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橋竹口村:同心協力唱響“和諧曲”


官橋竹口村:同心協力唱響“和諧曲”


和諧廣場一角。


村裡要建文化廣場,有人供地、有人捐款;老人活動中心門口需要整治,鄉親群裡的捐款呼籲得到群起響應;村裡的紅白喜事都在新風廣場上辦,省下的場地費用捐出用於鄉村建設……這是10月17日,記者在官橋鎮竹口村聽到的和諧故事。

官橋鎮竹口村下轄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有人口近1700人。在和諧村創建熱潮中,竹口村同心協力,奏響創建“和諧曲”。如今,村容整潔、鄉風文明,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村民共享“和諧果”。

特色旅遊創建促村美

順著蜿蜒的鄉道,記者走進了竹口村,村道乾淨整潔,道路兩側綠樹成蔭,民居錯落有致,跟著竹口村村書記王文榮沿著村道走,可謂一路不得閒,時而駐足觀賞古厝牆面上的特色圖畫,時而停下與村落村民閒聊家長裡短,十幾分鐘下來,記者享受了一番村落的寧靜與和諧,樂在其中。

近年來,竹口村以五塔巖風景區為載體,結合當地實際,加快對環境整治、道路拓寬硬化、停車場建設、監控、亮化、復古、安保等項目建設,發展村莊綠色生態旅遊,如今已初顯成效。

在眾多鄉村景觀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莫過於古厝牆面上的繪畫。“去年3月份,我們在全村部分舊宅外牆上,根據牆體的外觀、形狀,因‘牆’制宜設計、繪製了具有竹口特色的文化牆,在全村主要道路繪製牆面30處1000多平方米。”王文榮說,今年,竹口村的“牆文化”再被延伸,新增了店仔口圍牆、宮口圍牆等150平方米的主題文化牆,把黨建黨務、鄉村振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以宣傳畫的形式展現在文化牆上,原本普普通通的牆壁搖身一變,為竹口村添上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以前的竹口村偏遠落後,完全不是這番模樣。”和竹口村王大爺的閒聊,提起村裡的建設和變化,他滿懷自豪,他告訴記者,經過幾年的創建,現在的竹口村村貌美了,村容整潔了,設施完善了,每年都能吸引很多遊客前來遊玩,按照王大爺的話說:“以前想都不敢想。”

全民參與創建揚和諧

竹口村“面子”工程的提升讓村民欣喜,“裡子”上的改變更讓人驚喜。如今,一股鄉風文明的新風正在村裡興起。

“村裡的村道建設、溪流整治、老人活動中心、五塔巖風景區等配套設施,都有村民的踴躍捐資。”王文榮告訴記者,這其中,不少是來自於移風易俗後節省下來的資金。

在王文榮看來,竹口村能夠唱響“和諧曲”,也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參與。

“建成和諧廣場便是最好的例子。”王文榮告訴記者,一到夕陽西下之時,廣場上阿姨們翩翩起舞、兒童遊樂區笑聲不斷、籃球場上青年們揮灑汗水……正如“和諧”其名,這裡總是一派和諧融洽的景象。而這個廣場原名是“竹口村文化休閒廣場”,“和諧”二字的由來得從建設之初說起。

和諧廣場原本擠滿了古厝、旱廁和雜草,為了提升村容村貌,建設一個集休閒、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廣場便被提上了議程。“規劃3200平方米,涉及土地戶數較多,計劃投資200萬元,除去上級補助外,還有不小的資金缺口。”在建設初期,徵土地、攏資金成為廣場能否建成的關鍵,也是村兩委最大的擔憂。

這樣的擔憂很快被消除。“村民、鄉賢紛紛供地、捐款,工程很快便得到推進。”王文榮告訴記者,村風和諧是推動廣場建成的重要力量,為了紀念和諧之風,他們在廣場的大石上刻上了“和諧”二字,並將這一廣場命名為“和諧廣場”,以弘揚和諧之風。

“只要有需要,村民們總能積極參與響應。”王文榮告訴記者,8月份,村裡老年人活動中心的門口需要整治修繕缺乏資金的消息被髮布在了鄉親群裡,一經發出,便收到了村民的捐款,截至17日下午,已收到捐款10萬餘元,該項目將於11月份開工整治。

如今,這股和諧之風在竹口村不斷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