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

小叮噹的四維空間袋


我是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據我的瞭解,北方人的宗族認同觀念確實沒有南方人強。在南方,如果兩個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對方和自己是一個姓時,可能都會攀談一番,問一問對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與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結交為家族中人,日後相互聯繫。在北方,同姓人之間,也不過是同姓而已,沒幾個人會對對方的籍貫和祖宗的來源有什麼好奇,最多說個“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還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觀念為什麼比北方人要強?這是民族遷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異。

自古以來,地處北方的中原,就是華夏民族的聚居地,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耕文明講究休養生息,互幫互助,共謀發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點,而中原以外的遊牧文化則是征服虐奪,強加於人的爭霸思維。兩種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維也就導致了族群觀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窺視。遊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東北大地相互征伐統一後,形成氣候,便將觸角伸到中原,先是搶劫人畜,糧草,以供溫飽、洩慾,後得寸進尺,直接侵佔地盤,奪去政權,奴役漢人。在一次次的遊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華北地區便成了華夷爭霸的戰場,也成了民族融合溫床。

在中國歷史上,導致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歷史大事件,就有西晉“五胡亂華”,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變”,以及後來的蒙元、滿清等兩朝,這些大事件的發生,不但改變了族群文化,也改變了族群觀念,族群觀念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宗族觀念的不同。

在““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歷史節點上,中原很多漢人,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舉族南遷,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被外族驅逐的心態,於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家庭宗族觀念。而在幾次歷史事件中沒有逃避的漢人,為了生存,他們選擇了臣服或融入,並和遊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經族群觀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別是宋代,整個宋朝先是受到遼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踐踏,而明朝之後,滿清的統治,首先受到衝擊的當屬中原及華北。在這些歷史節點上,中原及華北幾乎被遊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從而導致了人們宗族觀念的弱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將張弘範,其祖上為北宋漢人,其父為金國統治時期漢人,張弘範則成為元初的大將,親手消滅了南宋。至於西北地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遊牧部族發祥地,因商貿的發達,民族眾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為複雜,族群觀念也比南方還要淡化。

其實,從辛亥革命的爆發,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南方漢人始終保留著一顆中原赤字之心。他們北望中原,心繫華夏,隨時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這就是一種深植於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雖是滄海變桑田,卻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永不變節。因此,有了族群觀念的強弱對比,就有了宗族觀念強弱之分。


若愚趣談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南北方環境差異:受緯度影響,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造成了不同的地域發展特色。自古以來,北方地區大多遊牧民族,民風剽悍。加之經濟重心南移,戰爭影響,北方人民的遷移和與外族融合致使最初的家族譜系殘缺,同時,宗族觀念也有所削弱。南方地區,水土富饒,易種植糧食作物,自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說。加之自然經濟影響,南方人安土重遷思想更為濃重,更加重視宗法宗族譜系之說。

2.地形,建築影響:北方地區較為平坦開闊,聚落分佈較為分散,而南方地區地形受山脈和河流影響,支離破碎的土地,致使南方聚落更為集中地分佈。比如客家人的圍屋,將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其家族觀念自然深厚。

3.南方地區與港澳臺相近,受近現代戰爭影響,南方許多同胞移居臺灣,港澳,心繫大陸。也是造就了南方地區人民認祖歸宗色彩。

4.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這段話,抓住了南北方的人文差異與特點:“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喜歡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從各方面來講更像蒙古人 。與上海浙江一帶人相比更為保守,他們沒有失掉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據王國。他們也為描寫中國戰爭與冒險的小說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四肢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準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書籍和畫卷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那時,中國北方被野蠻部落所侵犯。”從中,我們可窺南北方人們對於家族認同觀念強弱不同的原因。


名曰蔣蔣的鯨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很容易解釋,就是北方的歷史原因。

以往中國人,地不分南北,都有嚴重的宗族觀念。

薩沙有親戚是山東人,他們那裡以前宗族觀念非常強。

隨便舉個例子,他們村裡有一家婆婆和兒媳婦有矛盾,經常吵架,兒子性格軟弱對付不了。

結果,有一次婆婆和兒媳因帶孩子問題再次爭吵,還扭打起來。

這可不得了。

第二天,鄰村的2個舅舅趕來,二話不說讓這個兒子和兒媳婦站好,罵了一頓。對這個兒子,舅舅還錘了幾拳。

兒子和兒媳婦都不敢還手,因為舅舅最大。

當時已經是改革開放初期了,有矛盾不去找村長、找組織,還是由舅舅來處理,可見多麼傳統。

但相比北方,顯然南方的宗族觀念更強。

以福建為例,很多地方女孩都不外嫁的,不嫁到外地。

一些客家女孩更誇張,還是隻能嫁給客家人,甚至不能嫁到外面去。

福建很多地方都有大量人口在海外打工,有的早已安家。

一般到過年了,只要有條件的人都會從海外回來,祭拜宗祠或者上祖墳。

有的人其實早已在美國、法國等地生活多年,福建老家只有空屋子而已,就這樣也要回來。

廣東也很誇張,大家從宗族械鬥就看得出。

比如:1926年初,清遠縣琶江發生宗族械鬥,“各操步槍萬餘”。

同年台山縣官竇鄉伍族發生械鬥,軍警到該鄉止鬥,“雙方均被繳去步槍百餘杆,另大炮十餘尊”。

同年新會縣荷塘容、李兩姓械鬥,李姓一方使用了大炮,容姓方面有“小輪四艘”、機關槍數十支。

誇張不誇張!

其實廣西直到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還有村村械鬥的出現,就是不分青紅皂白打死架,經常搞出人命。後來政府從重從嚴打擊,發現一起重判一起,這才逐步制止住了。

為什麼南方人宗族觀更重,個人認為和北方歷史有關係。

大家應該知道,中國絕大部分戰亂都集中在北方,異族入侵也集中在北方。

比如五華亂華、五代十國、契丹、女真、蒙古入侵等,北方都是大亂,有時候人口銳減七八成之多。

這種情況下,原有的漢人宗族有的被殺光了,有的被殺亂了,有的殺跑了。

原有的社會結構都解體了,何談宗族。

相反,北方還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後裔。比如滿清末期的北京城,旗人佔到八九成之多。

旗人和漢人還是不同,宗族觀念不強,習俗也不同。

這些少數民族定居,也衝散了原有的宗族觀念。

南方大體是穩定的,一般異族入侵的戰亂最多到長江,長江以南比較安全。

還是以福建為例,很多山區幾乎與世隔絕,很多年沒有外人進入。


薩沙


中國南北方在不同的歷史背景傳承下發展出了各自有代表性的禮儀習俗,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間的不同也成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

從東晉江浙門閥世家到隋唐關隴,河東貴族,再到宋朝理學興起時代的南方儒士,元明時期的粵閩富商,最終到近代我們各省人民所呈現出的性格風貌,這些都帶有歷史的印記。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北方中國歷史上比南方動盪的多,這個非常明顯,從東晉初始北方大家族南遷,再到隋唐時期的發展,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割據的藩鎮使得北方經濟結構變得獨立單元化,不利於總體發展,而相對而言南方的漕運和糧食卻成了長安唐廷立足的充實物質基礎。




宋朝伊始,北方動盪,燕雲難收,金國方立,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至蒙古滅金,滅宋,更是一種對北方經濟和人口的毀滅性打擊,十室九空都不足以形容這種災難。

根據1207年的統計,金朝人口約為5353萬,而1290年的元朝人口統計,包括金,南宋,西夏,蒙古全部領土竟然只有5883萬人,而1200年時金朝和南宋人口是絕對過億的。所以說死於蒙古帶來的兵亂,饑荒,瘟疫的人口是以數千萬以計的。

至元末農民起義中原又陷入了兵燹之中,後來的李自成,以及清兵入關也對中原造成了沉重打擊。

在這樣一個動盪的社會背景下,是很難建立起穩固的宗族傳承的,隨著歷史變遷南方人口的密度在地圖上越來越紅。




對於漢人來說,北方很多時候都是遊牧民族統治,比如南北朝的北朝,契丹,女真,大家自然能逃就逃了,沒誰願意當下等人的。

第二也和第一點有關,就是宋代理學發展以來南方人蓬勃的儒家文化發展,各書院興起,看看歷史上狀元分佈地圖就能明白了,就別是宋代及以後。

(該圖引用武漢化工學院梅介人先生所著文章)

唐末門閥貴族最終消亡,科舉制走上一個更加純粹,更加帶有職業官僚特色的道路,比讀書,在頻繁的逃命饑荒中度日的北方人哪裡比得過藏書豐富的南方人。

而儒家文化滲透,理學君臣宗族之道滲透越深的南方,自然比北方更看重宗族概念了。

因此,南方穩定的社會環境,富庶的經濟,深厚的文化浸潤,是這種現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舉個例子,吳越錢氏家族,錢穆,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錢鍾書,錢復……歷史學家,物理學家,文學家,政治家……


當然,這種過分看重宗族概念自然不是好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悠久龐大的傳承文化體系能夠塑造一個極其強大的家族。


.


普魯士之魂


很多北方小夥伴 都沒見過吧,我是第十八代,我90年的,過年的時候小心偷拍的,在這裡幾百年了,三個正廳,兩個側室,兩個後室,全部擺滿神位,側廳跟後室沒有拍到!北方來的朋友注意,任何一個家族祠堂非本家姓非請莫進!!!尤其是外來女性,一些文明點的村(一個村就是一個姓)還好,固守點的村進了人家祠堂或者拍照會被全村人趕的!以前破四舊被砸了,這個是02年重修的,同姓結婚都是大忌諱,更別說同性了!!!同性的話基本父母都是要麼喝農藥要麼上吊!!!別想在農村活著,可能我說的點過了,但是差不多就那個意思,你們懂得領會!我堂哥大學談的老婆是同姓,畢業想結婚,瞬間感覺老家那裡天塌一樣,所有基本比我們大上一輩活著的都反對,後來堂哥發動我們這一代去勸說各自的父母長輩,說各種好話快三年才一點點接受她同姓這個事!但是第一胎的時候她血崩去世了![流淚]誰都想不到又憐惜,但是村裡對這個是避諱莫深,做法事那天都不給進屋在路邊,不給修進族譜(我堂哥給那些修族譜的族老下跪都不行!)兒子不能在家養,已經過去十一年了,村裡的人都不怎麼提起她了,那年回家我爸媽警告我以後絕對不能取同姓的!談女朋友都不可以,取了就別回來了!!!我是廣西的!真事!!!





我的樓蘭823


確實是啊,我是北方人,確實沒有什麼宗族觀念,小時候看香港電影,裡面好多村都是宗祠,族老什麼的,對這些都不是很瞭解,不知道什麼是宗祠。就說我們村吧,一個村子大概一千多號人吧,都是同一個姓,聽說往上數三四代,還是同一個祖爺爺,光我爺爺的父親就有七個兄弟呢,不過,村裡的人相處就很一般,也沒有什麼宗祠,族老之類的,關係也平平淡淡,各自都只顧各自的小家,到我這一代,我甚至連村裡好多人都不認識。


201564072818


主要是北方太平坦,從東到西幾千裡一天就跑完了,人口流動太大,見親不親了,不像南方地域狹小,出了門就攀親戚。我家族譜明洪武年間寫的,康熙年間從齊地遷到魯地一直到現在,我閒太蝸牛,找了個四川妹子成都定居了。。。姜太公之後,呂姓~!


吹不動的菸灰


我們村是從福建過廣西的,早兩年才通過各種方式找到老家人,花了一兩百年時間!現在都有來往,每年都有幾次來往,福建那也說:只要你們想回來,以前的房子(只剩一丟丟地基了)和地都給你們/!聽了都是淚呀!


峰子157529441


我是廣東粵北客家人,我的村明代建村,附近有幾條村都同姓。我覺得南方宗族勢力強盛的原因,在客家人的經歷上可以給一點啟示。

客家人原是中原漢族,因避戰禍南遷,江南一帶的漢族多數遷往福建的深山,兩湖一帶的漢族多數遷往兩廣的深山。這個南遷的過程,肯定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大家子,這裡就體現宗族的實力了,實力強的家族,甚至能從官府獲取資源。

就拿我們村做例子,我們祖先先從安徽遷到福建龍巖,然後再從龍巖分一支到了廣東南雄,然後南雄這支再分就到了翁源,最後翁源就到我現在的村子了,無論從哪裡遷哪裡,都有記錄是幾兄弟一起去的,宗族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黃氏宗親更有三七二十一子的詩句,甚是稱奇。

而這衍生一個問題,客家人團結互助,本土舊族就感覺到壓力了,所以本土舊族就變成也傾向宗族發展,最後就是整個大環境都體現出宗族的團結,可能是宗族間的合作,也可能是對抗。

最著名的就屬清朝的土客大戰,因為本土舊族感覺客家人蠶食本土資源,先有個別村聯合起來打擊客家村落,然後客家人反擊,最後本土舊族群起攻之,土客兩個勢力死傷數以萬計。最後,清朝政府派兵鎮壓才完事。這是一個悲劇,但是可見宗族勢力已經凌駕一切,連政府都懼怕。


Arthur376


所以說對家族認同感最強烈的南方人在歷史上是最愛國的,尤其是在扺抗外來侵略時最積極最堅決,抗日戰爭時期,湖南四川廣東廣西這些地區人民貢獻最大,犧牲也最多,足以說明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