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記者 王浩奇 姜國樂

通訊員 胡曉曼 呂曉彤 鄭偉 報道

本報濟寧訊 近年來,濟寧市圍繞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因地制宜激活農村各項生產資源要素潛能,通過推動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盤活資產發展物業經濟四項措施,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

嘉祥縣紙坊鎮朱街村原以開山採石為主,封山禁採後,村黨支部書記朱立秋流轉山地5000畝,成立了嘉祥縣九頂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栽植“春雪桃”“突圍桃”“映霜紅”等特色品種,發展生態觀光采摘農業,沿嘉山綠道打造了2000米的採摘長廊,實現旅遊收入300餘萬元,年可增加集體收入3萬元,帶動就業200餘人。

濟寧市鼓勵引導村集體充分發揮“兩委”組織服務職能,對村土地進行連片統一整理,對溢出的土地村集體可獲得土地流轉租金收入。吸引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到本村流轉農戶承包地。支持鼓勵村“兩委”幹部主動作為,發揮土地流轉的紐帶橋樑作用,實現本村農業成方連片、適度規模經營。規模經營與土地整治整理、農田建設相結合,復墾開發整理出的新增耕地指標進行置換,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各縣市區明確1—2個鎮開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試點,實施典型引路,探索總結有效的發展模式。

濟寧市引導村組織培育發展“名優特稀新”經濟作物,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示範村鎮,打造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種養示範基地,推進優勢特色農業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專業化服務,以鎮村為單位建設一批地理標誌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拓展集體服務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探索發展鄉村旅遊,立足鄉村特點、優勢、資源及特色產業,鼓勵村集體依託農業產業、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耕文化等資源優勢,領辦或與其他主體聯合創辦鄉村旅遊公司或合作社,發展生態觀光、農家樂、農耕體驗、健康養老等鄉村旅遊項目,拓寬集體增收渠道。穩步發展體驗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光伏農業等新業態,鼓勵村集體依託傳統特色農產品、手工藝品、農創產品等,拓寬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帶動當地特色種養殖、加工和包裝、倉儲物流等相關產業發展。

鄒城市白塔寺村就嚐到了發展特色產業的甜頭。村子以“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紅”的模式發展集體蘋果產業,成立了山東白塔寺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其中46%的利潤直接分配給股民,54%的利潤屬合作社集體所有,合作社成員享受每年每畝不少於1000元的保底分紅,該村已發展有機蘋果500餘畝,果園採用生產機械化、肥水一體化的現代化種植模式,計劃發展果園面積1000畝。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無異於村集體經濟增收的“源頭活水”。濟寧開展市、縣、鎮三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三級聯創和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家庭農場示範場創建。各縣市區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村集體通過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或與其他經營主體聯合等方式,為農戶提供生產資料供應、農機服務、節水灌溉、農藥噴灑、技術指導、農產品銷售、市場信息互聯共享等服務並從中獲取收益。鼓勵村集體和龍頭企業、合作社,聯合形成“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模式,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儲藏保鮮、物流運輸等經營性項目,增加集體收入。鼓勵村集體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牽頭組建勞務合作社,通過承接勞務輸出、環衛保潔、物業管理、社區服務、村級公路養護、綠化管護、家政服務、企業後勤保障等業務,獲取服務性收入。

在盤活資產發展物業經濟方面,嘉祥縣走在了前列。當地探索扶貧車間模式,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域拓展。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異地置業,通過在開發區、商業區、工業園區等區位好、產業集聚度高的區域,購買或共建商鋪、標準廠房、專業市場、寫字樓和公寓等物業資產,獲得穩定收益。鼓勵扶貧重點村或資源匱乏、基礎較差的薄弱村,利用扶貧資金、閒置土地等與經濟強村共建標準廠房、扶貧車間等方式,獲得投資收益。

下一步,濟寧市將在全市掛牌設立50個市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現場示範基地,通過現場教學、實地考察等方式,加強對村組織帶頭人等群體的培訓,增強其致富帶富意識和能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