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外購,重炮的數量足夠多。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軍居然能夠拉出來5000多門火炮參戰,其中相當一部分與英軍相比,無論射程還是威力,也並不遜色。
清朝早期製作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神威大將軍”和“武成永固大將軍”,在射程與精度方面與英軍的重炮相比,並不落下風,而英軍早期鏜床加工出來的火炮對清軍這些舊炮其實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在那個時期,火炮的製作工藝,英軍領先的是鏜床加工內膛這一項,多以銅製,但當時機床精密度和測量手段都比較原始,性能也不出眾,也無法加工出多麼標準化尺寸的火炮。
道光二十一年,裕謙在奏書中說:
清朝為了建造虎門炮臺,向西洋購買了200門重炮部署於炮臺。鴉片戰爭前後,清朝所購西洋重炮的最大射程是在4裡之內,有效射程2到3裡,發射68磅炮彈的巨炮最大射程約為7裡左右,而與當時西方軍隊裝備的火炮相比也基本上都差不多。
網上那些所謂明朝時期仿造的紅夷大炮射程能達到10裡的扯淡,純粹是屬於無腦貨們胡吹亂侃。
1843年,英軍參戰軍官賓漢出版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這樣記載:
中英開戰以後,清朝還研製出來了熟鐵炮,這是真正的鍛造鋼炮,大大降低了炸膛的風險,使用起來也更加靈活輕便。
清朝在1841年又發明了鐵模炮,當時是領先於世界的,歐洲直到30年以後才掌握這項技術。技術圖書《鑄炮鐵模圖說》印發於沿海各省以供參用。
道光二十一年,江西巡撫錢寶琛在奏書中說:
僧格林沁也曾經上奏:
《海國圖志》中相關的記載:
《英軍在華作戰記》限對虎門炮戰中清朝軍隊所使用的火炮有過細緻的描述:
道光二十二年,靖逆將軍弈山在奏書中的講述與英軍的記敘是一樣的:
即然中英雙方的火炮相對比,英軍並未有佔據多少上風,那麼,為什麼英軍卻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呢?
英軍獲勝,實際上並非依賴火器的優勢,依賴的恰恰是清軍已經丟棄了的肉搏戰。
其實,按照當時的火器技術,根本就無法阻止敵人的肉搏衝鋒,因為當時的火槍命中率不高,發射速度也不夠快,在敵軍衝到面前時,實際上也無法給敵軍造成太大的傷亡。
在當時的歐洲戰場,軍隊非常重視肉搏戰,戰士們必須苦練,最終要解決問題,靠的是方陣步兵刺刀衝鋒。
但當時的清軍對火器過份依賴,完全放棄了肉搏,嘉慶後期的清軍也根本不進行肉搏訓練,而且,清軍的鳥槍上也並不安裝有刺刀。
如果與英軍對陣的是那支剛入關的滿族八旗鐵騎,英軍可就要倒大黴了,八旗鐵騎衝到眼前時,根本就來不及放幾槍,槍的準頭也並不比弓箭強。騎兵真正退出戰場,是重機槍這種高速連續射擊武器的出現而導致的。
鴉片戰爭中,清軍並不怕槍炮對射,如果是互相炮戰,他們很有勇氣,也能接受流血傷亡而堅守不退。
但當高大威猛的英國士兵列成陣隊,端著上了刺刀的長槍殺來時,多少年也沒見過這種陣勢的清軍卻嚇得魂飛魄散,棄下大炮,四散奔逃。 發現清軍這個弱點,英軍就屢屢採取這種進攻方式。只要一發起白刃衝鋒,清朝士兵就崩潰了。
而英軍攻下來的那些要塞炮臺,其實大多數都是靠白刃戰奪取的,而定海城也是英軍靠著白刃突擊拿下來的。在戰鬥中,英軍只戰死了2人,傷27人。以弓馬騎射為基業奪取天下的清軍居然墮落到了這種不堪一戰的地步。
綜上所述,由於完全放棄了肉搏,隨著軍隊中火器裝備率的逐步提高,清軍的戰鬥力實際上是更差了,與他們那些刀頭舐血的祖輩相比,簡直不堪一提。
饞嘴肥貓鏟史官
真相當然是……清朝的火器比明朝的強多了好吧!
之所以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會多次要求要嚴格訓練弓箭和騎馬技藝,恰恰是因為清軍在清朝中期開始已經太過於依賴火器的使用。
清朝的火器,其實一直都在更新,尤其是康熙至雍正年間,清王朝的火器更新力度很大,先是在康熙年間摒棄了明代落後遺留的火門槍(諸如三眼銃一類),在之後統一了鳥銃的規格。在平三藩、收臺灣和征討準格爾中,清朝的火炮體系在傳教士南懷仁的幫助下得以建立,設定了“神威將軍炮”(輕型)、“神功將軍炮(中型)”、“武成永固大將軍(重型)”三種炮型,並且載入清朝官書《欽定大清會典》。
除此之外,大清還保留和改進了子母炮(佛郎機)作為輔助火力。
雍正時期,因為對準格爾戰爭的失敗,大清開始大規模仿製“贊巴拉克”大型火繩槍,從此之後,八旗軍拜託了輕小的日式鳥銃,轉而使用這種西亞的大槍。
乾隆時期,在不斷的對西北作戰中,清軍開始裝備了機動性較好的回炮。另外還開發了一種便於攜帶的山地火炮——九節十成炮。
鴉片戰爭前夕,清王朝還下令加強東南和南部沿海炮臺的建設,從澳門買進新式大炮數門,安置於炮臺。並且鑄造7000斤以上的大炮20多門,由此可見,清軍對火器的重視程度有多高。
也恰恰是這種對火器的過度依賴,使得清軍已經失去了近戰殺敵的能力。在鴉片戰爭中,英方稱清軍在火槍對射時異常英勇,死守陣地。一旦英軍發起白刃戰,清軍的陣線就會馬上潰散,一敗塗地。
所以說,雍正乾隆的“騎射為本”,更多的其實是對清軍戰鬥能力退化的一種無奈。
火器工坊
清朝並非因為堅持弓馬騎射而限制火器裝備,清朝火器發展不如西方,一是隨著周邊威脅逐步消除以後重型火炮用處不大所以發展停滯,二是因為滿漢之防所以清廷一直對火器的裝備控制嚴密。
在清軍入關以前,因為在寧遠等地屢次被明軍火炮擊敗,加之攻城的需要,因此非常重視火器,特別是大型火炮。通過戰爭中的繳獲和仿造,清軍也陸續組建起了自己的炮隊,甚至和明軍不相上下。入關以後,由於征戰的需要,清軍的火器發展速度也並不慢,火炮種類有大將軍炮、龍炮、奇炮、子母炮、威遠將軍炮等共85種,火槍根據《清會典》等記載共有49種,其中3種是燧發槍,其他是火繩槍。
雍正也總結說“鳥槍一項,能衝銳折堅,最為便利”。此時的清軍沿海和邊區各省的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了冷兵器,通常是50%鳥槍兵,10%炮兵,剩下的才是裝備冷兵器的士兵。雍正強調要重視騎射,根本原因是隨著火器發展,騎射真的沒幾個人去練習了,所以不得不一再強調。
然而隨著清朝逐步統一中國,又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擊敗葛爾丹,清朝周邊的軍事威脅幾乎已經被消除殆盡,主要面對的是國內的各種農民起義。由於起義軍裝備較差,而且大多遊動作戰,因此不要說大將軍炮,連幾百斤的火炮都嫌重。所以此時清軍大多使用三十多斤重的小炮和抬槍,對於重型火炮的熱情大減,這直接導致了火炮技術發展的停頓。
另一方面,清朝對於滿漢之分也很重視,嚴格限制綠營所裝備的火器種類。康熙年間山西總兵曾經請造子母炮,玄燁批示“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斷乎不可。”雍正年間各省再次請造子母炮,胤禛本已同意,後來看到康熙的批示,於是下令除東三省外,其他各省所造的子母炮全部送到北京,一律收繳。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後期的火器技術越來越落後也就不奇怪了,甚至出現了倒退,清末所鑄造的重炮尚且不如清初的火炮,確實是一大諷刺。
不沉的經遠
火槍隊是後來洋務運動搞的,至於為什麼一直堅持騎射應該是因為努爾哈赤在對明戰役中屢屢勝利,所以很瞧不起火器,而且滿人的弓箭可以射幾百米遠,所以就由此看不起火槍了
毛毛™
習慣吧
西餐的土豆泥 半成熟的牛排
中晚的炒菜
西北的麵食 南方的米飯 東北的燉菜 南方的小炒
口味不一 各人喜歡
滿清入關 初時 見朝鮮使者衣冠漢臣流淚
十全老人時 越南(當時安南阮氏?)使者入朝 如看戲服
習慣思維
回答有點亂 哈哈
炎上751
二戰德國六百萬大軍裝甲師少的的可憐大部分是騾馬化不是裝甲化你能說希特勒不鼓勵部隊裝機化?
中國80年代四百萬大軍就連二戰老掉牙的T34 J6都在服役你能說中國不注重軍隊現代化?
晚晴八十萬大軍精銳是有的可是更多的是拿著大刀長矛的綠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