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方言】之浙江温州话 这谁听得懂啊

【留住方言】之浙江温州话 这谁听得懂啊

今日头条正能量小站致力于介绍、传播方言,留住慢慢消逝的方言。重点是纪录人们用的越来越少的方言词汇,希望真正懂和爱方言的大家积极评论。

评论内容:

  • 自己喜欢这个方言的原因
  • 本方言最精髓的词汇
  • 最能彰显本方言特点的词汇
  • 一个词能让你在茫茫人海里认出老乡的词汇
  • 本方言慢慢被人淡忘的词汇
  • 你与方言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留住的方言是浙江温州话。

【留住方言】之浙江温州话 这谁听得懂啊

【留住方言】之浙江温州话 这谁听得懂啊

温州大剧院

【留住方言】之浙江温州话 这谁听得懂啊

最难的方言

温州话,是吴语的一种次方言,亦被民间称瓯语,为中国温州市一带汉族本地居民所使用,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瓯江片-温州话,在发音、用词和语法等方面都与普通话有极大差别。温州话和北部吴语也无法沟通,属于南部吴语。

温州话(瓯语)可以根据其区域粗略地分为纯瓯语区、准瓯语区和半瓯语区三类。纯瓯语区说纯正口音,包括温州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瑞安市区、永嘉、及乐清局部,人口230万。准瓯语区口音略有偏差,涉及瑞安、文成、平阳,合计人口320万。半瓯语区涉及乐清95万余人、洞头4万余人,合计人口100万。

温州话(瓯语)内部一致性很强,但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包括语音差异和词汇差异,以至于两种不同温州话之间的通话有时很吃力。温州方言的纷繁复杂程度可谓“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

2013年12月,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温州话在难度指数上位居第一。

方言特点

温州话非常有特点,首先是地域性极为明显,出了温州地界,谁也听不懂温州话。几个温州人在外地,叽里咕噜一说家乡话,旁人就傻了眼。

温州话成为温州人天然的纽带。讲的是温州人全国各地跑,什么事情都碰到。温州话就像是国际语。在法国巴黎就有一条三公里长的通行温州话的“温州街”,在美国纽约唐人街,在意大利罗马广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码头,都可以听到独特的温州话。一讲温州话,就像共产主义战士听到国际歌,就可以找到亲爱的同志,当然是素不相识的老乡,也就可以找到吃的住的。因为那些城市里的中餐馆大都是温州人开的,又因为温州人特别热情好客豪爽仗义。

著名作家叶永烈就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很多故事。圣诞节之晨,他和妻到了美国纽约的唐人街。在一家杂货铺里,他听见老板娘在跟伙计讲温州话,他就用温州话跟她打了一声招呼,她顿时满面笑容,连声说:哟,你也是温州人!快进来坐,快进来坐。她介绍说,她的隔壁,隔壁的隔壁,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全是温州人开的店!当晚,叶永烈和妻在亲戚家,参加圣诞节聚会,十多位温州同乡来了。他们不用英语,也不用普通话,而是用瓯语交谈。在这离温州万里之遥的纽约,简直是奇迹。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乃汉语方言甚至汉字文化圈中比较常见的语音现象。其形成原因是在不同的时期,当地方言从外界强势方言中吸收了部分字的发音,并在该方言中与该字原本读读音共存。新的发音被称为文读,或者“读书音”;原有的发音则为白读。随着该方言的自然发展,现今的发音也与当初引入的读音大有不同。

在温州话中,文、白读音丰富多样,变化复杂,使方言词语更加丰富。但多数词的文白读音是相对固定,不能任意变读的。文白读音运用不同,使含意也不相同。例如:第一百货商店的缩写“一百”,要用文读;作为基数词就要用白读,如“一个”。外地人来温州,感到温州话最难学的是辨别不了哪个字、哪个词在什么时候该文读或该白读,用不当,不但令人听不懂,有时候还会闹出笑话。例如温州民谣《叮叮当》中有一句“三角门外仙人井,妙果寺里猪头钟”,这里的“角”字应白读念成了/ʨia/(脚),而人们常说的“三角城头”里的“角”却只能文读成/ko/(各)。这些文白对应的语音材料,为我们了解汉语语音发展演变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为什么温州人常把松台山的“三角城头”说成“山脚门”?

这是因为有些字的文读韵母为o,白读韵母为a。如:

角①ko213。音似“各”。文读。“角色。”

角②ʨia213。音似“脚”。白读。“三角门。”

家①ko33。音似“加”。文读。“家俱。”

家②ʨia33。音似“迦”。白读。“个家伙。”

魄①tʰo213。音似“托”。文读。“落魄。”

魄②pʰa213。音似“拍”。白读。“魂魄。”

叉①tsʰo33。音似“车”。文读。“叉儿。”“吃西餐用刀叉。”“柴爿叉儿。”

叉②tsʰa33。音似“餐”。白读。“叉烧包。”

炸①tso42。音似“榨”。文读。“爆炸。”

炸②tsa42。音似“债”。白读。“油炸馃。”“炸响铃。”

八①po213。音似“搏”。文读。“八月十五。”

八②pa213。音似“百”。白读。“小八癞子。”

至于对“龙”字的读音,倒是十分讲究,如“龙舟”、“水龙头”读近似于普通话的文读/loŋ/(笼);但“划龙船”、“眙斗龙”等却习惯于白读liɛ(寮)。至于对那些大名为“国龙、天龙”的诸位先生们,年长的温州老乡常称之为某某/liɛ/,而作为他的书名雅号,最好还是称之为某某/loŋ/。当然,如果是他的妻子或亲人,叫一声“阿龙”,却是别有情意在名中。

为什么“龙船”的“龙”,跟“龙舟”的“龙”,温州话读法不一样?

这是因为一些字的文读韵母为/oŋ/,白读韵母为/iɛ/,如:

龙①loŋ31。音似“笼”。文读。“龙舟。”“水龙头。”

龙②liɛ31。音似“燎”。白读。“龙船。”“水龙。”

隆①long31。音似“笼”。文读。“隆重。”

隆②liɛ31。音似“辽”。白读。“乾隆皇帝。”

垄①loŋ35。音似“拢”。文读。“垄断。”

垄②liɛ35。音似“两”。白读。“旧年种起两垅芥菜。”

棚①boŋ31。音似“朋”。文读。“牛棚。”“茅棚厂。”

棚②biɛ31。音似“彭”。白读。“金瓜棚。”“肚棚。”“尿布棚。”

古越语遗存

词汇

【留住方言】之浙江温州话 这谁听得懂啊

温州话

古越语有许多基本词汇跟今泰傣壮侗语相同,也有一些跟京语相同。例如:(pe33,柚子)同侗语;雾(moe22,雾),同水语;篺(bba31,木筏)、捋(lai35,轻轻抚摩)、謴(gang42,辱骂)同泰语;迫(ba213,鞋隔褙)、咄(dai213,鸟啄物)、亦(yi213,又、也)、埕(zzeng31,酒瓮,酒坛)同壮语、侗语;念头(nyi22 ddeu31,上瘾)、玍(nie22,勉力支撑)、蕊(nyv22,蓓蕾)同越南语。

再如温州话称田野为“垟”,有许多地名中带有“垟”字,如:“翁垟、林垟”等。《集韵·阳韵》虽收了此字,但义为“土怪”,与田野义无关。有人考证此字可能是古代百越语的遗留,音同傣语。

又如温州人将傻、蠢、不明事理说成“憨”,hoe33,音似“蚶”,如个人全憨个。个人真憨里塌气。也可与名词连用,如:“憨猪”。壮侗语也有近似的音义,这可能是古百越语残留的“底层”。

语音

在壮侗语族语言中,先喉塞声母是最常见的声母,而浙南,古帮母和端母有好些地方也念成先喉塞音,如:“疤、带”等,这是典型的古吴越语的遗留。

语法

1、最为明显的佐证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菜头生,楼阁,酒汗,板砧,膀蹄,头衔,鞋拖,墙围”等);副词后置于动词(如:“吃添、走好”等)及副词后置于形容词(如:“红显、苦倒”等)。

2、对不同性别的动物称呼常后加,如:猪牯,猪娘。

温州童谣

《送松糕》《问姓谣》《叮叮当》《阿妈教你吃馄饨》《十二月令》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