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桂林",是現在的桂林嗎?

南寧和桂林間因為省會城市的來回變換結下的"樑子",早已成為廣西民間饒有興味的談資之一。

南寧,作為一個城市的存在始於東晉,唐貞觀年間名"邕",元泰定元年(1324年)定名"南寧"。這片曾經的蠻夷之地,在秦始皇掃滅六合並征服嶺南之後,作為嶺南桂林郡的轄地,開始受到中原文化的滲透。隨後歷朝歷代,大批中原人不斷進入嶺南各地,使南寧這個位處溝通西南與東南地區水路要道的商埠日益繁華起來,各種地域文化在此持久碰撞和交融,漸漸造就了南寧來者不拒的吸納式性格。

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

攝影:土司

南寧在20世紀中期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後,來自廣西各地以及外省的人才不斷遷移湧入,這座曾經以壯話和變通粵語為主體語言的城市在幾十年間越來越具有移民城市的典型特徵,不刻意排斥什麼,也不刻意強求什麼,幾乎所有外來者都不會產生太持久的陌生感。比如說話,現在南寧人會用南寧版普通話,也就是"南普"來迎接各地朋友,同時這裡還回響著南寧白話、廣州話、平話、壯話、柳州話、桂林話乃至瑤話和四川話……南寧的話語江湖,給南寧以外的方言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南寧的主流菜系甚至不是南寧菜,而是粵菜、川菜、湘菜、桂林菜和各種各樣的民族菜,唯有南寧人鍾愛至極的老友米粉作為一種小吃,依然毫不退縮地駐紮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裡。

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

攝影:吳越

對此,悲觀的評價是:南寧特色正在日復一日地遠去;樂觀的說法則是:寬納如斯,善莫大焉。

南方特有的大團大團的白雲,在南寧上空靜悄悄地舞著,不斷變換出抽象的造型,雲影渡江,如絲綢滑過水麵,無聲地講述著南寧的前世今生。

"桂林"二字,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番隅東。"但此桂林非彼桂林,就連秦始皇時代嶺南三郡中的桂林郡,也和現在的桂林沒有直接關係。可見,彼時桂林也很落寞。一直到漢代,桂林才以零陵郡始安縣縣治所在成為一個小城;三國時屬吳國的荊州;隋唐時稱桂州;元代成為廣西行中書省省會;到明代,終於因為靖江府改桂林府而正式得名桂林。

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

攝影:土司

"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毫無疑問,以山水構建的桂林獨擁甲天下的勝景,更有一條清澈婉轉的灕江造就了長長的水墨山水畫卷,讓人"一見灕江不忍離"。從桂林到陽朔八十餘公里水域,是地球上喀斯特地形發育最為典型的地段,加拿大學者施瓦爾茨忍不住宣稱:"研究岩溶的人,一定要朝拜桂林。"

在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舉行的中國最美峰林評選中,桂林-陽朔灕江山水毫無懸念地榮登榜首。第一位訪問桂林的外國首腦、美國總統尼克松曾大發感慨說,在他訪問過的世界大小城市中,沒有一個比得上桂林美麗。陳毅元帥更把自己人生體驗中的桂林推到極致,賦詩云"寧做桂林人,不願做神仙"。"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恐怕沒幾個人反對。

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

攝影:土司

也許因為山水實在太過秀美,桂林的城市性格顯得柔和、婉約,同時因飲食嗜辣無比,又柔中有剛。

早在兩千年前,秦始皇派兵征服嶺南時開鑿了靈渠,讓這裡成為南蠻之地中最早接觸到中原文化之所;到抗戰時期,中國文化名人向西南大撤退,形成桂林文化城。兩千年的文化積澱形成了桂林甚重的文氣傳統。

桂林人對極講究粉質和滷水的桂林米粉酷愛一生,幾乎日不可少。軟糯溫香的桂林話直到今天仍然遍佈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對方言的堅守矢志不移。這裡綠意盎然,桂花香透,是一個寧靜、平和、悠閒、詩意、充滿靈氣的山水之都。

基於歷史緣由及風土人情的迥異,長期以來,南寧和桂林難免常常會在廣西人心裡被下意識地比較。南寧人和桂林人,也會時不時地相互調侃和戲說一下對方。

最早出現在《山海經·海內南經》中的

攝影:王凱

南寧人覺得,桂林承天之賜擁有奇山秀水,所以桂林人只會搞旅遊,其他所擅無多;桂林人則諷刺南寧乃草根暴發戶,既沒有太豐富的文化積澱,又搶去省會地位,並廣納各方錢財,實在難以服眾。

南寧人一直認為桂林人屬於比較"娘"的那一類,就連吵架都吵不出爺們兒味道。而桂林人直接用一句"桂林姑娘一枝花,南寧姑娘黑麻麻"的順口溜,就把南寧人堵得無話可說。實際上,桂林話多用口腔後部發音,赤裸裸的粗口也不多,讓桂林男人說起話來確實顯得溫腔柔語,軟慢斯文。由於水土和氣候原因,桂林女孩大多天生麗質,土生土長的南寧女孩則多瘦小膚暗,不在一條審美水平線上。公平地講,桂林方言表現得更個性一些。畢竟,在桂林城裡你聽不到太多的南寧白話;而在南寧,桂林話滿地都是。

調侃歸調侃,南寧人和桂林人之間並不會真正彼此反感。相反,他們同有的平和、內斂、包容等共性,還會令這兩個廣西宜居城市一南一北相互交融、遙相呼應。一個是連接東盟的區域國際化背景城市,一個是誰也奪不去名號的世界山水之都,在今日廣西發展大形勢下,早已攜手同行。

南寧、桂林,其實就如全世界華人都熟悉的兩個傳說中的人物——劉三姐和阿牛哥一樣,一個聰慧秀美,一個平實敦厚,在綿綿不絕的山歌歌聲裡,在綠意婆娑的八桂大地上,共同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廣西故事。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包曉泉。內容來自:《地道風物.廣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